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吴佩孚(1874-1939),以其独具个性的政治表演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和受中外瞩目的历史人物。这部《吴佩孚传》,分上下册,62章,约70万言,详尽地描述了吴佩孚的一生。作者不惜笔墨,在全面记述吴佩孚一生的生活轨迹和行状思想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吴佩孚的军事、政治、社会活动以及围绕着这些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因此,本书堪称研究、了解吴佩孚的重要读物,也是研究、了解早期民国历史的珍贵参考资料。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作者以吴佩孚活动的亲历者或当事者的回忆、当时新闻报道以及吴佩孚本人的文字作为基本素材,并采取了的文学笔法,写出了这部立论坚实、资料丰富、内容生动、文风优雅的传记,可以说是历史记录与文字描写的美妙结合。作为历史记录,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史料;作为文字描写
本书作者熊向晖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共产党员,长期从事我党地下工作,解放后在外交战线上担任要职。近十年来,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写下了大量回忆文章。这些文章叙述真人真事,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如地下十二年的工作、周恩来、李克农与年日内瓦会议、“克什米尔公主号”案件真相、“乒乓外交”等,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本书将这些重要文章重新修订,结集出版。
“打铁的”梁兴初 儒将李天佑 旗官丁盛 “好战分子”钟伟 虎将胡奇才 “旋风部队”司令韩先楚 战将刘震 文武邓华 威猛贺晋年 黄永胜获赠“免死牌” “林罗刘”——刘亚楼 参谋长解方 “苏静能当十万兵” 吴克华机断专行 李作鹏当机立断 徐国夫抢得先机 “攻坚老虎”龙书金
在同时代的军事将领中,粟裕是当之无愧的战神级人物。他对战场有种天才般的敏锐感知,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他运兵奇巧、用势奇险、胃口奇大、胆识奇绝,达到兵家“上兵若水”的境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本书作者,军事题材作家关河五十州,用通俗化的笔法,还原了粟裕这位杰出军事家传奇的戎马人生,对粟裕的军事指挥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揭秘了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极强的代入感,让读者体验战场的紧张和残酷,领略战术高手对决的精彩。
看完了梁春贵的《金兀术正传》这本书您就会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中,金兀术可完全不是《岳飞传》中那样的形象,他是金朝的开国英雄,出将入相,纵横捭阖,是当时那个年代的风云人物。他对于金朝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我们所熟知的岳飞对于南宋的重要性。然而这两个人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被供奉于高高的庙堂之上,受千百万人顶礼膜拜;一个则成为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料人物,成为侵略中国而最终失败的“洋鬼子”的代表。这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心中十分愤愤不平,本着“路不平有人铲,抱不平有人打”的历史侠义精神,于是乎操起键盘,写下了这部《金兀术正传》,还金兀尤一个历史公道。
刘伯承是震撼20世纪中国军界的一代名将,早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时期就以“军神”闻名;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将领中,他的资历也少有人及。他不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红军时期的总参谋长,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司令。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过彝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一生经历战事无数,长于谋略,深得对手的敬畏。另外,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特色是从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当到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校长”。毛泽东曾感叹:“刘伯承是条龙”。朱德称赞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是“军事的奇才”。蒋介石则长叹手下无人堪比刘伯承。 本书是一部展示刘伯承戎马人生的传记作品,深入解读了刘伯承一代“军神”的战场生涯,许多段落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可读性强。
本书由蒋光鼐之子蒋庆渝撰写。作者曾奔波于海内外等地的文史馆和图书馆查阅有关史料,并寻访亲历者详尽收集资料。 本书记录了蒋光鼐追随孙中山先生,由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抗日英雄,一生爱国爱民,追求民主进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毅然走上与共产党合作建设新中国的道路,进而成为新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此书许多有关蒋光鼐的史料为首次发表,弥足珍贵。
