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入三千多位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包括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对高等教育大政方针起过重要作用的各级官员、对高等教育事业产生某种影响的社会名流、来华从事高等教育的外国人物等,记载了每位人物主要的高等教育经历、重要的教学办学业绩、相关的理念主张、重要的教科书和著作等。以古观今,鉴往知来,本书通过人物来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及其规律,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蒋维乔(1873~1958),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养生家,他的《日记》记录了其在1896年至1958年的工作、生活、研究、游历以及他养生、修行的大量经历,其中大量有关民国时期及新中国建国初期在教育、出版及学术界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因是个人日记,又具有重要的一手文献价值。
《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指南》尝试着对教育活动、博物馆课程分别定义;总结归纳出一套完整的博物馆课程开发、实施、效果评价及工作管理的流程与标准。 《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指南》分为《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指南》文本和附录两个部分,其中前者给出了基本路径和具体做法,后者则收入了研究报告、相关案例和制式文件,提供了相关的解读和辅导,两者相得益彰,既有实用价值,又可为实践的进一步丰富、理论的持续升华提供可资借鉴、可供探讨的基础。
本书由作者的两部著作《西潮》《新潮》组成,兼含附录年表等。《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间的中国历史,主要讲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故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书中所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蒋梦麟的一生经历了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多年生活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面,更不断生活在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知识青年群众里面。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
任何一所的大学,其背后必有一位成功的校长,如北大蔡元培、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浙大竺可桢,正是他们成就了这些大学。鉴往知来,?回望民国时期诸多著名大学,无不得益于校长的远见卓识、人文素养、人格魅力与渊博学问。他们集胆气、才气与人气于一身,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创造了民国高等教育的奇迹。本书遴选的13位校长(按照他们出生的先后顺序),一个个如雷贯耳,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们的治校理念、办学实践与个人风范是今日诸多校长难以企及的,故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对当今大学校长提供借鉴与思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特点:一是突出区域整体推进。南岸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不只是个别学校的个别行为,它是区域学校全员、全面、全程参与的一项课程建设活动。《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重点阐述区域以学校课程规划编制撬动并推进区域教育整体改革中的顶层设计、实践策略、行动方案、推进机制,在同类书籍中,属于前沿的探索。二是注重问题分析与突破。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编制时,到底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与困惑,如何寻求理论支撑和突破的策略,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系统地梳理,并基于问题解决开展实践探索。《区域推进下的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实践》深入并系统地剖析学校在课程规划编制五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并以学校实践案例为支撑,探索问题突破的策略与方法,以期对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具有较强的实
本书作者遴选了100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其中中国教育家40位,外国教育家60位,比如老子、孔子、孟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王阳明、卢梭、杜威、蔡元培、鲁迅、雅斯贝尔斯、皮亚杰、叶圣陶等,全书按教育家的生卒年排序,对他们的生平、教育理念以及主要贡献进行了概述,每位教育家均配以由薛晓源先生创作的肖像画,并提炼出了各自重要的名言名句或核心教育理念。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人类历史上主要教育家的思想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欣赏到这些教育家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