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当下中国1109万大学生的心目中,大学校长尤其是知名大学的校长无疑是成功人士。可本书中39位中国知名大学校长却并不这样认为,这不是出于谦虚,因为创建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学,才是他们理想的成功目标。打开本书,无论是具有优良传统的北大、清华等等的历史名校,还是后来者居上的各地名校;无论是未到不惑之年,还是已年过花甲,39位校长或热情开朗,或稳重平和,或深刻全面,将各自学校的校风、专业设置、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甚至毕业生去向、就业率与社会用人反馈等等特色及优势向世人公开。不少更为坦诚的校长,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愿望……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学子到知名高校校长、院士,一路走来,每个人的经历千差万别,又都是那样丰富多彩,伴随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人生场景,我们
在中国大学创建世界“”的这场整体性演进中,李清川先生、于丹女士沉心潜行所呈献的《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更显难能可贵。其中或深沉凝重或灵动闪光的对话,为相关的讨论临摹出宏大的背景,也开辟了独特视角。作为教育使命、办学思想、社会责任的承载,大学校长在推进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学术研究需要凝结朝气蓬勃的学术力量,发挥团队的智慧。为了保证《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诚朴雄伟泱泱大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系的学术水平,我们从全国多所大学广泛敦聘专家、学者,群策群力,共襄斯举。我们很高兴,《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诚朴雄伟泱泱大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系的撰著者,都是多年来活跃在中国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史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领域术业有专攻的学者。旧友新朋,为了共同目的,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讲究严谨求实的学风,不囿成说,勇于创新,各展学术个性,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两年来,孜孜兀兀,笔耕不辍,对大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及办学特色作出了新的认识,新的考辨,新的评判,新的结论,这是很可宝贵的,也是本书系可以欣然贡献于学术界和读者朋友的。
2017年9月25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赴内蒙古讲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他是同事心目中的“追梦者”,他的人生达到了令人仰望的生命高度。“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钟扬以他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那朵盛开的藏波罗花(钟扬小传)》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梁永安老师亲笔撰写的钟扬传记。作者参阅大量材料,并作亲身考察,从十六个侧面,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钟扬的人生画卷,清晰、丰富、厚重、鲜活,钟扬的音容笑貌与博大情怀跃然纸上……
《是教出来的》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用了什么绝招?美国教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把他“管”学生的55条教学心得能过本书娓娓道来。他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教养。他总结的这55个细节既适用于老师教学生,同样也适用于家长和希望提高个人修养的人们。
台湾学者、教育家颜元叔先生逝世后,在他的故乡湖南茶陵有许多人为他的为人及其为家乡做的贡献所感动,他们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追念之情。《追念颜元叔》文集中收录了一部分颜元叔先生感受家乡茶陵和新时代大陆发展的文章,也收录了表达茶陵人对颜先生的敬佩和友谊的文学作品。该文集收集了珍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地方文化研究意义
《高校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稿立足高校工会,放眼中国工会工作和工运事业,以中国工会理论为指导,较为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几十年来高校工会所做的主要工作,如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民主管理工作、“建家”工作、“创争”工作、送温暖工作、“面心实”工作以及高校工会理论研究等等,上述列举的工作是贯穿我国高校工会的重大工作,是高校工会和工运事业的主要内容。《高校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在回顾、总结当中,努力廓清这些工作发展的来笼去脉、理论出处和政策依据,分析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同时阐明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发展的重点和努力方向。《高校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内容,还包括作者结合多年从事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和体会,就有关工会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疑难作出解读,内容涉及工会经费、罢工、维护职能、新时期维权观、票决
《邝秉仁先生与澳门教育》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邝秉仁先生的专访,共六篇,下篇为邝秉仁先生的著述。其分四辑,另附录邝先生生平大事记一篇。 邝秉仁先生,广东台山人,1915年出生,在培正服务长逾五十年,先后出任该校教导主任、事务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至1985年9月1日荣休。邝秉仁先生于1981年获葡萄牙总统颁授“公共教育文职功绩司令级勋章”,-为位获得该项殊荣的华人。澳门华务厅在《澳门政府公报》有如下的简介:“鉴于邝秉仁献身于教育事业达四十多年,对连续多代的青少年的培养,贡献良多。其中有些青年更以他为榜样,接续其使命而从事于高尚的教师职业。承认这位杰出的教师具有竿有的高洁的公民品德,从而在其所属社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公民,备受爱戴和尊重。” 培正在澳门兴学育才逾七十年,邝秉仁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培正人
