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依托丰富的一线教育实践以及对AI和当代教育的深入洞察,全面剖析了当下该如何正确且高效地使用AI工具提升学习与思考能力。作者从孩子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出发,探讨了在AI时代,孩子们应如何抓住机遇、科学应对挑战。同时,书中还详细分析了孩子未来在学科选择、专业方向、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等方面的关键决策,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建议。本书适合孩子及其家长阅读。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他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活在课堂里,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的中国风格和西方风采,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里的活泼泼生命的样子。教师生命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课堂的千姿百态。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教师活得精彩,课堂才能上得精彩。相信读者读了这些清新隽永的文字,既能丰润干涸的心田,又能缓解职业倦怠,笃定又幸福地活在课堂里。
学习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重在研究 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 ,目前深受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本书旨在帮助教师快速、全面了解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书以对国内外学习科学研究的全面调研为基础,并结合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和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顺义区等地连续多年开展的 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研究 的研究成果,精心组织了相关内容。全书共10章,从学习科学概述讲起,系统论述了脑科学及认知相关的理论基础,并从新兴研究领域视角为教师讲解学习科学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游戏化学习等,以期帮助教师了解学习科学原理,制定更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更科学、更有效、更有趣的课堂教学。 本书既适合中小学教师或师范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适合
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 “长话短说·五问”,从教育、教师、素质、经典和教材等方面提出问题,每个问题下列示了数十个直白又圆融的观点(方面);第二编“说来话长·六论”,选录了作者发表在不同媒体上谈教育的数篇文章,与第一编形成互相印证和说明的关系。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实操手册(教师用书)》分为 概论篇 、 理论篇 和 操作篇 三个篇章。 概述篇 既从宏观层面对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也从微观视角详细阐述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体验式教学及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实施、推进路径。 理论篇 具体介绍了四个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建构理论、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以及六个适用于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积极心理学、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教练技术、正面管教、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操作篇 包含了六个单元共22个课程主题的实操教学课例,每个课例从教学专题解析、教学实操流程、教学反思和资源链接四个板块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呈现,并附带配套
本书采用专题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现代教学理念的运用与所遴选的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重要原理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理论解读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融现代教学理念运用与数学核心知识教学为一体,介绍高水平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方法,由此构建了内容专题。这些专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所选的理论视角均为近年来热议的话题,既有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理念,也有新概念、新名词、新思想,这些理论或理念相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所遴选的学科内容来自于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均是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高中数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这些教学理念运用和数学核心知识的融合,并非随机的、机械的。
本书提供了一整套有效解决课堂问题的课堂教学方案,作者彼得·利耶达尔教授认为造成课堂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思考,他20年来专注研究课堂教学,凝练出98种课堂教学策略,让老师能够 引导学生思考,有效解决学生读不懂题目、上课走神、不写作业、不愿意动脑解题、不会记笔记等14大课堂问题,从根本上实现有效教学。
2006年郭元祥教授率先在中国提出深度教学并开展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探讨了从深度学习到深度教学的知识论基础和学习论基础,基于理论基础,深入剖析了深度教学的本质和理念,明确了深度教学的目标,即从知识到思想、能力及经验。本书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深度的具体策略:即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自我导向、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教学,U型学习与课堂的画面感。 本书是对深度教学理论的系统总结。
本书以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上册为蓝本,依据高中历史课标,依托教材单元主题和单元核心教学目标,围绕 历史文化认同 统一多民族国家 民族独立 等大概念,采取 单元异构 的形式,设计典型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案例。本书每一案例都采用统一体例,分为 教学内容分析系统 学情分析系统 教学目标分析系统 教学过程分析系统 教学评价分析系统 五个大方面,即从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并结合各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本书旨在为教师落实核心素养提供案例样板、教学设计的模板,为教师用好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具体抓手,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本书系作者专注课堂的 本专著。迄今为止,作者已听课6600多节,积累了大量了素材,且积淀了自己的观课、议课的理念和方法。作者从课堂入手,又不囿于课堂,从中融入对社会、文化以及教育等诸多的思辨,解读了课堂中的个体生命的奥秘和价值。作者认为,教师的使命和生命都在课堂,课堂是教师成就自我生命价值的载体,教师生命的独特,就在于与课堂的交汇。本书是作者诸多教育著作中的重要转折之作,意义非凡。本书可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的专业教材。
本书为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 丛书之一。全书较为全面地梳理中国教学论研究近七十年尤其是近四十年间的发展嬗变。通过对本学科既有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挖掘,叙述、分析中国教学论研究过去数十年间主要的研究问题、思想观点、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以及研究进展。作者既注意涵盖教学论的各研究分支的研究部情况,又注意做到不平铺直叙、简单罗列,而是加强综述、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这样在叙述中就使重要观点、学说及其作用影响以及局限显得醒目突出。全书资料翔实,述评结合,在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展望未来,预测趋势,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启示。
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智慧,但如何把这些感性的教学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变为论文,还需要具体的方法和路径。本书极为难得地从日常审稿的编辑视角出发,在过眼上万篇教师投稿的基础上,提炼论文写作方法经验,手把手破解一线教师论文写作难题。不管是“如何将一节课变为论文”,还是将课题成果顺利转化,这些论文写作的“拦路虎”都能在书中得到解决之道。上好课、写论文、做课题相辅相成,本书希望切实转变一线教师科研观念,让老师享受研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