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雪影主编的这本《园林树木学(华南本第3版 )》内容分为绪论、总论、各论三部分。绪论主要介 绍园林树木学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我国园林树木 种质资源特点及园林树木引种驯化概况。总论着重阐 述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园林树木在园林中的作用和 配植,以及园林树木的调查与规划方法。各论部分重 点介绍了华南地区常见栽培的园林树种、应用较多的 新优园林树种以及有应用前景的乡土树种的识别特征 、习性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价值,共收集了园林树木 686种(含种下单位),分属于76科283属,附图287 幅。
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和学科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 生态与进化融合,宏观与微观贯通,理论与应用并重 的鲜明特点,体现了很强的综合性。为此,本书分为四个模块:竞争与物种共存、入侵植物的 新奇武器 及生态影响、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与植物污染胁迫响应机制、基于个体的模拟实验与生物多样性,注重从科学问题出发,介绍解决这些科学问题所需要的方法手段。四个模块既涉及生态学最基础的内容如物种共存机制,也涉及国家和社会对生态学专业的现实需求和学术前沿包括生物入侵和生态修复等;既有注重室内实验操作能力训练的内容,也有虚拟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模拟模型实验。
该书可作为高校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环境卫生学的教学辅助教材,对应理论课的内容分为15章,包括结合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谈我国卫生保健政策和卫生方针;结合八大公害病事件谈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结合易感人群、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等谈我国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利用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讲授大气污染的来源等。该书围绕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触点进行挖掘,列举与课程中心思想密切关联的思政案例,以及如何在课堂中开展思政实践来进行设计,从而使环境卫生学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
本教材是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教材,是在中山大学水文学原理、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多年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涉水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编写而成。本教材共8章。第1章水文气象学概论,包括水文气象学学科概述、水文气象学的重要性、水文气象研究历程;第2章 大气过程,包括基本大气特性、温度和湿度 、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第3章水汽输送,包括大气水汽含量、水汽输送通量散度计算、 大气水分收支;第4章降水,包括降水的形成和类型、 暴雨的概述及成因、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第5章蒸发与散发,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流域蒸散发;第6章径流形成原理,包括基本概念、产流过程、汇流过程、水文模拟;第7章洪水和干旱,包括洪水过程、干旱过程、我国的洪灾和旱灾;第8章气候变化与水
随着黄精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黄精人工栽培已成为市场供求之主体,规范化种植势在必行。而普及黄精的种植技术是进行黄精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的基本要求。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大量运用丰富多彩的图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黄精作为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分布情况、发展情况;分类及形态特征,包括植物形态、药材性状;重点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普及,包括生长发育习性,对土壤及养分、气候的要求;还写了栽培管理和后期加工,包括选地、整地、选种与贮存、播种、田间管理,农药使用及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包装、运输、贮藏。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课程专门设置了课程内容对应的实践环节、案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力图通过建设项目案例分析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环境影响评价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环境影响评价综合素质。 本书共6章,包括课程实践概述、课程实训环节、课程实习环节、课程设计指导、典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以及3个附录。本教程详细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同环境要素评价因子的选择、环境要素的现状评价方法、工程分析、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模型、风险分析等,深入阐述了基本原理、方法及关联知识,并在章节之后增加"任务和问题”部分,方便学生融会贯通。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教材,也可为环境及相关领
本书为“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现代种植业实用技术系列”选题之一。本书收集了我国南方稻作区技术推广一线中青年关于南方水稻灾害防控的 科技成果,介绍了南方水稻灾害机制、规律及灾害防控的 技术,重点介绍了3种自然灾害(涝灾、倒伏、高温热害)的预防、7种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矮缩病、细菌性条斑病、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的识别与防治、4种虫害(稻飞虱、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的识别与防治,以及水稻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技术。
本书是为高等农业院校资源环境专业,以及自然地理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编写的土壤地理学教科书。全书分为3大部分: 部分包括一、二、三章,重点介绍土壤发生、分类的基本理论,包括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分类系统,以便为正确认识第二部分的土壤类型打下理论基础。为了对中国土壤地理夯希规律有宏观概念,也简要介绍了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地质基础。 , 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对每个土壤类型都介绍了其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理化性质、利用与改良特征等。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对中国主要土壤类型有基本的认识,同时,加深对部分有关土壤发生和分类理论的理解。 第三部分从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从土壤是土地资源的主体,也是环境要素的角度,
