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李敖自己撰写的回忆性质的随笔集。从作者1935年懵懂出生,到1997年62岁耳顺之年,从哈尔滨到北京,到上海,去中国台湾,求学、参军、办刊、获罪、坐牢、隐居、复出,这些往事的回忆。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独立的思想。 笑傲江湖、卓而不群、横睨一世的李敖,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堪称一则现代的传奇。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就如他所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如何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人生感悟。朴素平实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让读者次近距离地体悟到季羡林先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 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我的童年、中学时光、清华逐梦、教书谋生、《留德十年》节选、回到祖国、《牛棚杂忆》节选、耄耋之年。书中插入季羡林先生的书法作品、照片和手稿插图。全书内容详实,编排精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思想家,翻译家,文学家、著名学者。 本书展现严复一生的心路历程和学术活动,着重对他早年求学经历、维新文化观、西学译述、老庄评语及其中西文化观等问题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重新解释了他的晚年思想,从而将这位文化巨子的历史形象清晰地勾勒出来。在此基础上对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了新的探索。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思想家、杰出学者。本书系统叙述了自具特色的章太炎学说形成、成熟、嬗变的历史过程,在充分肯定章太炎在革命史上业绩的同时,结合其生平,重点突出了他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就,说明他如何来自旧学营垒,适应时代潮流而一步步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学术史的一位巨人,展现了近代中国国学的新的内涵及章太炎为中国国学贡献一块卓越的瑰宝和根源。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领袖人物,戊戌变法倡导人,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与国学大师。 本书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的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及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揭开了深入研究梁启超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钱穆(1895-1990),字宝四,江苏无锡人,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杰出学者。 本书全面深入的介绍了闻名遐迩的国学大师钱穆的文化生命与学术生涯,他的民族悲情,忧患意识、崇高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评述了他独特的历史文化观、中西比较论、人生论及关于四千年中国文化史、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方法和卓越贡献。作者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重建为主线贯穿全书,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本书是目前中国大陆部全面评述钱穆思想与生平的研究专着。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季羡林先生千辛万苦争取到了赴德国留学机会,一去就是十一载,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特别是到了40年代,德国遭盟军飞机轰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同时食物奇缺,他在饥寒交迫中刻苦学习的精神感人至深,很值得一读。
林语堂(1895-1975),又名玉堂,福建龙溪人,著名语言学家、学者、文学家。 本书以林语堂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经,以他的国学研究活动为中心内容,将他的社会批评活动和文学活动穿插其中,全面评述了他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著述,阐述了他向西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 本书材料广博翔实,用新的观点评价复杂现象,敢于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实为近年来林语堂研究的新成果。
首套以近代国学大师为撰述对象的大型学术丛书,引“国学热”风气之先。全面评价和把握国学大师的学术成就及其传承脉络,助读者认清中华学术的发展道路,了悟世界文化的大趋势。
熊十力,(1884-1968),字子真,湖北黄冈人。哲学家,杰出学者。熊先生是一位富有独创精神,不喜好傍门户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专门家或某一学派的“经师”,更不是那种只会咬文嚼字的所谓“学究”。他很有抱负,很有气魄,非常自信,但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骄傲”,作学问的态度又非常严肃认真。 本书以流畅、凝炼的笔调叙写评述了“新儒学”的主将——熊十力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体系,学术传承。其资料详实,持论公允,使读者能充分领略熊氏精神风貌及其独创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精要,堪称传神之作。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号湛翁,别署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佛学家、书法家,杰出学者。 马一浮先生作为现代学术界中国学的集大成者,其学问如浩浩海洋,广博无限,深邃莫测;其为人如巍巍山峰,沉稳踏实,笃厚安详。本书以详实的手材料,叙述了马一浮先生精深治学,淡泊清贫的一生。
王国维(188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近代,王国维作为书香世家的后代,从一位感情浓烈的诗人和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者,天才的成长为现代中国诗学、中国戏曲史、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古文字学、中国上古史、西北历史地理和蒙古史、元史等众多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从而成为获得广泛国际声誉的一代学术宗师。 本书重在总结王国维贯中西、兼通古今的特点,阐明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不回避有争议的问题,真实的展现他的友朋交往与生活情趣。书中运用大量手材料并首次刊出《人间词话》手稿。