《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纪录: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元帅将军近观衔全记录》生动记述了1955年至1944年授衔的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和1359位少将的传奇和轶事;对他们的大智大勇非凡经历进行了精彩描写,对他们的多彩生活、人生变故进行了娓娓叙述,对他们无私无畏、立党为公的高风亮节进行了热情赞颂;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功名显赫的将帅战星传奇的战争阅凡高超的指挥艺术、凛然的英雄气慨、高尚的道德情操、怡人的情趣爱好和笃深的婚恋之情。读来饶有情趣,引人入胜。开国元勋,功彪青史;一代将帅,风貌犹存。相信您能从《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纪录: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元帅将军近观衔全记录》中得以启迪智慧,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冯玉祥由一个不识不知的贫寒小子,艰苦奋斗,屡著勋劳,而成为功业煊赫、权势重大、拥数十万大兵之军事领袖,其中年为国民革命努力以完成北伐之殊功伟迹,与晚年团结戮力以达到抗战胜利之苦心孤诣,耿耿精忠,自无可非议。但也因其间及晚年与国民党中央时合时分,屡有不协之言论与行动,不免受人指摘。 作者简又文曾任冯玉祥军中政治部主任,与冯半生结患难之交,以第一手资料,站在客观的历史立场作此传记,再现冯玉祥沉浮一生。
徐向前(1901年-1990年)原名象谦,字子敬.1901年11月8日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是共和国元帅中唯一的一位北方籍元帅。作为我军的创建人和领导者,徐向前一生充满传奇。 1924年4月徐向前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后留校任排长。1925年春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1次东征,1927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被中共中央军委派往广州.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队长,参加广州起义,率队苦战三昼夜,撤出广州后转到海陆丰地区,坚持武装斗争。1929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派他到鄂东北,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指挥弱小的红军挫败国民党军三次“会剿”,扩大了武装割据的地区。1930年春,乘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之机,率部转战于平汉铁路南段.连克云梦、光山、罗田等县城。1931年初11月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戏谤,但我丝毫也不担心我名声究竟会怎样。子孙后代将会替我做出公正的判断……我的飞黄腾达是无与伦比的……我参加和指导过的激战多达50次,我几乎都打了胜仗。我主编并实施了一部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法典,它使我扬名后代,永垂不朽。我白手起家,当上了强大的君主。我曾经把欧洲踩在我的脚下……事业和前程的大门是向有才能的人敞开的,而不论其出身或财产如何。 拿破仑的一生体现出了人类的性。在其主政期间,他将大革命期间自由与民主的精神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予以巧妙的结合,其对外征伐与扩张对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冲击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变革。拿破仑是他自己命运的产物,而非自身命运的创造者。他注定失败,也注定不朽。
当那个充满激情和热血的革命年代渐渐远去,这些金戈铁马、戎马一生、为投身革命而颠沛流离大半辈子的开国将帅,他们身处红墙内的日常生活,是否也和普通人一样,充满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他们的子女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本书汇集了对彭德怀、刘伯承等开国将帅的几十位亲人的访谈录,以及一百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既有触痛心灵、不堪回首的战争年代的苦难记忆,又有和平时期充满温情的生活回忆,让人感慨万千。无论如何,今天读来,这些都是催人奋进的精神财富。
《粟裕年谱》以年谱的形式记述了传主77年的生命历程,特别是再现了他从青年学生到共和国大将的成长足迹,形势转折时的处变不惊,一心为公的宽广胸怀,面对厄运的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平易近人的领导风范,许多珍贵史料是首次公开发表。
张雄文编著的《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讲述了:粟裕身为共和国第一大将,一生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打天下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前一个年代,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一步步走到野战军的统帅,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六次负伤,功高如日月。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粟裕。
《黄克诚自述》自1994年10月出版,重印三次,在社会各界产生较大影响。书中部分内容被收入中央军委审定的《黄克诚军事文选》。 本次再版,我们在原“自述”的基础上,增补了三篇谈话和一些历史图片。三篇谈话均出自黄克诚口述。一篇是他1959年在庐山会议的发言,另外两篇是他20世纪80年代关于毛泽东和林彪评价问题的两次谈话。三篇谈话均选自《黄克诚军事文选》,我们对文字进行了校订。历史图片均由黄克诚子女提供。 再版后的《黄克诚自述》,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了解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不平凡经历和为党做出的伟大贡献,更深刻体味他那博大胸怀和一贯坚持的求真务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