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和诉求是什么?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进行课程改革? 伴随着知识社会的进展,学校的功能与作用在发生变化。学校不再是“知识的配给所”,学校的首要课题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因此,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钟教授认为,瞄准“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基于“课程”而实现的“教学”,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的“学习”,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本书中,作者聚焦课程文化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重建,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策略、课程评价、课程政策以及教师角色等范畴的问题,旨在回答我国学校课程
周国平编著的《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修订版)》是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的修订版。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有名教育学学者、陶行知研究专家周洪宇教授在全面细致研究陶行知著作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标准》,以教师素养推荐的六大领域为纲,精选陶行知对这六个方面的论述,对教师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修为极有帮助,是一部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教师可常备的书籍。
“中国教育学家经典论要丛书”选取在教育学界享有卓著声望的潘懋元、黄济、瞿葆奎、顾明远、鲁洁五位专家的教育学论著精华,集结成书,以期为教育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深入学习这五位专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思想提供便利。 《鲁洁德育论述精要》集中反映了鲁洁教授在德育原理研究上的思想。她对德育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社会本位论,试图从人的视角重新认识德育,把道德作为个体对美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一种对社会引导和超越的力量。该书在批判教育中的无“人”状况,批判当代道德教育对人的异化的基础上,建构了有“人”的道德教育,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成就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生活德育理论,将生活德育思想体现在新时期她主持编写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材
《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系《周国平论教育(修订版):守护人性》的姊妹版,是作者写给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集,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关于教育的思考和探寻的文字。提倡教师(父母)应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带入所传授的知识中,对学生(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使人类臻于美好和完善。
本书为著名学者、陶行知研究专家周洪宇教授对陶行知的人生历程、教育生涯、政治活动、办学活动与教育实验、人格精神、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的精心梳理和全面总结,对于教师的学习和业务提高极具帮助。
本书系钱穆先生谈论为学之方法与门径的专门著述。钱先生在书中首先谈到孔子与朱子谈论读书的内容,后又列举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等近代名儒谈论读书的言论,并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读者可由此获知治学之源流。后几篇,钱先生从当身感触谈起,希冀好学之士取而为法,获得为学之一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