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回忆录》是郭汝瑰的回忆录,详述传奇险难人生,同时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多次战役有精当分析,对国民党高层政争缠斗也有精要点评。 郭汝瑰,出身名门,先为黄埔五期,又入陆军大学。抗日战争中,率旅参加淞沪会战,与日军反复争夺七天七夜而阵地不失,名扬军界,备受陈诚赏识;长沙会战中又得薛岳青睐;成为蒋介石心目中的军界精英。其实,这样炙手可热的人物,曾是中共党员,抗战中已与中共高层建立联系。在国共争锋紧要关头,由于郭汝瑰进入国军中枢决策层,经常向蒋介石提供作战方案,听取指令,因而有机会将大量最高机密转交中共。他隐藏很深,又多谋善算,受当局信任,在糜局、危局中始终官运亨通。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任命郭汝瑰为兵团司令,防堵解放军入川。郭在宜宾通电起义,破坏了蒋固守大西南的计划。蒋介石
......
刘国语所著的《左权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以大量 手材料,叙述了左权将军不朽业绩及其政治生活,形象描写了左权跌宕起伏和传奇革命的一生,再现了左权为中国革命与民族解放竭尽奋斗的高尚情操和无产阶级英雄本色。
阎锡山是中国近代目前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一生经历了同盟会反清、辛亥革命、洪宪帝制、民国创立、中原大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几乎参与了所有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这样说,阎锡山的人生经历,就是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程,乃至了解中国国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线索。本书在为读者揭示他的传奇人生故事的同时,展示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
本书共20章,并有24幅作战地图,是一本通俗性军史战史读物,也是从战略全局的视角展示粟裕用兵特点和指挥重要战役战斗创新精神的研究成果。它以粟裕亲历的主要战役战斗为主要内容,对重点战例进行相应的展开分析,重点是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直接指挥的主要战役。本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全过程,包含着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和引人入胜的政治、军事斗争情节。本书 亮点是从粟裕征战的角度,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战史展开叙述,很有新意。
《杨虎城大传》系杨虎城将军之孙杨瀚先生耗费大量心血,在收集、整理诸多历史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完成,是部以大传形式详细记述杨虎城将军悲壮人生的著作。与以前出版的相关书籍相比,《杨虎城大传》更为全面、详实,涉及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书中还深入分析探讨了围绕杨虎城将军的几个未澄清的问题,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细节。 国事与家事交织,历史与亲情交融,重大事件与生活细节并叙,既反映了杨虎城将军的重大的历史贡献,也反映了其鲜明的性格特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原名《特使:与丘吉尔、斯大林周旋记》,记述了美国著名外交活动家W·艾夫里尔·哈里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1946)出使英苏两国的亲身经历。他在本书中试图通过自己50年外交折冲的经历,现身说法,进一步阐明自己的对苏政策观,针砭时弊,开出药方,以期当政者采纳。他主张要用“美国的理想”也就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向苏联进行渗透,以“经济技术”为纽带促使苏联就范,从而达到“权力的中心在华盛顿”的目的。 本书虽然是哈里曼亲身经历的写照,其述说的历史事件也都已有专门著述和当时人回忆录可供检索,但书中不乏有价值的手资料。当年的国际环境和今天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哈里曼上述主张经过20世纪历史的检验,仍然有着“亲历、亲闻、亲见”,往事历历,从而成为后事之师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我们编辑出版了本书,旨在忠实记录新四军的战斗历程,永志先烈,再现历史,从而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宣传人民军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畏困难,不怕牺牲,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优良传统;教育和激励当代军人,更加珍惜和平,牢记使使,回答好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新四军的战斗历程提供更多的资料。 书中所选的战斗故事或战役经过,均是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对一幕幕血与火的场景,进行忠实的再现和描述,真实、激烈、形象,具有较强的现场感,无不充溢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浓厚色彩。新四军挺进敌后第一仗——蒋家河口战斗,狠刹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激发了敌后人民的抗日热情,增强了新四军指战员坚持敌后抗
《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3》内容简介:帝后争锋,扭转乾坤!武则天从感业寺逃出生天杀回后宫,铲除了王皇后、萧淑妃两大劲敌,登上皇后的宝座,母仪天下,风光无限。同时,李治党同伐异,清洗长孙集团,正式将权力收归到自己的手中。然而,夫妻二人屹立的喜悦没过多久,李治突患风疾,媚娘临危代政,夫妻之间的芥蒂也就此开始…… 武则天的舞台,从后宫转向了前廷,因为的权力诱惑让自己深陷政治危机,就在她行将被废的瞬间,武则天放手一搏,权衡局势,直击李治的痛点,力挽狂澜让自己的命运再现转机。 《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呈现了武则天82年人生的真实面目:3岁,她是商人之女,被术士袁天罡相面后惊为“天下之主”;25岁,她入宫十年,从太宗的病榻上了太子的床榻;27岁,她身陷尼寺,却成功地与新皇藕断丝连;31岁,她放
《开国将军轶事》深受传统史学著作的影响,所述百位将军事迹取法《史记》、《世说新语》及明清笔记,不但资料翔实,而且文辞典雅,给人清新的印象。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凡书中所记的解放军将领的史实,有相当数量者为作者直接采访,或亲身接触所得。由于作者长期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有机会直接采访当事人,故不少轶事细节描写,读来更觉亲切可信,洵为史料性笔札之佳品。是书所记将军虽仅百人,而涉及国共两党名流达五百余人,不但传述人物言行,兼及由辛亥革命后至今的许多重要史实。不少已故将军的资料,由于作者的及时采访和不懈努力,赖此得以保存。作者的这一努力实际上已经了文学范畴,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时人而写时人之事,至非容易。通观全书,“为尊者贤者讳”的写作框框依然未能尽免。这似乎是一切时文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