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创作了新旧体诗七十余首、散文诗二十余篇,另有译诗若干。他的诗作十分精粹,有些名句甚至成为其一生学问文章的总纲和写照,至今传颂众口,如 横眉俯首 联、 度尽相逢 联。他以 我以我血荐轩辕 表达志向,以 梦里依稀慈母泪 抒写亲情,以 于无声处听惊雷 凝聚期待。鲁迅的一生是诗意的,毋宁说,他将生命活成诗。他的散文乃至小说也饱含诗意,即便是有投枪匕首之称的杂文,也像一首首讽刺诗。他浸润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彷徨于荆棘满地的路途,呐喊于荒芜寒凝的旷野,发而为诗,显示了 兴观群怨 的博大和深广,给人以警醒、鼓舞和鞭策。
人们常说:当一个女孩的床头摆上了简 奥斯汀,就说明她已经长大了。几乎没有一个女孩可以拒绝简 奥斯汀,这个一生写出6部爱情传世之作却终身未嫁的女文豪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喜爱。本书是牛津大学文献学教授凯瑟琳 萨瑟兰等权威学者,通过研究简的信件、日记、小说手稿、阔领大衣、肖像等,重现这位女文豪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书中收录了9篇文章合集,主要特色在于对每一个不同主题充分发展,以及以艺术书籍的形式对这些主题深入研究的呈现。90幅精美彩图令人神往,让我们像是走进了简 奥斯汀博物馆,探究她从少女到晚年里艺术和生活的种种;走进她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探究她灵魂独立下一生的追求。她幽默敏锐,了解人性;她描写爱情,还总能进行巧妙的社会批评。简的作品像莎士比亚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为她了解永不变化的人性。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专享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增订本》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销量突破1000万册,被称为 华语小说销量奇迹 。这是一本张嘉佳创作的、让所有人心动的睡前故事,超40亿阅读,1500万次转发。每一分钟,都有人在故事里看到自己。我希望写一本书,你可以留在枕边、放进书架,或者送给很重要的那个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随便打开一篇就可以了。就像山野开出花时,栽它的孩童不知去了何方,云彩之间互不告别,第二天就是他乡。车顶大雪静谧,车内年轻人安然醉倒。如果有机会,请你喝一杯酒,在列车轰鸣声中,飞驰进无边无际的夜晚。留下开去往事的轨道,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的意义。 《让我留在你身边》 《让我留在你身边》是张嘉佳以自己领养的狗狗女儿梅茜的视角写成的一本暖心故事集。 这本书也是张嘉佳的特别作品,修订一整年,增补完整的全新版本,
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是一位个性鲜明独特而又难于言说的人物,给中国文化史留下了丰富复杂而世所罕见的文化遗产。在众多轶事和传说背后,真实的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著名的宋代文学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王水照先生以毕生研究苏东坡的丰厚学识和独到心得,面向大众,从综论十题、苏海拾贝、东坡诗词讲解、苏文简释四个部分全景解读苏东坡其人、其文、其思想,配以百余幅展示苏东坡思想文化世界的历史画作,才思和艺术并有,学术和可读兼具。
卢作孚是开国领袖毛泽东赞誉的近代实业界代表人物,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中国近代以来“爱国企业家典范”之一。由卢作孚经营的民生实业公司不仅创造了川江航运的奇迹,而且在抗战时期宜昌大撤退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卢作孚在北碚的经营,被认为是乡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十分成功的案例。本书所辑录的卢作孚文稿,主要来自民国时期的期刊、报纸、档案,搜求力求系统,并强调思想性。文本包括论著、讲话或讲演、题跋序言、告示,并由少数书信。内容主要涉及民族复兴、现代化建设(城市化、工业化、乡村建设)、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科学(西部科学院等)、航运、交通、企业管理、文化等。
沈醉回忆录:战犯改造所见闻 定价 42.00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沈醉 页数 ISBN编码 9787503453724 内容介绍 本书为沈醉本人撰写的回忆录。作者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描述了他在战犯改造所期间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郑庭笈、曾扩情、陈长捷、邱行湘、王陵基、范汉杰、李仙洲、黄维等众多战犯在狱中种种令人喷饭搞笑的表现。他们当中或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或为地方省市的 脑政要,或为掌握生杀大权的特务头头,个个都是积 反g的专家、打手,双手沾满了革命志士的鲜血,可经过十多年的改造之后,都成了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
“如果将唐史研究比为一场考试,那么杜甫几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给你看,只不过他的手势和暗号需要解读。”对于诗圣杜甫,从来不缺少研究,但大都侧重讲述的是杜甫的后半生,前半生却很少有深入考证,造成杜甫人生前三四十年被关注不多,而这恰恰是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期。本书是国内少有的聚焦杜甫前半生的史学作品,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盛世历史图景。