随着黄精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黄精人工栽培已成为市场供求之主体,规范化种植势在必行。而普及黄精的种植技术是进行黄精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的基本要求。 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大量运用丰富多彩的图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黄精作为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分布情况、发展情况;分类及形态特征,包括植物形态、药材性状;重点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普及,包括生长发育习性,对土壤及养分、气候的要求;还写了栽培管理和后期加工,包括选地、整地、选种与贮存、播种、田间管理,农药使用及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包装、运输、贮藏。
本书为“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现代种植业实用技术系列”选题之一。本书收集了我国南方稻作区技术推广一线中青年关于南方水稻灾害防控的 科技成果,介绍了南方水稻灾害机制、规律及灾害防控的 技术,重点介绍了3种自然灾害(涝灾、倒伏、高温热害)的预防、7种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矮缩病、细菌性条斑病、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的识别与防治、4种虫害(稻飞虱、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的识别与防治,以及水稻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技术。
本书为“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现代种植业实用技术系列”选题之一。本书以油菜轻简化机械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为主线,将油菜生产技术与实践结合,介绍了实用性强的油菜种植技术,同时简要介绍油菜多功能利用价值、生物学特性及引种规律、油菜病虫草害防治及气象灾害预防等知识,适合新型农民、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阅读,也可供农业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为“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现代种植业实用技术系列”选题之一。本书介绍了大豆栽培的品种选用、土壤培肥、化肥减量、高质量播种、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收获等方面作以简要阐述。
《江苏耕地》不仅对江苏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资源状况以及耕地利用保护措施、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而且多角度地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利用评价结果开展了系列应用研究。书中涵盖的江苏省耕地等级评价图、主要作物适宜性评价结果、补充耕地快速培肥总结等资料是针对江苏土壤特点的 成果,特别是 对江苏全省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状况作了系统介绍,对主要农作物作了耕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分区建设的指导建议,深入探讨了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全省耕地主要障碍因素,并因地制宜地提出耕地地力提升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将对江苏的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课程思政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育人理念的载体。本论文集是北京农学院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本质的成果汇编。论文围绕课程思政主题,结合学院各专业,各课程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涉及生物工程、应用化学、植物保护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课程的 课程思政案例和设计,是在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方面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教学改革、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研究成果的体现。
课题实施期间作者团队对江浙皖区域草地牧草资源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等艰苦工作,调查工作历时5年,选取了2000多个样点,收集了1500多份资源,并对其进行了饲草品质分析,明确了区域内草地的牧草资源状况。该书使专业部门和读者能够清楚了解江浙皖草地牧草资源的状况,对推动华东地区及我国南方牧草资源利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推动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及美丽国土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吸收了植物学研究的 成果,将原豆科按蝶形花科、云实科和含羞草科进行编排;将原鹅观草属牧草按披碱草属种处理,其他如植物学名等都依新出版《江苏植物志》(2017版)和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进行规范;书中收录了江浙皖三省草地常见植物220种,其中少数几种家畜不采食,但草地频见或具有饲料添加功能的,也择要收录,如青蒿等。
本书是由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乾坤主编的关于农药制剂加工的本科实验教材。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作者参考历年的教学讲义并结合实际情况,编成了这本包含19个实验的制剂加工实验入门指导教材。 全书包含了乳油、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粒剂等常见剂型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检测手段,对每种剂型的特点、组成、加工、性能等分别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目的是让学习农药制剂加工这门课程的学生对制剂有一定的了解并可以自主操作制备简单剂型。
本书从土地及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土地资源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进行了系统概述,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绪论、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学综合案例分析、土地资源学相关法律法规。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系列教材、入选 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可作为大专院校农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资源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上述相关专业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参考书。
《植物学实验指导》是普通高等院校植物学实验的教学用书。内容包含:显微镜的使用,植物细胞、组织、种子、根、茎、叶、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低等植物、颈卵器植物、被子植物的分类等17个实验以及8个相关附录。其中,每个实验均由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品、实验内容与方法、作业、思考题六部分组成。 《植物学实验指导》可供高等农林院校林学、园林、生物技术、农学、园艺、植保、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植物学相关的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