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昶著的《袁昶日记(上中下)/中国近丛刊》是关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奉清廷赴日本日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考察之记,为期七月,考察了日本各地大、中、小学及其附属机构共七十余所,详细记录日本的学校设施、规模制度等。
《鸣沙习学集》,徐俊撰,收录论文、札记、书评三十余篇,其主体都与敦煌吐鲁番文学相关。全书按照论文、劄记、书评及附录编排,大致分为先唐诗、唐五代诗、歌辞、学术史等四类,各类基本按写作时间或发表先后为序,个别略具综合性质者置于类末。作者自述其近三十年学术经历云:“1986年前后,因为承担责编陈尚君先生《全唐诗补编》(包括王重民先生等《全唐诗外编》修订本)的缘故,我开始接触敦煌写本文献,并尝试对有关敦煌诗歌进行查考和辑录。到1991年,基本完成敦煌诗歌写本的普查、校录;1995年完成《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初稿,并列入中华书局发稿计划,2000年6月正式出版。……我曾取王重民先生《敦煌曲子词集》、任半塘先生《敦煌曲校录》和《敦煌歌辞总编》、饶宗颐先生《敦煌曲》等校读对勘,因而对敦煌歌辞类写本有所关注和了解
暂无内容简介。。。。。。
《文选学》介绍了骆鸿凯先生以纂集、义例、源流、体式、撰人、征故、评骘、读选导言、余论等为主要编目,揭示《文选》的成书经过及其具有文学史、文体学意义,是《文选》学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著作。
《神女》处理的是中国历史和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母题——神女,从上古的龙(阴性)、女巫、女娲,到《楚辞》中的神女、湘妃,再到中古的洛神、汉女及各种传说中的江河神女,研究其形象的衍变互换、与现实世界和民间信仰的错综关联,在文学中的不断呈现,及作者的想象和阐释。全书主要围绕在唐代诗歌(尤其是李贺)和传奇中蔚为大观的各种江河神女进行描绘和阐释,其瑰丽诡异的意象令人向往。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刑法教义学的研究方法,结合阶层犯罪论的逻辑和理念,精选100个典型刑事判例,并对判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说理,对不同的学说进行梳理论证,注重建立刑法学说与案件处理之间的紧密关联。 本书致力于缩小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距离,注重客观性思考、体系性思考和功能性思考的同步推进,通过对我国司法机关实际处理的大量案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熔前沿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于一炉,为刑法研究者按照刑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相关问题指引研究方向。同时,为司法实务人员提供更严谨的分析思路,得出妥当判决结论,以改变判决依赖司法解释的现象,使司法实务人员树立罪刑法定、刑法谦抑、人权保障等基本理念,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利。
维克多·马斯克尔被出卖了。国会下院的声明揭露了他战时双面间谍的身份,霎时间,他的耻辱被曝光,爵位被剥夺,作为女王收藏的画作艺术品管理人的职位也被取消。疑云重重。究竟是为了谁而牺牲了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牺牲了他的一生?小说《约翰·班维尔作品系列:无法企及》的题材脱胎于二十世纪英国家喻户晓的“间谍”事件。约翰·班维尔用他那“无法企及”的文笔塑造了丰满的马斯克尔的形象——一个同性恋艺术史学家兼双重间谍。他的原型正是历史上的“四杰”之一——安东尼·布朗特。“间谍”的历史情节曲折跌宕堪比戏剧,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也是对马斯克尔这一角色的总结。
《中国古典诗歌写作》主要论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和古体诗的写作理论、写作技巧,以供习作、鉴赏和研究古典诗歌者参考。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作者和作品众多。这种诗歌形式至今仍有其艺术生命力与表现力,诗歌创作中还经常为人们所运用。其中,以律诗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编者经本植在论述中以唐代和唐以后的律诗为重点,也附论古体诗的有关问题。《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力图从写作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对律诗和古体诗创作中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作一些对比和分析。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繁荣,既是对中国古典史传文学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西方传记文学的借鉴与模仿,同时,也为新时期传记文学复兴与昌盛起到了示范作用,并在我国传记文学史上担负起了转型变革的历史使命。它以先进的传记文学理论和大量的优秀传记作品构筑了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我国有史以来,在传记文学领域出现了3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古典传记。“前四史”以后便是长期的衰微和停滞,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传记的出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在西学东渐之后,受西方传记文学和进化启蒙思想影响颇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反传统的历史背景下,它在文体和语言上进行了革新与演变,促成了中国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转型。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带来了知识分子个性的张扬,模仿西方传记体式的自传或回忆录成了
本书是“陈墨评金庸系列”13部中的第二部,名《初探金庸》,本书共分三卷,“绪论卷”“人论卷”“文论卷”,篇章上又分为雅俗篇、武侠篇、情孽篇、史诗篇、寓言篇、正邪篇等等。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金庸武侠。趣味无穷。
本书是“陈墨评金庸系列”13部中的第二部,名《初探金庸》,本书共分三卷,“绪论卷”“人论卷”“文论卷”,篇章上又分为雅俗篇、武侠篇、情孽篇、史诗篇、寓言篇、正邪篇等等。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金庸武侠。趣味无穷。
本书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资料,由近而远进行讲述:前两个讲题以中国和北方草原游牧社会的交流为主,后两个讲题则涉及整个欧亚大陆的两端,以具体艺术表现或物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