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 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
本书以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上册为蓝本,依据高中历史课标,依托教材单元主题和单元核心教学目标,围绕 历史文化认同 统一多民族国家 民族独立 等大概念,采取 单元异构 的形式,设计典型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案例。本书每一案例都采用统一体例,分为 教学内容分析系统 学情分析系统 教学目标分析系统 教学过程分析系统 教学评价分析系统 五个大方面,即从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并结合各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本书旨在为教师落实核心素养提供案例样板、教学设计的模板,为教师用好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具体抓手,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揭秘芬兰基础教育成功第一读本》作者长年旅居芬兰,身为两个孩子的家长,透过孩子的求学过程及亲身体验,实地探访芬兰学校、参与教学研习、回溯其历史及教育改革之路,很好地揭秘了芬兰教育成功的精髓,诠释了别样的精英教育。全书以作者亲身的贴近观察与走访,去叙述、探讨芬兰教育的完整样貌,给芬兰这个风靡全世界的新品牌 芬兰教育 以更细微的呈现。《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揭秘芬兰基础教育成功第一读本》没有深奥的教育论述,没有教条式的文《芬兰教育全球*的秘密:揭秘芬兰基础教育成功*读本》作者长年旅居芬兰,身为两个孩子的家长,透过孩子的求学过程及亲身体验,实地探访芬兰学校、参与教学研习、回溯其历史及教育改革之路,很好地揭秘了芬兰教育成功的精髓,诠释了别样的精英教育。全书以作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2008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在56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相信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本书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框架结构,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评价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建议、教师发展与课程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刻解读,紧扣核心理念,提取关键范畴,梳理课程内容,关注实施策略,对教师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回答;本书借助名师的典型案例,在案例解析过程中,全面解读的主要精神,深入阐明的核心理念,为学习呈现鲜活的实践样本,为落地提供有效的范例支架。本书既能彰显理论解读的权威性、深刻性,又能突出实践操作的示范性、引领性,是教师学习的常备参考书。
《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实操手册(教师用书)》分为 概论篇 、 理论篇 和 操作篇 三个篇章。 概述篇 既从宏观层面对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也从微观视角详细阐述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体验式教学及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实施、推进路径。 理论篇 具体介绍了四个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建构理论、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以及六个适用于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积极心理学、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教练技术、正面管教、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操作篇 包含了六个单元共22个课程主题的实操教学课例,每个课例从教学专题解析、教学实操流程、教学反思和资源链接四个板块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呈现,并附带配套
本书结合一线教学实例,提供了系统性、结构化、落地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指导策略。具体包括:如何进行学情分析设计,以保障跨越教与学的鸿沟;如何进行学习动机激发,以保障师生共创教与学的共鸣;如何进行学习目标设计,以保障师生共承教与学的责任;如何进行学习内容设计,以保障师生共创教与学的载体;如何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以保障科学遵守教与学的规律;如何进行学习评价设计,以保障师生实现教与学的改进。
本书聚焦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需要遵循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机制,将心理学的知识性与实用性结合。本书分为了解学生篇、认识自我篇、教育与教学篇、管理与沟通篇,共十六章,涉及人格发展、情绪情感、学习、记忆、激励、课堂、德育、沟通、网络等多个领域,每一章均以典型案例导入,然后对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所以本书以案例的方式向读者提供了多种思考情境,既有对经典理论的论述,又有近期新研究领域的介绍,有助于一线中小学教师将本书的知识和自身实践融会贯通,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
《基于课程标准的STEM教学设计:有趣有料有效的STEM跨学科培养教学方案》这是一本关于STEM学科和创意写作融合培养的教学方法书。本书收录了12个简单、有趣又吸引人的各种各样主题的课堂教案,涉及到物理、生物、数学、科学和写作等知识内容,比如音乐中的物理、科幻小说写作、超能力背后的科学、航空航天等,仔细规划了讲解、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的时间,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STEM的内在动力和天生好奇心的教学方法。在每一个教案中,有效引导和实施STEM学科和写作的融合,帮助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讲解知识,并训练学生使用科学语言写作和描述事实的能力。 《基于课程标准的STEM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课程案例库,对教学课堂中每一个环节都提供了详细、具体的教学设计细节和资料,让教师拿来即用。比如,提供了课堂教学设计目标,教学
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 “长话短说·五问”,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等方面提出问题,每个问题下列示了数十个直白又圆融的观点(方面);第二编“说来话长·六论”,选录了作者发表在不同媒体上谈教育的数篇文章,与第一编形成互相印证和说明的关系。
学习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重在研究 “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目前深受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本书旨在帮助教师快速、全面了解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书以对国内外学习科学研究的全面调研为基础,并结合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和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顺义区等地连续多年开展的“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研究”的研究成果,精心组织了相关内容。全书共10章,从学习科学概述讲起,系统论述了脑科学及认知相关的理论基础,并从新兴研究领域视角为教师讲解学习科学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游戏化学习等,以期帮助教师了解学习科学原理,制定更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更科学、更有效、更有趣的课堂教学。 本书既适合中小学教师或师范专业学生学习使用,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命运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所倡导的 一带一路 倡议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教育在共建 一带一路 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通过教育制度与政策的互学互鉴打造公平、全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新加坡教育的著作。本书介绍了该国教育的社会文化基础,把教育置于历史、地理、民族、人口、政治体制、经济、文化、宗教等的背景下予以审视;梳理了该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教育宏观政策,并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机构、课程与教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国教育的特色与
