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精)》,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世界;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它不仅主
本书是shou部全面、系统勾勒和呈现康区整体历史面貌的通史著作。基于康区历史基本脉络及特点,分 古代卷 近代卷 两册。 康区又称 康藏 ,是藏族传统三大历史地理区域之一。该区域地处横断山区,是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云贵高原的重要连接地带,既是藏族同西南各民族密切接触交往的地区,也是历代中央王朝经营和治理西藏地方的通道和关键区域之一。本书以通史体例,将康藏历史置于历代中央王朝、西藏地方及汉藏民族交流互动之中,系统梳理和呈现了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对康藏地区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西藏以及青藏高原各民族同内地的政治交往、贸易往来和多民族文化交流,同时对理解藏族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本书是一部集资料与研究成果之大成的康藏史基础性著作。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寇准是杨家将故事里家喻户晓的“寇老西儿”,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传奇一生。他“澶渊定策功”,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的“心中偶像”;然而他的人生却是“大起大落如天地”,起伏之间,又有多少委屈,多少故事;他也是那个时代政治舞台上的另类,“作风另类成话题”。本书即将呈现的是一位另类精英的成长史,是一个“大忠”之臣的人生传奇,也是一段真实、可亲的历史故事。
由林国平、邱季端主编的《福建历史文化博览(上下)(精)/福建思想文化大系》是以专题形式对福建历史文化进行较全面介绍的大众读物,全书分上下册,共十个专题。上册五个专题分别介绍福建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移民与家族社会 、教育与杰出人才、学术思想与名著、历代文人与传世作品等。下册五个专题介绍了福建的传统艺术、科学技术、民间信仰、方言民俗以及闽台文化交融与海外交通等内容。 本书的特色是吸收学术界的 研究成果化为通俗语言,向大众普及福建区域历史文化知识。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建历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个领域 人物的事迹、地方文化特色、民俗事象、逸闻趣事等都进行生动的描述,以有趣的专题条目设计,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以点带面,描绘细节,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 地了解福建历史与文化。
本书是以专题形式对福建历史文化进行较全面介绍的大众读物,全书分上下册,共十个专题。上册五个专题分别介绍福建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移民与家族社会 、教育与杰出人才、学术思想与名著、历代文人与传世作品等。下册五个专题介绍了福建的传统艺术、科学技术、民间信仰、方言民俗以及闽台文化交融与海外交通等内容。 本书的特色是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化为通俗语言,向大众普及福建区域历史文化知识。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个领域著名人物的事迹、地方文化特色、民俗事象、逸闻趣事等都进行生动的描述,以有趣的专题条目设计,吸引读者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以点带面,描绘细节,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全方位地了解福建历史与文化。
内蒙古无论从地域角度来说,还是从民族内容而论,或是从建制去谈,在中国通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应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但是,在迄今出版的中国通史著作中都没有也不可能作翔实系统的记述。对很多人来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是历史学家也不是人人都详知这里从古至今的历史,至于其他学科的学者,更是了解甚少。在一些断代史或专门史、民族史中,对内蒙古地区历史的评说,姑且不说论点如何,就是史实也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一直认为需要撰写一部时空完整、内容全面、史料翔实、论证精确的内蒙古通史,而且企盼在中国通史中也要把这块历史加进去。这就是我们研究并编撰这部《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内蒙古通史(套装共20册)》的初衷。但是,是不是达到了这个目标,让读者评说、让历史检验吧。
本书为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三位学术大家主编之14卷《陕西通史》(1997年出版)中秦晖所撰写的部分内容,也即《宋元卷》全卷(秦晖为作者)、《明清卷》明代半卷、明清文化一章、清初抗清运动一节(秦晖为该卷作者),现将此两卷中秦晖所撰写的内容合为一本,并由秦晖重新撰写序言而成。 宋元明的陕西,处于辽宋夏金元百年战争的*前线,犹如装满的火药桶,兵戈不断,也因此,这一时期的陕西史,实则辽宋夏金元各政权间的关系史和战争史,当然,更是一部各王朝的政治史。正如秦晖自己所说, 我写宋元明的陕西,其实也是把陕西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来写的,其内容表达了我的不少自有观点,和我同时期发表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田园诗与狂想曲》等)也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
