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古代十大诗人》节选了文质兼美、通俗易懂的人物散文,将十大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特点娓娓道来,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背后的故事;收录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篇,并配以权威到位的点评,以帮助读者解读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又精选每位诗人的优秀作品,以扩充读者的阅读面,增强读者的诗歌解读能力。总之,我们以文学的笔触描写诗人,以诗学的眼光解读诗歌,以美的素养培养一颗颗爱诗之心。 拥有这本书,你将轻松走进十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与诗歌共舞,你会不由地放慢自己的脚步,观照内心,关注外物,还自己一个鸟语花香、风云自来的悠然世界。
《纪晓岚秘史》自嘉庆以后,各种野史笔记、传说故事谈及纪晓岚生活异闻的很多,以供文人茶馀笑谐,民间饭后消闲,但只鳞片爪,毫无系统,或语焉不详,或妄肆渲染,大都失其客观观。笔者稍加收阅,撰成秘史,前后共得十四篇,力求客观全面地展现纪晓岚的生活习性和业余爱好,娓娓向您讲述:沾酒辄醉的纪晓岚,书法不佳的纪晓岚,心慧口吃的纪晓岚风,流谐谑的纪晓岚……《纪晓岚联语辑证》博学善谑的纪晓岚被后人尊为联圣,他曾说,世间书籍中语,无不可成偶者。身前所对,庄谐并出,或工切奇巧,或幽默机敏,或精深富有气势,流光溢彩,照耀联坛,为时人所激赏。纪晓岚与乾隆皇帝和诗答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梁章钜在《楹联丛话》里把恩师纪文达公奉为联语宗师,动辄“河间师言”。坊间和戏说中长期流传着大量纪晓岚的谐趣对联,
作为中国历代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物,苏东坡的文章虽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本书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十几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喧,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本书以史家直笔、以贯串群像烘托主体的方式还原历史叙述中的韩愈形象,其本身也是熔铸百书、别出机杼的宏文。在对韩愈诗文本体进行研读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比较同侪、穷讨其源、竟别其流等方式来凸现。以韩愈为中心,以贯串群像烘托主体的方式还原韩愈的形象,辨析韩愈著述及其价值,借此勾勒古文发展之脉络。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回忆录。它由三篇文章组成,其中有当时文学界广为人知的《学习追求五十年》,连载于1980年至1982年《新文学史料》。《我的前半生》,刊于1991年《文学史料选辑》。《八十愧言》,是作者1990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姚雪垠文学创作六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发表于12月1日《文艺报》。
八十岁的金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 这是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忠实地再现了金庸青少年时代备历艰辛的求学生活。创作武侠小产和创立《明报》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他成长的脚印,奋斗和汗水和思想的脉络。本书首次利用手的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在这部传记中,您将看到一个神坛之下的金庸,一个同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人性中的欢乐与悲伤、高尚与卑微、天才与平庸、谦逊与傲慢……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他的理想、事业、婚姻……从各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润色而成。对一代诗人苏轼那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述。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中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然而,这些令我们着迷的诗句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其中又蕴含着苏轼怎样具体的人生况味?千百年来,苏轼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本书为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对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品读
叶嘉莹一本口述传记,在“谈诗忆往”之间,对自己一生的诗词创作、学术研究、人生经历和师友交游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叙述。作者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更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感发生命与的支撑下渡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
《范泉纪念集》由钦鸿、潘颂德合编,曾于2000年12月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此次系应范泉夫人吴峤女士要求,由原编者钦鸿增补,调整了若干篇文字,并对所附四个文件(范泉生平年表、著译书目、著译系年目录以及研究资料目录)进行全面修订补充,交本部出版。
