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我是谁,也别要求我一成不变:这是一种身份的伦理;它决定着我们的身份证件。但愿它让我们在写作时获得自由。 福柯 《知识考古学》犹如思想的空中楼阁,以非连续性、断裂、差异的考古学反对连续性、起源、总体化的观念史,通过对话语形成与陈述进行分析,呈现作为主体的 人 和知识在话语实践中被建构的过程,深入剖析 人之死 的主题,终建构一种基于 话语实践 知识 科学 的考古学。 此次推出的是全新中译本。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 奇奇怪怪 ?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 外星文明 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 本书是 考古纪事本末 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 纪事本末 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乾隆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个皇帝,乾隆时期正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国家强盛,财力雄厚,再加上乾隆皇帝博学多才,追求完美,所以乾隆皇帝给自己修建的裕陵规模宏大,制度完备,工艺精美,多有创新,在清陵中堪为上乘,裕陵以后的清陵没有能望其项背的。裕陵是清朝皇帝陵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从选址、规制、创新、内葬人物、有关的故事、地宫的开启、清理情况等多方面对裕陵进行了全面解读,融进了许多新内容、新观点、新成果,是迄今为止研究裕陵的之作。
数以万计的墓志铭,或云丧葬传记,从帝制时代留存至今。它们被刻在石头上、安放在墓穴中,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墓志铭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墓主的生平事迹和模范言行上,因涵盖了详细的人品操行、家庭生活、地方世态及社会文化风俗,它们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墓主所生活时代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此外,还让人们有机会瞥见那些在正史和地方志中少有记载的各色人物,包括女性、孩童,以及未能在政治上留下痕迹的男子。 本书选取了从汉代至清末近两千年间的30 篇墓志铭,并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导读,以志文背后的话题,串联起整个帝制时代的中国历史。本书的读者们可选择以任何顺序来阅读这些墓志,因为它们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当然,通读全书并对各时期的墓志作比较分析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此外,还可选择一个群体(如女性、将
考古发现的遗迹,尤其是作为大型遗迹的都城遗址,相对于遗物来说,不是那么直观和易于观察,但它正是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有人说,从二里头国家(夏或商王朝)诞生到汉代的绝大部分都城是没有外城的,甚至说这一千多年是不设防的时代,您相信吗?本书许宏是继《何以中国》之后,从另一个角度对早期中国的解读,同时也是考古学者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历史、体现考古学家在古史构建中发挥作用的又一力作。如何观察古代都城在先秦时期的时代变迁,如果理解 大都无城 现象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文化内涵,我们跟随考古学家,从本书中寻找答案。
今天的人们对宋朝的往事耳熟能详,但宋朝帝陵则不在人们的视线里。到底它们经历了什么?宋太祖陵及宋皇陵墓葬群的相关故事在这里浮出水面。作为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终结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死后所在的永昌陵是北宋王朝一座由皇帝亲自选定的陵墓,天宝九年(976)的一天清晨,一支响箭刺破云霄,宋太祖赵匡胤对着群臣兴奋地说: 箭落之地便为朕之皇堂也,朕自名曰永昌! 一代开国之君,就这样草率地选择了自己的陵墓所在地,此后,北宋历代君王均葬于此。然而,厄运从此降临,经过后世千年的无数劫难,宋太祖的陵墓成为了乡野间的皇陵。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答案尽在本书之中。
本书隐含着一位资深考古人的学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想象力? 假如没有想象力,很多考古发现便无从谈起;然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又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该如何与无言的地下遗迹进行对话?这不仅依托于文物的发现,考古学家自身的专业敏感与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书中追述了几场重大考古事件的始末,不仅以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考古现场的复杂性和魅力,也对几则著名的考古 悬案 重新展开考察,以专业者的慎思明辨澄清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提炼出极具启发性的学术思考。 借助考古学家的目光与思维,近距离体验古代文明的揭秘历程,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人的求索之路。
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本书根据1984年初秋作者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九次演讲记录整理而成,内容集中于宏观性探讨中国考古与一般性问题的关联。是80年代国内为流行的考古学读物之一。此次再版,还收录了他去世前后发表的三篇文章,集中表现他晚年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对想了解什么是 考古学 ,以及考古学对史学研究有何助益的年青读者来说,本书不失为简要而又富启发性的读物。
随着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的跨国扩展和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如何在学科层面推动和创新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是学界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概念和技术的源头在欧美,中国考古学与欧美考古学思路历程的互动,表明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初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引进,到后来文化概念的推广,以及近兴起的聚落考古、经济考古、景观考古、性别考古以及大众考古,中国考古学在与欧美考古学互动的同时,也在探索本土化的道路。本书试图探索当代中国考古学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渊源和发展,并选择性地利用这些概念对中国考古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然而,只消翻一下书的目录便可知道,其中的内容 非外表那般朴素。作者石田斡之助先生用一种古风卓雅的笔触,向读者细细描述了长安的春色、西域传来的胡旋舞、街头酒肆里的胡姬。而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的各色胡人买宝记,作者 是如数家珍。