欧阳竟无(1871-1943),名渐,字镜湖,江西宜黄人,杰出学者,佛教思想家。 本书较为系统的介绍了佛学大师欧阳竟无的生平和思想,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际,欧阳竟无为振兴佛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本书搜集了丰富的资料,详细叙述了欧阳竟无家乡佛教文化及其家庭环境变故对其的影响,按时间线索及弘扬佛学等历程,对其佛学观点与研究成果作了全面的评价与探索。 本书评述公允,材料翔实,结构合理,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学术专著。作者善于抓住传主的核心观点展开评述,在研究的深度、广度与系统性上超越了前人。
郭沫若(1892—1978),又名鼎堂,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家,考古学家。本书从20世纪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出发,透过郭沫若一生的学术成就,揭示出他对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重点考察他因“疑经”而探甲骨卜辞、青铜器铭,创通条例,开拓困奥;用实物证史,苏活古代文献生命;因史而论周秦诸子,考释诗词曲赋的“国学”研究体系。同时,发掘其治学的心理过程、学术风格,以展现“国学大师郭沫若”的风采。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师黄,字德潜。后改名夏,字中季。复更名玄同,别号疑古,字掇献。浙江吴兴人。现代著名语言文字音韵学家、经学家,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本书将钱玄同置于近现代这样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广阔时代,追溯了钱玄同从一个崇拜皇权、笃信经学的儒学转变为一个激进的启蒙思想家的历程,系统评价了钱氏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音韵学、经学、国民启蒙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贡献,勾画出一位“术业专业而识解宏通,议论激昂而持躬谨介”(黎锦熙先生评语)、学术与道德完满结合、既对学术界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国学大师的形象。
柳诒征(1880-1956),字翼谋,晚号劬堂,江苏镇江人,史学家、图书馆学家、杰出学者。 本书以流畅的文笔,较为全面的叙述了柳诒征的生平事迹,展示了柳诒征通过刻苦自学、勤奋努力成长为著名国学大师的人生道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的评价了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揭示了柳诒征的学术思想、学术特色和治学精神。 本书立论充分,分析中肯,观点新颖。作为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人物评传,填补了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本传记有如下几个优点: 一、重点突出,点面结合,比较系统而又全面地介绍了柳先生的学术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的学术贡献。 二、知人论世,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历史地考察了柳先生的学术思想。 三、实事求事,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柳先生的学术得失。 四、文笔流畅,深入浅出。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对现代中国的学术思想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不可低估的重要贡献。因此,对贺麟加以评传,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不惟能使人们较全面、较完整地了解其人其学,而且可以进一步认识现代中国学术思想演进的脉络和趋势,总结蕴含在其中的历史的经验教训,以继往开来地推进和拓展当代中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的学术思想研究。 本书追踪考察了贺麟一生的学术生涯和心路历程,对其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着力进行深发掘和准确评析,旨在如实展现其纵横现代中国六十余年的重大学术建树,并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立论新颖,持论公允,材料丰富,理明辞达,为近年来贺麟研究的鲜有佳著。
本书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等撰写,依时序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重点介绍了鲁迅先生的家世,越文化的熏染,求学南京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东渡日本留学,执教杭州、绍兴,直至成为新文学旗手,条分缕析地阐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历程,介绍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性贡献,弘扬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民情怀。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17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三江师范学堂。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1914年2月,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柳诒徵编著的《柳诒徵自述/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是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之一,《柳诒徵自述/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为先生的部分文集,内容既有其自传与回忆,又有其学术主张,在民
郭沫若(1892—1978),又名鼎堂,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家,考古学家。本书从20世纪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出发,透过郭沫若一生的学术成就,揭示出他对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发展的贡献。重点考察他因“疑经”而探甲骨卜辞、青铜器铭,创通条例,开拓困奥;用实物证史,苏活古代文献生命;因史而论周秦诸子,考释诗词曲赋的“国学”研究体系。同时,发掘其治学的心理过程、学术风格,以展现“国学大师郭沫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