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季羡林的散文用词朴素易懂、简洁凝练、结构严谨,写作技巧炉火纯青,经得起推敲和咀嚼,用亲切优美的语言将人间的道理娓娓道来。本套图书共12册,一月一本,所选文章为季羡林先生1933—2007年创作是一套指导孩子写作的文学读物,适合7-15岁中小学生阅读。每天品读一篇季老原文,文后是语文老师的赏析,即关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讲解,例如夸张、用典、递进、对比、假设、化用等,便于学生理解、模仿、练习、掌握和运用,举一反三,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赏析后是思维导图,让学生可以直观感知写作方法和构思,清晰明了。每本书最后都附有例文,让学生读完方便练习。每册三十日,一日一练,成长看得见,学习有劲头。每天一篇大师的经典品读,附上写作指导和思维导图,配上韵味十足,相得益彰的丰子恺插画,大师配
《教师的语言力》——师生沟通50法 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实用语言指导 5种语言:表扬、批评、提问、鼓励、反向激励; 21个场景:学生迟到、说谎、处理矛盾、不做作业、无人举手等; 50个方法:目标法、选择法、想象法、发现法、扩大法、收束法、原因法等。 《教师的沟通力》——人际关系80法 让话语直抵人心的教师沟通指导 3种人际关系:学生、同事、家长; 5种自我状态:父性、母性、成人性、自由的儿童性、顺从的儿童性; 80个方法:提请求、提建议、做汇报、同事协作、处理家长意见等。 《教师的工作力》——高效工作100法 重塑工作底层逻辑的高效方法指导 2大板块:教育教学、事务工作; 100个方法:细化分解、八成主义、番茄工作法、借助管理层力量等。
本书是一线教师掌握有效教学方法、上一堂好课的经典著作,虽几经再版更新,依旧风靡世界。作者基于几十年的课堂观察与教学研究,通过生动、翔实、典型的教学案例,多角度、广领域、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有效教师的深刻内涵和具体可行的有效教学方法。书中附带的讨论问题、实践体验活动和自评工具等也为职前和在职教师反思、应用和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机会,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有益参考。本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审视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诠释教育理论,深化了教师自身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其注重对话与案列的编排方式有助于教师更快掌握有效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从当代的教育视角出发,聚焦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根据数学不同内容领域和不同领域中具体的数学主题,在数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相融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实施、真实教学现象的重现、教学工具和技术的运用等等,分析探讨中小学生如何学习数学,以及教师如何基于具体的数学内容,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运用相关教学概念和要求,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本书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各个数学课程内容主题,详细说明了如何规划该主题的学习进度,以及如何通过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理解该主题的内容。手册中有大量真实的学生学习示例,对常见问题和挑战进行归纳与总结,可以帮助教师直观地了解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和评估策略。
《智能的结构》一书于1983年出版后,多元智能理论风靡全球,成为21世纪全球主流教育思想之一,在全世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也促进了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它标志着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被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加德纳初次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人类具有的八种智能,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维且系统的介绍,向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和流行的智商测试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加德纳依据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次提出了“智能”的概念,并确认符合“智能”的八个判据,详细逐一地描述了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开创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因此在世界一举成名!这是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从业者不可不读的经典,也是用心的
人文启蒙传承的是人类追求智慧的古老传统,并非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它的目标是求真、向善、通达、去除寡智和愚蠢,以及情感成熟的明白人生。它传播的是一种与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相一致的理性智识和伦理知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是与人文启蒙有关的古代智慧、知识和哲思观念前史。第二部分讨论当下启蒙知识传播的核心构成: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手段和环境,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话语与写作。第三部分讨论与启蒙相关的社会政治生态、认知特征与伦理取向。
本书以数学教育中的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提高教师的“四个理解”水平为目标,以提升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能力为价值取向,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为基本原则,以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教材理解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为基本途径,研究了核心素养立意的高中数学课改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以人教A版数学教材为载体,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每一个单元内容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精选了25个典型内容,给出了“单元一课时教学设计”。本书旨在帮助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把握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增强立德树人的意识和数学育人的自觉性;通过提升课程内容理解水平和教材内容解析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数学课程教材实施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书内容紧贴当前高中数学课改的实践需求,针
本书从当代的教育视角出发,聚焦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根据数学不同内容领域和不同领域中具体的数学主题,在数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相融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实施、真实教学现象的重现、教学工具和技术的运用等等,分析探讨中小学生如何学习数学,以及教师如何基于具体的数学内容,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运用相关教学概念和要求,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本书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各个数学课程内容主题,详细说明了如何规划该主题的学习进度,以及如何通过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理解该主题的内容。手册中有大量真实的学生学习示例,对常见问题和挑战进行归纳与总结,可以帮助教师直观地了解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和评估策略。