特级教师徐世贵、蔡淑卉基于自身多年来对听评课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潜心研究,通过理念篇、听课篇、评课篇、校本篇和专题篇六个板块,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听评课的艺术。本书重实践、重实效、重实用,力图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空泛的表述具体化,确保理论可学,技术能用,方法有效,一线教师能看得懂、用得上。本书既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良师益友,又是教学研究人员的参谋和向导,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项目式学习(PBL)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正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我们看到过太多所谓的项目,它们仅关注趣味性或动手实践,却没有涉及重要的学习目标;与之相对,实施良好的项目,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使他们得以深度体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因此,有志于转向PBL的教师想要参考更多高质量的项目实例,想要了解更多日常用来支持和吸引所有学生参与PBL的具体做法。 本书深入介绍了帮助学生成功的七大项目式教学实践—建立课堂文化、设计与计划、与课标对应、管理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搭建学习支架、参与和指导,每个要点均包含大量的实用教学策略,以及教师们对课堂经验的反思。 本书站在PBL教师的视角,为你详细讲述发生在PBL课堂上的故事。
本书共八章,包括考试命题概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命题策略、整本书阅读命题策略、现代文阅读命题策略、古诗文阅读命题策略、表达与交流命题策略、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编制、考试数据的分析与反馈。从语文核心素养、不同题型及功能的角度切入,进行理论与实例结合的分析。
智商分数能够判定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吗?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哈佛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大师霍华德·加德纳给出了震惊教育界的答案。通过加德纳的作品,我们懂得人类的智力能力是多元化的,每个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智能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孩子,更不能让孩子成为互相攀比的牺牲品。这本书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提出25周年之际,加德纳教授对理论核心的整体回顾,并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教育领域的应用给出了前沿分析,并就实践成功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展示,为广大教育行业从业者提供详尽的落地参考方案。这本书充分展示了对个性的尊重和理解,充满了对个体无限潜力的认可。加德纳的理论会带给家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全新的教育观念,帮助更多的孩子成为有自信、有个性、有无限可能的人。
《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全书分为六部分,称为“篇”,每“篇”都有一个篇首语,以提示并诠释这一部分的主旨。书的最后,是作者平日对做立德树人好教师的一些随想,是自己真实的所见、所思、所悟,还是有些灿烂的。
本书全面介绍了3-6岁儿童发展观察评价的基本理论,详细阐释了“3-6岁儿童发展观察评估工具”中学习品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数学、艺术7个领域的评估项目,并结合大量实例,对评估工具在一日生活不同情境中的使用、观察记录的整理以及评估结果的处理与运用进行了具体解析,旨在指导广大教师和家长学会运用评估工具观察和评价儿童,了解和理解儿童,鼓励和支持儿童,调整和改进幼儿园保教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切实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本书共分五章,以技术变革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主线,聚焦英语学科教育,立体阐释了信息技术在融合和促进教育理念革新、外语课程发展、外语教学创新和教师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策略。*章,简述了互联网 背景下国际教育变革特点及对当代我国外语教育变革特点及对当代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影响。第二章,解构了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意识内涵,在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基本策略和主要模式。第三章,阐释了信息技术发展对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影响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概念与内涵。第四章,阐述了信息技术对有效外语课程教与学、教育评价创新和学习资源获取的支持内涵。第五章,分享了数字化背景下外语课程创新尝试、地方课程开发和优质课件制作案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个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育写作”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看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写作正在成为教育生活中每天需要面对的事情,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一线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思考和教育成果,如何以论文、报道、叙事等等方式表达这些成果,使其转化为文字,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本书致力于解决教师在教育写作中的困惑,帮助教师更好地提炼和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研究。
如何用项目式学习引导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如何将项目式学习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模型? 如何依据模型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 如何为行动方案提供支架? 本书从中国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了项目式学习的周期模型,以及50个常用的经典工具,并为每个工具搭配了中国教师的实践案例、演示视频和可下载的电子文档。 本书旨在帮助教师系统了解项目式学习这一日趋流行的教学方式,从理念学习快速转向实操,进而培养“项目式思维”。
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往往并不缺少这样的理念和意识,只是缺少方法和工具,苦于找不到具体途径。 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与困难,立足课堂实践,本书通过数十个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具有素养目标承载力的核心任务、如何根据学科大概念重构单元;解释为什么要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学习、为什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阐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应提供的资源,以及进行学习诊断、评估的操作要点。 在提供落实核心素养操作框架、流程和方法的同时,书中还特别提示了应着力避免的典型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