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作为哲人的一生。叔本华的思想不仅对19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哲学和思潮有着重要影响,他的著作也深受作家、艺术家和普通读者的喜爱。本书通过对叔本华代表性著作的精辟分析,展示了叔本华所创立的生命意志哲学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柏拉图、康德哲学和古代印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的密切关系,叔本华与同时代德国哲学家之间的分歧,等等。同时,作者在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背景下,分析了这位哲学家性格上的特点与弱点,他与家人的关系以及处世之道,为这位哲人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思想肖像。
阳明后学可谓人才辈出,各种学说思想及概念术语亦互相交错、头绪纷杂。通常以为聂豹、罗洪先是阳明后学中“归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明儒学案》把他们列入“江右王门学案”,并对罗洪先的思想有较高的评价。聂、罗所提出的“归寂”、“致虚守静”以及“收摄保聚”等学说,在当时的王门当中以及思想界所引起的反响不容忽视。但是历来对他们的研究不可谓多矣。 本书作者力图把聂豹和罗洪先放在整个宋明理学以及阳明学及其后学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来考虑两者思想的内涵及其与王门其他诸子的思想切磋和意见争辩,以求充分展示两者在阳明后学当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风貌,并对其在阳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加以重新审视和厘定。在本书的附论和附录中,对于历来重视不够的归寂派的后劲人物——王时槐的思想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