张伯苓,我国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制建热校长,也是西南联合大学的王要缔造者之一。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为了教育事业,张伯苓历尽艰辛,矢志不渝。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步一步办起了南开十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十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周恩来总理是他的学生。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建立学界陶铸国民: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的主编章开沅和余子侠两位老师的意见,这套丛书是要总结现代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避免其已经走过的弯路,克服其弊端遗留的消极影响”,以使今人“实现对于历史的”。在今天中国教育界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几乎已经不知大学和学术为何物的情形下,这份用心,深值敬重。这也使我想起当年博士论文答辩时,有位老先生问我,何以民国时候的大学办得比现在好?我知道这个问题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且也很好奇,想知道老先生对此怎么看,故而答日“不知”,请老师指教。现在,又已是七年过去了,这本书有没有回答那个问题?自然要交给读者评判。 最后,应感谢对这本书的写作给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的章开沅、余子侠、秦和平教授,以及四川
张亚红著的《温暖生命的音符--张亚红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当代教育家丛书》分四个篇章,以特级教师张亚红的人生历程、教育思想、教学实践、乐团建设等为主要内容,通过与人物有关的照片、故事案例等真实反应一位音乐特级教师平凡而、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阅历和对教育教学的追问。同时,在文章中又添加了旁白式的思想感悟,既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提升,又是对生命教育的链接延伸。另外,还萃集了媒体、百家、名师等第三方对张亚红的客观报道和评述,使得书本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总括而言,20余万字的内容,不仅是张亚红个人的财富,是北京市海淀区音乐教育的财富,更是中国基础教育界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成功典范。
众所周知,校长是学校之灵魂,是学校发展之关键,“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正如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强调:“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于是,我们把目光定格于中国的校长,他们的管理思想、他们的管理智慧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一个个管理奇迹,深深震撼和激励着我们的心灵。他们深厚的理论积淀,敢为人先的管理实践,独到的智慧闪现,又无不让我们折服、感叹。 用心品读《王俊传——个中国校长的奇迹》,走近这些校长,我们发现他们成功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成功的根由却都一样。我深深地体会他们作为名校长的特质——面对教育这份事业,他们是思想者、行动者、研究者!他们追求智慧的、有效的、的管理! 他们用智慧统率师生行为,用精神师生行为,用毅力激励师生行为,用细节和汗水创造着奇迹。他们是中国校长的奇迹,
《津门教育家杨坚白》足为纪念杨坚白先生百年诞辰,由天津南开中学校友编纂的文集,包括杨坚白先生的遗作和缅怀杨坚白先生的文章两个部分。通过这些文稿,展示了杨坚白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在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尊师重教的形势下,《津门教育家杨坚白》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具有史籍价值和启迪意义。 天津南开中学是新巾国两位总理的母校,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杨坚白(1909-1996),是南开中学百余年校史上的第二位校长、新中国南开中学的一任校长。 杨竖白先生在新巾国成立前后的社会转型时刻,既传承了南开精神和办学传统,又引导南开中学走向人民教育的新阶段,是肩负着承前启后使命的重要人物。杨坚白先生从事普教事业六十年,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毕生追求光明,爱党爱国,
唐文治(1865~1954)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字蔚芝,晚号茹经。1908年,弃官从教,立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师”。他从事教育事业40多年,的成就是相继主持上海南洋大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07~1920年,唐文治任交大校长,他倡导的人文精神教育成为交大校史上独放异彩的一页。在他手中,交通大学成为一所学科齐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现代工科大学。
关愚谦生于乱世,命途跌宕起伏。他的经历不仅呈现出个人沉浮的命运轨迹,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曾辗转定居德国,学德文,教中文,写专栏,搭建中德文化桥梁,缔结异国姻缘。晚年的关愚谦大彻大悟,自觉对自己前半生进行反思和回顾,因此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缘》就是他这种感悟的结晶。《缘》展现了一位耄耋老人比小说还精彩的传奇人生,表露了一个海外游子眷顾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学校课程开发是个很广阔的空间,目前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如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概念模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处理混乱。《学校课程开发》主要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学校课程开发的类型(校本课程开发、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开发的方法技术、三类学校课程开发之间的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认真探讨。
本书曾于1919年获普利策奖,自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唯中文译本,尚是首次推出。 亨利·亚当斯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先后就读、执教于哈佛大学,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出身于声名显赫的总统世家。他以第三人称写成的自传体作品《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传记,也是世界一流的教育经典与历史文化名著。本书运用自传与德式教育小说相结合,对一个时代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它要说的不是本书所讲述的历史,而是对那一段历史的反思,因此,亚当斯希望人们这样来看他这本书,把这本书当做一个历史哲学的思辨过程。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论著丛刊: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内容共分为八章:章对教育公平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围绕教育公平的几种指标体系做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第三章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第四章对中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第五章较为全面地分析研究了中国高等教育结果公平的相关问题;第六章从性别角度对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第七章详细地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第八章重点分析了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借鉴经验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