《访问中国诗歌》收录了对当代中国最的23位诗人的访谈,这些诗人是:昌耀、牛汉、林莽、杨炼、翟永明、柏桦、张曙光、王家新、孙文波、肖开愚、陈东东、清平、蔡天新、西川、臧棣、西渡、桑克、周瓒、朱朱、姜涛、胡续冬、冷霜、蒋浩。在这些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为了建筑新的诗歌理想,阐释写作动机,探讨写作技巧,不约而同地拿起了批评之笔。这就为我们理解20世纪90年代丰富的诗歌文本提供了独特而难以被替代的参照系,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手资料。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性质既是革命性的,又是建设性的。历史的发展似乎又一次验证了庞德的命题“诗人是一个种族的触须”,剧变中的社会现实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文本中得到了丰富而真实的反映。
本书应该说是一部洪迈传论。其前七章是以洪迈的生平为纲,阐述洪迈生命的各个重要时期最为重大的事迹,涉及时代、文学审美观、治世观念、历史观,可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清晰的洪迈评传;其后二章《容斋随笔》、《夷坚志》则是对洪迈在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了。如果有人想对洪迈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读一读此书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本书追溯了宋代文豪洪迈的一生。他有的文才却生在流离的乱世。诗书给了他走进现实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而无情的现实最终还是迫使他回到书海里化解失意。他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内心充满苦痛、怯懦、自卑的诗人。黑暗的影子常常在诗酒风流之间流诸笔端。太多的历史迷雾濡湿了我们道德的眼镜,摘下它反而看得清楚。本书试图竭力洗去铅华和墨迹,还
两百多年前,在遥远的英格兰就鼓励人们去长城的人,是眼界开阔、胸怀远大的人。这个人是约翰生,他用丰富多彩的创作作品,证实自己不愧是十八世纪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和英语词典编纂家。 同样,能把这个思想敏锐、博学睿智、风趣幽默的谈话大师传神地表现出来的人,也是现察细腻、笔力不凡的人。这个人是鲍斯威尔,他用栩栩如生的一部人物传记,表明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传记文学之父。 这本把两个人物通过一个时代一个空间一个文坛贯穿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大书,不仅影响古今,而且吸引中外,为人敬佩、令人赞叹。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文学大家如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杨绎等都喜欢阅读和引用这本书。这部充满人物风范、生活哲理、格言警句的传记,无疑能把人生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本书纪录了周扬晚年的一些重要文化思想和活动,作者是其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其亲见、亲闻和亲历的独特身份,揭开那段不为人详知的历史。
他曾因编辑《武汉评论》而遭蒋介石、汪精卫追杀,却又因主张“阿狗文艺论”成为鲁迅笔下的“第三种人”,而备受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左翼作家抨击; 他曾放弃日本公费留学,以文学作刀枪,力主蒋介石抗日,却又参与十九路军的反蒋“福建事变”; 他曾舌战过美国大使赫尔利,抗议出卖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幕后交易,却又被蒋介石“免兼各职”;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他自我流放台湾,却又于1988年以“立委”身份首开两岸破冰之旅……
陈衡哲是中国首批清华留美女生之一。在新文化运动中,她同情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被胡适称为 “最早的同志”。归国后受聘北京大学,又成为中国现代位女教授。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曾四次代表中国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作为一位贤母良妻,她为家庭和子女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三个儿女后来都卓然有成。而她与任鸿隽、胡适“三个朋友”之间的风雅往事,更是成为一段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一再提起的传奇。 本书为其传记,收录了其生平事迹。
高尔基是20世纪俄罗斯最的作家之一,也是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但是对于他的评价,却历来众说纷纭。苏联解体后,各种不同观点的交叉更为突出,而对于他生命的最后20年(1917—1936)时间内的思想、社会活动、文学活动与创作成就,人们的评价更不一致,相互冲突的意见一直存在,无论在俄罗斯、西方各国还是在中国评论界,情况都是如此。《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从文学史实和作家创作的实际出发,依据详实可靠的手资料,认真梳理了“高尔基的最后20年”中对当时一系列重要社会事件和文学现象的反应,考察了他与苏联领导层的关系,在其社会与文学活动、言论与创作的紧密联系中我们走进其精神世界,对他最后阶段的思想探索和艺术创作做出了力求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评说。 《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