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克 布洛赫齐肩的中世纪史学大家 米歇尔 福柯向他致敬 《国王的两个身体》作者康托洛维茨 ***完整传记 忠实还原20世纪一颗杰出的头脑、一个伟大的灵魂 阅读他的一生,我们不仅会了解这个人,而且将缩短与人性的距离。 本书围绕康托洛维茨,以他的代表性作品《腓特烈二世皇帝》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为节点,交织他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以及他所交往的德国海德堡、英国牛津和美国伯克利的知识面孔,讲述了这位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多彩而戏剧性的一生:他摆脱了思想的桎梏,成为世界ji的大师,在行动和思想上投身时代,以及发表他zui受赞誉的惊世之作 《国王的两个身体》。 作者勒纳耗费二十余年,致力于为传主提供一幅全面的画像,不仅深入康托洛维茨的思想,还对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予以了准确而细致的刻画,不仅使读
本书的基础知识是经作者对诸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的认真编排,个别章节(六爻 、调运解灾等)是作者自己多年的心血结晶,使读者阅后迅速精进,少走弯路,具有快速、简洁、灵活、实用的特点。 本书有几百个各种类型的典型案例,而且每个典型类别都有具体的预测断语,每个案例都解析得明白、透彻,融入了作者20年的研究心得,无论对初学者还是专业人士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本书真实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 传奇 与他的平常,他的 人格放光 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 对话 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成果(BHA190148)。本书着重围绕怎样测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基于测评数据改进科学探究教学等核心问题,开展持续、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主要研究的问题为:科学探究教学评价的定盘星和方向标是什么?怎样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与PTA检核量表?有哪些“以评促探”实施范式?本书可为当前推进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提供一种可能的落地路径。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 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 维的全 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 、考证 维生 、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 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 作品。作者将 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 个真实、传 的 维,对他的生 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 诗佛 这 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 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 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三生影像(增订本)》以作者在国内求学,台湾写作并遭政治迫害,后在美主持作家工作坊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思路历程;尤其是在爱荷华作家工作坊期间,对一大批重要作家思想和交流的记录,生动深刻、富有情趣。对七八十年代台湾作家的境遇更有着一种宏观的了解。这些人、这些事,都是为广大文学青年和文学爱好者们所关心的。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兹研究近代中国哲学、政治思想史的一部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影响的著作。作者以其独具特色的角度和方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作为一位迷人的西方思想评论家的严复。作者指出,严复站在未经历近代化变革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上,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了欧洲著作中阐述的“集体的能力”这一主题,并在欧洲思想中至少发现了两方面的秘密,即充分发挥人们全部能力和将其导向为集体目的服务的公心。作者揭示严复思想的秘密及其得失的思路,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机制和渠道,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顾颉刚先生是蜚声国内外学术界的著名史学家,他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史、历代地理和民俗学的研究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在数十年的科研、教学、创办刊物和出版社的生涯中,时时留心人才的培育,奖掖后学,不遗馀力,教育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其中不少人成为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学科的带头人,为国家培养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文章的作者,各自分别记叙了顾颉刚先生一生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和培养人才的事迹,并表达了发自肺腑的感受和终生难忘之情。通过这些事例,使人感到顾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奖掖后进、乐于助人的高大光辉形象,他将永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本书的编排以各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实的时间先后为序。有些文章的题目雷同或相似的,编者根据其内容改拟了一些篇名,大都把原来的题目作为副题。
1980年代,在长久逆境下煎熬的朱光潜先生,通过《诗论》、《艺文杂谈》、《谈美书简》、《新科学》等论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作者吴泰昌正是在那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与朱光潜有了密切的来往。作者根据交往中的感性材料,和书信、题赠、签名书籍、合影等实物资料,写成此书。书中既对朱光潜参与创办《文学杂志》以来的一系列著述活动进行了梳理,具有相当强的学术史价值;又向世人展示了朱光潜与朱自清、沈从文、叶圣陶的深笃友谊,让读者感受大师们的生活情态和人格魅力。作者写作此书,是“亲历大家”系列的一个部分,更希冀表达“一个读者,一个普通受业弟子对崇敬的老师一丝怀念之情”。
本书的选编,为方便一般读者需要,在译释中考虑了以下几点: 一 [原文]尽量保持原作的风貌,版本诸多不同处,择其善者而从之。 二 注释尽量从简 ,文言虚词特殊用法的在前面已经注过的则后面一般不再加注释。 三 翻译时力求准确地表现文章的内在意义,能直译处尽量直译,当直译不能表达意义时,则采取意译的办法或在括号中加引导词的办法解决。 四 对文中一些固定的名词一般不作硬译,则用原名译出。 需要说明的是,《庄子》共33篇,本书只选其18篇,内篇全选外,杂篇选录部分主要考虑方便一般读者阅读的需要的部分,基本上反映了原书的风貌。