本书主要依据山东灵岩寺碑刻文献等新出材料,以中国 史的发展脉络为背景,对5-14世纪灵岩寺的历史进行研究。僧朗入泰山(351),是山东 史的正式开端。灵岩寺则由晋宋之际(420)法定祖师创建。 隋唐时期灵岩寺开始进入兴盛,慧赜、降魔藏、慧崇等高僧辈出。义净对灵岩寺律法谨严给予极高赞扬。会昌灭佛时期,灵岩寺经历了短暂的衰败后,又很快复兴。 北宋前期灵岩寺采用甲乙徒弟制,熙宁年间改为十方寺院,此后不久开辟了代际传承的住持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明代。禅宗体系中云门宗、临济宗黄龙派、曹洞宗重要 先后主掌寺院,奠定了山东灵岩寺北方 重镇的地位。
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200多年间反启蒙的历史。作者认为现代性存在着两面,一面是为人熟知的“洛克—康德式”的现代性,但同时,从18世纪到当代,现代性的另一个侧面得以显现,这就是反启蒙的传统。反启蒙思想并非一种反动的思想,而是属于现代思想之列。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作者则从不同侧面讨论了从伯克、梅斯特、赫尔德到卡莱尔、梅尼克、勒南、索雷尔、莫拉斯等人的观点以及反启蒙思想在这些思想家之间的流变。对观念史学家来说,他们每一个人的著作都既是一手资料,也是对他们的前辈——观念史、文化批评、政治哲学研究者,甚至知名政论家——的思想的解读。泽夫·斯汤奈尔以其一贯的严格、有条理的精神为反启蒙(或者说,反对启蒙运动)思想建立起准确可靠的谱系。同时,他也点明了当今时代的挑战——因为启蒙运动致力于消
本书是“十三五” 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丝绸之路简史,是近年来整体研究解读丝绸之路的扛鼎之作,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史学家荣新江权威作品。全书综合运用中外稀见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和 科研成果,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走向、城镇、战事、物质交流、人口流动、政权与聚落、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存等18个问题的深度分析,阐述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辉煌历史,呈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了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博雅而厚重,对我们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全书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学术性、前沿性、 性兼具,是一部可读性很好的丝绸之路通俗历史读物。
《南京通史》由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撰,邀请全国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哲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专家学者进行选题论证和审稿,邀请江苏省历史学科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包括贺云翱、胡阿祥、范金民、夏维中、卢海鸣等。 全书以中国历史时序排列﹐分为史前时代至秦汉卷、六朝卷、隋唐五代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共和国卷(1949 2000)和综合卷共8卷﹐约450万字。 全书围绕治乱兴衰﹑经济发展﹑国家控制﹑社会结构﹑精神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以专题形式叙史,展示了南京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意义。 《南京通史》的出版,将填补南京地区城市史研究的学术空白。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喜仁龙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系档案资料汇编。本书收录文献内容为《五原厅志略》《临河县志》《临河风土志》《绥远乌拉山物产调查概要》《安北设治局调查记》《乌喇特前旗概况》《乌兰察布盟乌拉特中公旗调查报告》7种。《五原厅志略》记述了五原舆地、德音、食货、风俗、职官、人物、艺文等,是后套地区志书。《临河县志》 以文体分类编次,记述了临河县物产、地舆沿革、山川要隘、垦务、地方保卫、水利、官吏等内容,反映了临河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临河风土志》专载临河风土人情,记录了城镇风貌和民众生活,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民间疾苦。《绥远乌拉山物产调查概要》记述了乌拉山一带的自然环境、物产和农牧业情况。《安北设治局调查记》记述了安北(今乌拉特前旗)民政、财政、司法、交通、商业、工业、矿业、水利、林业
《幸浙盛典》,清熊学鹏等撰。熊学鹏,字云亭,号廉村,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任浙江巡抚。是书分为《图画》和《图记》两部分,各四卷,较为全面地鱠制和记録了乾隆十六年(一一)乾隆帝巡幸浙江的全过程。《图画》案里绘图,《图记》按日记事,互为经纬。 乾隆十六年(一一)的南巡为乾隆帝 次幸浙,到达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三府。《图画》四卷为四幅长卷,绘有三府的山川都邑、行宫别墅、池馆园林等,包括嘉兴之烟雨楼,杭州之西湖诸胜,绍兴之兰亭,形象地展示了当时三地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貌。 《幸浙盛典》未经刊刻,目前只有寥寥几种抄本存世。上海图书馆藏乾隆间内府抄绘本图画精美,字迹清晰,是为善本,今据此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