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青岛中学执行校长汪正贵力作。 半个世纪以来,管理学理论发展迅速,但学校管理学似乎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校长如何实现价值引领?激励教师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应对学校变革的压力?如何理解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如何领导你的上级?如何做到要事优先?如何讲好学校管理故事?……学校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作者自30岁起便担任校长,有着20多年的管理经验。本书是作者多年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系统梳理和总结。 本书超越了学校管理的常规研究范式,尝试从领导力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作者从中小学管理实践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围绕大量学校管理案例和实践做法,在理论的关照下,进行深度探讨。作者不仅从全方位领导力的角度讨论如何领导上级、横向领导、领导下级等问题,还讨论了学校管理者的自我领导力问题,关注
这本《大学的诞生》由天野郁夫所著,黄丹青和窦心浩等译,全书描述了日本大学诞生的故事,从1877年创设日本初的近代大学——东京大学(1886年成为帝国大学)开始,到1918年允许设置私立大学为止,期间长达40年。 《大学的诞生》的作者从现代的视角回顾了这段艰难的摸索和选择过程,勾画出了逐渐形成的日本大学以及高等教育体系独特的形态与构造。他认为,虽然此后经过“二战”后美国占领下的制度改革,日本的大学与高等教育走上了一条新路,但“大学诞生期”所形成的基本性质却被一路继承下来,直至今日。
学校德育要形成较为科学、系统、规范和相对稳定的教育体系,德育目标不宜“过高”“过大”,内容要遵循学生实际、不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要充分保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本书案例选自于16所学校,既有高中(完中),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有职业学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书中每个案例包括“学校简介”、“理性思考”、“德育工作”、“特色德育”和“专家点评”等部分。其中“理性思考”部分侧重于回答学校德育“依据什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德育工作”从“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管理与评价”六个方面回答学校德育“怎么做”的问题。“特色德育”回答的是每一所学校各自德育的特色是“怎么做”的问题。希望本书能给予教育同仁们在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方面一定的借鉴,更希望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
在我们看来,名校之“名”,不在于名气、师资、校舍,而在于在教育改革中,他们身处潮流漩涡但始终保持理智、清醒;在于改革前行中,他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他们努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找寻教育未来的方向。这些先行者依靠敏锐的教育直觉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在教育思想、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校空间设计、学校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符合教育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改革。 这本书,将为您揭开名校的那些“秘密”,全方位展示这些学校的魅力与温情。
为整体呈现“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实践成果,反映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在个体学校面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由北京市、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组织动员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发展与应用前瞻性学校一起合作,编写了这套案例集。案例集共收集案例62个,其中小学段25个,中学段37个。本篇是中学篇。书稿多视角、多元化、立体地呈现了中学数字校园实践的生态图景。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体会到北京中学数字校园发展已经从很初的技术功能、信息系统、应用模式为导向的信息化建设走向了学科、课程、学校办学组织结构变革等深层次融合发展生态。对于一线学校校长、学校CIO以及各级信息中心主任具有较高的借鉴参考价值。
在我们看来,名校之“名”,不在于名气、师资、校舍,而在于在教育改革中,他们身处潮流漩涡但始终保持理智、清醒;在于改革前行中,他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他们努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找寻教育未来的方向。这些先行者依靠敏锐的教育直觉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在教育思想、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校空间设计、学校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符合教育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改革。这本书,将为您揭开名校的那些“秘密”,全方位展示这些学校的魅力与温情。
本书在校长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上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学校在管理上要做到知行合一,比如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考方式等等。语言优美、易懂;结构脉络清晰;内容贴近生活。是一本很实用的教育用书。
品德是现代人力资源结构中拥有开发价值与潜力的部分,品德是人力资本中含量优选的资本,品德是人才素质测评中很困难的核心点与关键点。人才品德不是能力,但是却对于能力形成、发展与发挥产生关键制约作用。因此,谁能够解决品德测评问题,谁就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本书不是企求解决品德测评的所有问题,只是尽力回答品德测评过程及其研究中的一些理论与方法问题。因此,本书主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外国与中国三个不同的时间、空间与研究维度来回答三个问题:品德要不要测评?品德能不能测评?品德怎么进行测评?全书共十七章,分为理论研究、历史方法、外国方法、现状分析、思考对策和实验探索六篇。本书中所包括的相关研究成果1996年获得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研究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