夏衍在30年代,是上海地下党的风云人物,“左联”领袖之一;(我国话剧——欧、田、洪——和电影的元老)陪都重庆时期,又是《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的知名报人,49年,是协助陈毅接管上海的市级干部—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50、60年代,是国务院电影局长。《懒寻旧梦录》回忆自少年至建国初期之历史,以亲历亲见,为世人揭示半个世纪中众多重大事件的历史侧面,为现代文艺史和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丰赡的资料。夏公是“世纪人物”,95年离世。以自身经历为脉络,“家世·童年——心随东棹——左联十年——救亡时期(广州·桂林·香港·重庆)——迎接新中国诞生。”《懒寻旧梦录》作于81—85年,文嵌松动,可抒真言,读来颇有意趣,也解几许疑惑。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过数不清的荣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被无数青年自愿充当“门下走狗”,他的小说为人们贡献了迄今为止现代汉语小说所能达到的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以闪光的幽默和智慧向人们揭示了另一种人生的境界,他让读者看到了一条通向智慧生活的路途。 他孩子般天真的表情,让人们情不自禁的把赞美和喜爱送给他。他那么真实、平常,那么纯粹。无争,那么让心怀不轨的写作者相形见绌。他比很多人都更懂得生活的真谛和本质。 他的突然离去让人们陷入无边的思忆和追怀之中,本书收录了王小波家人的文章,王蒙、周国平、刘心武、张元、黄集伟、李银河等人的回忆文章。及小波有代表性的文章,寄托着人们对他的无限热爱和真挚情感。
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周氏兄弟和胡适都是同开风气的人物,各自作出了为对方无法取代的历史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周氏兄弟与胡适,就不了解一部色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全面客观评估他们的是非功过,应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文学史因他们揭橥,而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初,为着探寻文学革命的路径,他们意气相投、志同道合。后来,虽因思想歧异,而道不同不相与谋,然而,他们并不怀揣成见,挟怨贬损对方,而总是客观公允地评说对方的功过得失,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本书全面客观评估他们的是非功过,应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这辑文选从一个有限的侧面反映了九十年代以降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认真探索。如今许多人在一种怀旧的气氛中回忆八十年代,也常常有人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加以对比,说明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思想热忱。然而,我们的“小小十年”真的那样贫乏吗?这是剧烈转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时代,但这也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真诚地投入思想探索和社会实践的时代。相较于八十年代对于西方的崇敬,这个时代的思考中渗透了新的文化自觉;相较于许多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颓败,中国的知识分子力图重整思想的旗帜,建立批判的阵地;相较于过去时代的声调相对单纯的讨论,这个时代的思想空间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声音。这套小小的精选集是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社会的大转变时代的见证,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中勤奋探索的侧影。我
胡适这个人—— 从他1891年出生起,就被同父异母的兄嫂白眼过,被朋友和同学反目过,被遗老遗少声讨过,被革命文士笔伐过,被新潮的公子小姐嘲笑过。 胡适这个人—— 一生跟定蒋介石,是国民党政权的“诤友”、“谏臣”,但是他于1962 年在台湾去世后的出殡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却禁拒“国防部中央电影制片厂”去拍摄十多万台湾人民沿途燃香路祭,送胡适上路的盛况! 胡适这个人—— 政党不能容,文人亦相轻。林纾作小说骂他,连旁人都觉得过分;黄侃固守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曾经当面斥责胡适:“你若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该叫‘胡适’,应该叫‘到哪里去’!” 胡适这个人—— 并不讲究,也无忌讳,有时自己都会幽上一默。他给学生上课引用孔子、孟子以及孙中山的原话时,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或者“孙说”
顾随(1897-1960),河北清河人,字羡季,别号苦水,晚有驼庵、述堂等号。现代文坛卓然特立的作家、学者、书法家、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初辗转于山东、天津各地中学任教,1929年始登大学讲坛,先后执鞭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前身)等。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4年起在台湾大学任教。1969年迁居加拿大,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自1979年始,每年回大陆讲学,受聘为国內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马克思,K. (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家庭和学生时代 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律师,犹太人。母亲罕丽达·普雷斯堡是家庭妇女,荷兰人。1830~1835年,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学习,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立志为人类服务。1835年10月进波恩大学法律系,1836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起初研究法学,后来主要研究历史和哲学。1837年起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成为该派“博士俱乐部”一个颇有影响的成员。1841年初写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送交耶拿大学审议。当时他还没有摆脱G.W.F.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这篇论文颇有新意,马克思在文中称颂这两位古希
他是乾隆时期的学界领袖、文坛宗师。他学识渊博,被乾隆赏识;他工于对句,令世人惊叹;他作《阅微草堂笔记》,堪与《聊斋志异》媲美;他有无数的奇闻轶事,至今为我们津津乐道……本书将带你走进纪晓岚多彩的人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