《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科学家的非凡经历。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引领她不断突破自我,追寻人生的的“北极星”,最终得以进入科学的殿堂。 而当她和家人在努力和生活抗争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亲身经历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并通过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开启了新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将带领我们回到那些重要科学发现的现场,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未来又该如何“以人为本”,与人类的价值观进行对齐。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其诗作具有现代性和智性的深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他翻译的普希金、雪莱、拜伦等人的作品在翻译界有极高的声誉,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书借助翔实的文献,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讲述了这位“中国现代诗的开拓者”在风云时代中波澜起伏的一生。
本书为波兰裔英国著名作家、现代文学先行者约瑟夫 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 1924)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传记,多年来在欧美学界享有盛誉。从未发表的照片和一千多封私人书信,到康拉德研究者和传记作者的研究成果与访谈,作者挖掘并整理了大量手文献资料,依据时间顺序编织起这些珍贵的材料并深入解读,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拥有二十余年海上生涯的传奇作家坎坷而动荡的一生,也深刻地解读了他的经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联系。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李叔同全传》是学界前辈金梅先生研究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佛学思想的结晶,是一部史料可靠、重在呈现思想和精神变化的独特传记。全书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李叔同从朱门子弟、风流才子、艺术先驱到律宗高僧弘一法师的巨大转变过程,深入剖析和解读了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全部人生历程和思想变化。作者观人入微,挖掘深层隐藏,甚至极具挑战性与性地分析了他出家前后的经历和佛学思想的形成与变化。《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始于写真,终于传神”,是一部一丝不苟、视野广阔、学养深厚的集大成之作。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生于海门常乐镇,大器晚成,前半生勤奋读书求取功名,终于在不惑之年获得状元头衔,后以状元而兴实业,开近代中国风气之先。张謇纵横于政商两界,交游广泛。民国元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促成新旧政权和平过渡;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旋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愤然辞职。实业建设之余,张謇还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影响深远。作者研究张謇近六十年,对于张謇可谓了如指掌,本书以张謇的日记、函电、信札和诗文为基础,参以相关近代史料,厚积薄发,数易其稿,考辩精审,论述公允,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典范之作,也是一般读者认识张謇的优选之作。
皮普斯是英国近代海军的奠基者,他的日记则成为英语文学 的经典,从中可以挖掘到许多关于17世纪英国社会、文化、风俗的信息,为研究当时的英国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在这本传记中,托马林以敏锐的同理心和洞察力捕捉到这位独特迷人的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把17世纪英国的重要信息传递给了读者。书中涉及英国当时诸多历史事件,涵盖了牛顿、克伦威尔等重要人物事迹,犹如一幅细节饱满的17世纪英国社会史画卷。
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 卡特(1940 1992),凭借《染血之室》《马戏团之夜》《焚舟纪》《安吉拉 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明智的孩子》等新颖无畏、独树一帜的作品,成为一代人的偶像和百年来*富盛名的英语作家之一,被萨尔曼 鲁西迪、伊恩 麦克尤恩、石黑一雄、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等大作家拥戴为一代文学教母;时至今日,她也是女性主义的象征。 本书是安吉拉 卡特***经过授权的完整传记。 安吉拉 卡特的人生也跟她的作品一样不落俗套。从害羞、内向的童年,到胆大妄为、活跃叛逆的青年,再到快乐、自信的中年;从在窄小的出租屋里努力写作的年轻女子,到整个时代*重要、*胆的作家之一,她充满冒险的人生旅程启发了瑰丽、炫目而诱人的作品,乃至永久地改变了英国文学,为之注入新的能量。 这部迷人的传记讲述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如何构建自我
本书为“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之一种。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本书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了穆旦一生的重要经历,是对穆旦的人生及创作进行详尽整理编篡的著作,可为相关研究者和读者提供阅读的便利。