《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为我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 谢辰生的口述历史。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决策过程的回顾,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本书全面记载了谢辰生数十载在我国文物工作关键岗位的亲身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起草文化部建议国务院保护北京城墙和西安城墙的报告;在1967年,不顾安危上书中央,执笔起草中共中央保护文物图书的文件;在改革年代,坚持文物工作 保护为主 ,抵制 以文物养文物 思潮;21世纪以来,面对房地产开发浪潮,在古城存废的历史关头,他更是与 推土机 进行抗争,全力加速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
本书源自作者1966年在耶鲁大学以 史前聚落的分析与比较 为题的人类学讲座,英文本出版于1967年,名为Rethinking Archeology。书中系统地阐释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集中体现了作者在 新考古学 潮流的背景下,对考古学理论的再思考。张光直先生主张把聚落作为考古学主要的解析单元,认为考古学的首要目的是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人的世界的本质;他对族群、聚落、文化等概念的颇富常识又充满逻辑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同代和后学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或许就是奠定作者一生辉煌成就的基石。
出组卜辞绝大多数为祭祀卜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卜辞,如 卜王辞 、 王出行 王西言 卜辞等。本书在精确分类与断代的基础上,主要对殷商祖庚祖甲时期的人物事迹、丧葬礼仪、出组一类卜辞的年代上限、新见宾出同文卜辞以及与商王行迹密切相关的 王西言 卜辞所见史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准确认识殷商中期有关政治制度及历史事件提供参考。 本书对相关卜辞的理解提出了新的解读,对准确理解其所记载史事奠定了良好基础,促进了甲骨学与殷商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对相关材料如 王西言 卜王 辞的全面综理及排谱系联,弥补了研究空白。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展示山西的古代建筑,就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本书选择能显现上下五千年历史变迁、富含文化哲思的古代建筑进行观鉴,将在这本书中崭露头角的类别有居所、祠堂、长城、关隘、楼阁、佛寺、石窟、古塔、庙宇,堪称一部立体史记。
《秦陇纪行》是日本有名汉学家加地哲定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北京访学的4年期间,在中国多地徒步考察时的真实记录。这本日记形式的游记,详细且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九十多年前从北京出发,途经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等地,再回到北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与当地人交流的情况,描绘了城市、农村风景,记录了景点名胜,也记录了黄河的惊涛骇浪,是亲身体验的朴素的记述,也是当时中国的真实写照。很珍贵的是作者拍下了一百二十余幅照片,对我们今天了解当时中国的民风民情、历史和大自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展现了现在一些有名的城市(洛阳、长安、兰州、包头、大同等)和旅游景点(繁塔、大雁塔、小雁塔、云冈石窟等)的昨日风光,我们耳熟能详的潼关、曲江、马嵬等地也有相关的、特别清晰的照片。
《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是作者长年从事美术考古的研究文章的结集,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美术进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对原始艺术、汉晋壁画、陶瓷艺术、中国书画样式起源等方面的课题有言之有物的深入研究,并对美术考古学、美术史学、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提出独到的见解。
《穷穷集 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后晓荣所著。本书共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发表于考古方向专业论文三十余篇,通过对考古文物原始资料的充分研究,结合历史文献,开展有关讨论,得出一些见解和认识。 《穷穷集 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分为四个板块,板块是围绕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和出土文物开展有关研究,第二板块是围绕中国古代印章文化展开的研究,第三板块为围绕孝文化所展开的研究,第四板块就是对古代文物较为具体的研究,时间跨度从商周青铜器到宋元瓷器,文物的质地从单一物种到多种综合,研究内容有历史研究到文学解读。 《穷穷集 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从实际出发,充分依据考古实物和历史资料,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古代文物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
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早已成为沿路各方文化交流的通衢大道。在这里,人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歌、佛教石窟之外,墓室壁画也奉上了一串璀璨明珠。从文化交流走向看,借助东方大帝国的政治、军事影响,以及悠久历史建立起来的高度文明,本土文化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着明确的主导性,墓室壁画就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中原墓葬的艺术形式辐射久远,中国壁画墓的遗存近一半在丝绸之路上;另一方面,墓室壁画在接受佛道影响的同时始终保持着重生信仰的独立体系,也因此在汉以下仍然保持了本土图像的独立性。从世界艺术发展史看,埃及和墨西哥等地也有墓室壁画遗存的发现,但后来都中断了,只有中国墓室壁画自西汉开始一直沿革到清代,从帝王到平民的各个阶层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并且地域分布广泛。从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和艺术发展的广泛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奇奇怪怪”?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外星文明”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