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科研指南》立足教师教学科研的特点、面向教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对教师教学科研中的问题逐步展开探讨,详细讲解了怎样选题、怎样申报选题、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写作论文、怎样发表论文等内容。作者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问题,对教师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在叙述的语言上,也注重使用教师的话语方式,避免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表情达意,贴近了教师的实际需求与阅读习惯。
本书荟萃了从亚历山大·尼尔至今50位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在认真借鉴英语世界同类著作的基础上,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本书分析了教师研究的现状,对如何开展群体实证研究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突破教师研究的个体行为困境,从教师的个体经验走向教师研究的群体的实证研究,群体实证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同参与者、主体参与者的角度,反思教师成长,追问教师研究的价值。
在布鲁纳的所有著作中,有两本特别重要:一是早年的《教育过程》(1960),一是晚年的《教育文化》(1996)。它们代表了布鲁纳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认知主义与文化主义。因此,要认识到布鲁纳思想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认识从“认知主义”向“文化主义”转折的关键。《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收集了布鲁纳这两部重要的作品——《教育过程》(TheProcess of Education)和《教育文化》(The Culture ofEducation)。《教育过程》是布鲁纳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布鲁纳早期“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是布鲁纳文化心理学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布鲁纳晚期“文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概念是文化、心灵和教育,三者共同构成了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的基本框架。
《好学校之境》围绕“什么是好的学校”这一主题,从校长成长、教师生长和学校发展三个方面切入,共提出36条成就好学校的建议。本书既有任勇老师结合自身担任校长的经验感悟,又有作为教育学者的情怀和反思,从许多看似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提炼出不少富有启迪意义的教育箴言。
周玫编著的《德育与班级管理》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教育类课程教材开发工作的计划下进行编写的,其目的是为公费师范生的在职培养提供相关课程的可读文本。 本书介绍了德育概念、德育的本质和功能、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等内容。
《好学校之境》围绕“什么是好的学校”这一主题,从校长成长、教师生长和学校发展三个方面切入,共提出36条成就好学校的建议。本书既有任勇老师结合自身担任校长的经验感悟,又有作为教育学者的情怀和反思,从许多看似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提炼出不少富有启迪意义的教育箴言。
对于教师来讲,自己的学生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的确是一件乐事,但很难说这是一种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与学生日常的交流和沟通,蕴藏在点点滴滴的教育生活中,而且这种感觉是持久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却留下了悔恨终身的痛。 《幸福教师的60个“不”》主编张万祥老师汇集了几十位一线教师的60篇案例,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这些事情教师真的不能做,只有这样,身为人民教师的你才会真正获得幸福感,并能伴随一生。 还等什么,现在就我们一起翻开这本《幸福教师的60个“不”》,来体验这种幸福感吧。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威信呢?据调查统计,多方求证,本书认为九种教师最有威信;人品出众的教师;业务水平高超的教师;有责任感的教师;起表率作用的教师;声誉良好的教师;有亲和力的教师;公正开明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管理有方的教师。 本书以清亲的笔调,详实的案例向教师娓娓道来;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教师除了要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专业精湛、诚实守信、良好形象,还要宽严有度、教管有方、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能心悦诚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学生难管”的哀叹中失落教
2013年4月,江苏教育出版社为全国的教师献上一本由吴非老师倾心主编的教师手记——《一盏一盏的灯》,作为2013年献给教师的一份礼物。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老师才能培养的学生。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任何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追求。赵希斌的这本《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与技能: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驱动;良好的个人素质——为人师表的前提;深厚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的归宿。作者没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而是运用大量的案例,结合教师实际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乃至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角度说明了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技能。
《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由周国韬、盖笑松编著,为了使学习者掌握有关内容,本书采用了一些心理测量工具和训练程序,这些内容要求学习者进行练习。编者们还将通过网络培训平台(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对本书的内容进行辅导,以便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知识,学会运用有关策略进行心理调适。
本书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近三十年的积累为依据,以教育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为主线,选择了一些近年发表的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力求以具体的课题研究为例,阐述教育科研方法,探索教育科研经验。根据内容倾向,把这些论述分为“高层认识”、“理论视野”、“实践经验”、“方法探析”、“国际比较”、“改革发展”六大板块。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原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龄长达三十五年,曾担任巴甫雷什中学校长二十二年。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因此,他致力于教师教育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他关于教师教育素养的基本思想,对我们仍然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教师何以收获幸福?”“教师缘何要担负道德义务?”“教师如何践行学术道德?”……这些高校师德热点无不给大学教师带来了困扰。鉴于大学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性,本书结合现实案例及古今中外教育名人的师德典范故事,从教师的职业幸福、道德义务、教学责任的践行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敦促高校教师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中,通过不断研习教师伦理去自觉修炼、提升专业伦理,变他律为自律,为自己的教育人生自我立法。
本书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代表作。它阐述了教学的一般任务,总结出了33条教学的规则和原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为一体,可供教育工作者参阅。
本书尝试在分别阐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礼仪的同时,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容涵盖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礼仪概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的教学道德、教师的交往道德、教师的评价道德、教师的内在形象礼仪、教师的外在形象礼仪、教师工作环境礼仪、教师社交环境礼仪等9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