让我们从一棵草开始,从一声鸟鸣开始,用文字,再现曾经经历的场景,记录沉入其中的悲喜。你将发现,一些原本不在意的事物,竟有着别样的动人;世上的一切存在,原都是那么令人感激的事。 这正是文字*初的意义,它不高深,不神秘,就像寻常的呼吸,就像你我的日常。 《捡得一颗欢喜心》《跟着一朵阳光走》《遇见你的纯真时代》倡导的正是通过日常生活推开写作之门,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书中颠覆传统作文教学中片面追求应试技巧和写作套路的写作方法,而是从源头解决写作难题 和孩子在看似平常的小场景小事件中,一起发现生活中的小欢喜小感动,传递爱与温暖,重读写作意义。 过些时日,你会发现,写作之门,就这么在日常生活中被轻轻推开了。不知不觉间,你已拥有了自然而然的写作力,成为了温暖有力的表达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其诗作具有现代性和智性的深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他翻译的普希金、雪莱、拜伦等人的作品在翻译界有极高的声誉,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书借助翔实的文献,大致以时间先后为序,讲述了这位“中国现代诗的开拓者”在风云时代中波澜起伏的一生。
“不做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的一生,成功显赫到了顶点极处,争议复杂也是千古未有。 晚清湖南人才济济,曾国藩木讷愚拙并不显眼,反因杀人之狠被时人称为“曾剃头”。然而,凭借知人之明的眼力、审时度势的远见、临事不乱的定力、熬过绝境的坚忍,乃至关键时候的心黑手狠,曾国藩在腥风血雨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了拯救大清的“中兴名臣”。 翻开本书,领略曾国藩“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传奇一生。
《童年的力量 二十世纪美国童书天才那些事儿》,由美国著名童书史学者伦纳德 S.马库斯的著作《亲爱的天才》衍生而出,因此取名为 亲爱的天才 系列。 本书以《亲爱的天才》所提供的人物为线索,按照他们的出生年月顺序,逐个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而将这些故事连缀在一起,竟然出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画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约半个世纪美国童书生态的巨幅截面! 美国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进运动、大规模的移民潮、二战、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反战运动、肯尼迪总统遇刺、马丁 路德 金遇刺、女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同性恋者反抗警察的暴力冲突 各类历史事件层出不穷,而在童书世界许多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恰好在这一年代诞生。其中到底有什么关联?美国早年儿童阅读推广运动的兴起,对美国儿童文学创作理念的发展起到了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潮迭起,清华园里派系纷争、驱逐校长风潮不断,梅贻琦临危受命,多方求解,结束了二十年间校长十易的动荡局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于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常委会主席;在他的主持下,三校于战祸频仍、经费短缺、困窘闭塞中合作无间,学术、科研、教学取得奇迹般的成就。抗战胜利后北归复校,再到梅贻琦于台湾筚路蓝缕创建新竹“清华大学”——“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他的一生与清华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品以纪实手法生动展现了梅贻琦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成长、留学及其在动荡岁月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他提出并一生奉行“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以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成就了清华之清、联大之大,感
《范仲淹》是一本以范仲淹为主角的历史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一生。人物、事件基于历史事实,细节想象合情合理。作者笔力晓畅,善于从宏大背景引入,层层渲染,筋骨分明。描绘了北宋初年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刻画了有血有肉的范仲淹形象。从寒门孤贫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政坛巨星,出将入相,成为宋代大批士大夫的精神楷模,范仲 淹的成长经历给每个人以启示,展现出别样的英雄主义。作为黄庭坚、朱熹口中的“第一”人物,在国家的重担下、历史的节点上,他能否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改变世道人心?本书将为读者揭晓答案。
本书为“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之一种。施蛰存(1905-2003),中国作家、翻译家、古典文学学者。浙江杭州人。1923年后曾在上海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就读。1928年后参与编辑《无轨列车》,1932年起主编《现代》月刊。1937年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光华大学等校执教。1952年起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小说创作运用意识流等描写手法,擅长心理分析。著有小说集《上元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另有《北山谈艺录》《唐诗百话》《北山楼诗》等。本书以谱牒学为学术方法,详细记载了施蛰存生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