本书拟从一个园长成长的视角,呈现园长在教育管理和研究上的历程。力图从课程改革、儿童发展、和一个管理者专业素养养成的视角,立体呈现作为园长在教学管理和研究上的专业、站位。 靠前章 基于作者个人专业成长的经历,从管理的观念、教师的培养和课程的管理支持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分享了每个成长阶段对管理的理解及相应的策略。 第二章 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作者专业研究历程中的几个时段,分别就教学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成果的阐述。 第三章 从作者个人成长的角度传递一种理念,作为园长要更多跨界、跨领域的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被认为是继杜威之后有感召力的教育改革家之一。 《教学论》是布鲁纳的重要代表作,它围绕心智发展和教学之间的关系,从学习机制、学习动机、学习共同体、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与评价等不同角度,阐述了教学如何采用多种方式来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使其心智潜能得到程度的发挥。 本书为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借鉴美国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堪称“不朽的教育经典”。
本书从多种角度对中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全书内容丰富、阐述系统、重点突出,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实用性等特点。既有学理挖掘,又有案例评析;既有说理论事,又有旁征博引,还有领袖语录,具有较强的启迪性与实践性。全书立足于高校的实际,致力于为高校中层干部提升素质、增强能力提供务实管用的知识、思路、方法和策略,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才智营养。
为什么师范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大量理论知识还是不会教书?成为一名“教师”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和素养?教师所拥有的“妙招”和“直觉”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通常是缄默的、身体化的、个人化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言表、管理和传承吗?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和途径?本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深入学校和课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考察,本研究试图揭示教师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知识类型,即“教师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本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在深入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定义、内容类型、表征形式、构成要素、生成机制和发展媒介。此类研究不仅能够挑战人们对“知识
本书的前三章着重于课程统整的“观念”。章探讨课程统整的理论,包括四个主题的解释: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和课程设计的统整。同时也讨论课程统整和其他作法之不同,统整课程如何传统的科目课程,并解释组织中心和课程统整主题的来源。 第二章探讨课程统整的历史。我知道有些人或许觉得历史叙述很无聊。但是,在此我们找到了一些论述,让我们有信心反历史和现行专业圈中被扭曲的课程统整之定义,为课程统整的界定作一番澄清。在第三章,我举了一个课程统整中争议的主题,那就是,科目界限解除后学科知识的命运。在此我希望大家能了解,一旦课程统整之后,学科知识并不会就此消失。事实上,我认为课程经过统整,学科知识的合法性会更突显。认为课程统整与学科知识相到矛盾与冲突的想法,乃是不正确的。 后面两章着重探讨从
《音乐教育原理》第二版是在前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增加了大约40%的新材料,全书的容量扩大了10%。该书原来的范围也有所拓展,吸纳了诸如80年代以来的教育危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国家在危机中》等报告,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对文化多元主义的日益增强的呼唤,还有教育心理学的新的观点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这本书是一部原理性质的课程,其内容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提供一种核心的材料,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建构更多的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中有《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演进》,本书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可与其对应。全书深入细致地回顾和分析中国古代至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细数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代直到近代鸦片战争时期、清末、民国、国民政府以及根据地的职业教育发展,从中探索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途径。
有一些教育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素质教育在我国如此难以推行?为什么学历主义在中办头脑中经久不衰?为什么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不起来?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提倡教师和家长都要转为教育观念,但转变什么观念?旧的观念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新的观念又如何才能产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许多外国的教育理论和思潮,哪些理论切合我国的国情?又如何使它本土化?思来想去,觉得这些问题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十多年前作者就萌发了研究教育和文化的关系的念头。直感地觉得,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把握住它的源头和流淌了5000年的活水,才能地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 但是真的做起来,就觉得力不胜任。原因是
时光变迁,衷情不改。2003年倪志刚校长调入、2008年陆军校长主政,我们对“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没有中止实践,也没有停滞不前。尤其是近年来,学校领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走班的模式作了多次大的改革,深化了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拓展了对班级管理、教学评价的研究。学校所申报的两项课题“在‘走班制’分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和“在‘走班制’分层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分别被列为徐汇区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和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列为“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也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终身受益的持续发展。学校形成了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师队伍快速发展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