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是构造生命的基础,它记录着人类的血型、孕育、变化、成长、凋亡等全部过程,与生命的繁衍、进化密切相关。想要了解人类的起源与未来,了解基因必不可少。而现代医学的重大革命,也离不开基因领域的重大发现。 《基因宇宙》系统讲述了基因的起源、构成、发展和未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基因的相关知识。同时,这本书也是一部关于遗传学发展和医学革命的历史见证,作者将基因和医学变革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回顾了人类研究基因的历程,是一本便于读者轻松阅读的科普图书。同时,这本书还通过数十个真实案例,向每一位读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基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备孕,如何预防遗传病,如何养育新生儿等对每一个家庭都无比重要的基因知识。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玩猫狂人 薛定谔写给每个人的科学通识书。这本轻松而有趣的小书不到10万字,却是影响了整个世纪的 科学圣经 : 首提 生命以负熵为食 的观点 开启 生命即信息 的认知革命 推动 分子生物学 的诞生 直接启发了 DNA双螺旋结构 的发现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薛定谔的兴趣从纯粹的物理学,转向了对生命与心灵问题的思索。为此,他进行了两场跨界演讲,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系列演讲 生命是什么 ,以及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演讲 心灵与物质 。这两场演讲后来被整理出版成《生命是什么》一书。 薛定谔的演讲震撼了学术界,号召并激励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投入生物学研究,包括因发现 DNA双螺旋结构 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 詹姆斯 沃森、弗朗西斯 克里克和莫里斯 威尔金斯。
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性格、智商、品质、爱好、取向,这一切到底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这是生物学家与心理学家之间相互争论好几个世纪的主题。而现代的生物学、遗传学与社会学的发现大大拓展了这个领域的疆界。而本书则梳理了人们对于先天与后天争论的历史脉络,并给出了学术界共识的答案。是一本妙趣横生而通俗易懂的科普著作。
激素影响着人体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新陈代谢、行为表现、睡眠、情绪波动,还是免疫系统、战或逃反应、青春期、性等都受它的摆布。作者通过讲述100多年来各种有关激素及其研究的奇闻逸事,介绍了激素的特性、相关的发现以及*前沿的科学成果。 读者将踏上一次不同寻常的旅程,从地下室里储存的19世纪装在瓶子里的大脑,到21世纪位于洛杉矶的激素诊所,这种强大物质而与众不同的物质促进了一个新的学科的诞生 内分泌学。 20世纪20年代,曾经有医生想通过实施输精管切除术提高性欲; 20世纪40年代,一位学医的女学生发现了孕激素,并因此开创了试管婴儿手术; 一位母亲从尸体中收集脑垂体,想为儿子补充生长激素,让他长得更高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激素的历史,也是关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
生物世界奇妙而多彩。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进化也悄然开始。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它们微小而柔弱。渐渐地,千姿百态的动物陆续登台亮相:从结构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无脊椎动物,再到脊椎动物;从一度称霸地球的恐龙、自由飞翔的鸟类,到温血、胎生的哺乳动物 历经漫长的岁月,人类隆重登场,创造了生命世界的奇迹。 走进生物世界,你就如同进入一个奇妙而绚丽的神奇王国,那些我们难以用肉眼看到的微生物,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动植物,那些我们至今难以解开的谜团 都在等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全景生物奥秘百科:科学探索生物世界的无穷奥秘(全彩图解典藏版)》分为史前生物、植物、水生物、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等八部分,所选内容充分吸纳了近年来生物的研究和发现成果,融合了中外自然科学研究的智慧结晶,为读者展
这是一些来自异国他乡的生物,它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夏季夜市里被追捧的小龙虾在大约100nian前进入中国,一方面作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另一方面则成为生态系统中面目可憎的入侵者;看起来非常可爱的小兔子进入澳大利亚大陆的生态环境中,引发了有史以来严重的生物入侵事件之一;家猫跟随海员们来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群岛的某个特有鹿鼠的种群只因被带上岛的一只猫而整体灭绝;绿色植物并不一定意味着好的生态,大片的绿色同样可以是生态的荒漠 在全世界范围内,经由人类携带、大宗货物交易、交通工具携带等途径,原本定居本地的物种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入侵之地的不速之客。它们或者寄隅一角,安于现状,或者反客为主,在新的环境中胡作非为。生物入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普通人似乎毫无察觉。实际上,一些城
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珍妮弗 杜德纳和埃玛纽埃勒 沙尔庞捷两位科学家,获奖原因是她们开发出基因组编辑方法,提出一种被称为CRISPR-Cas9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该奖项不仅仅是对一项成就的认可,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方面,CRISPR之所以是继DNA结构后为重要的发现,是因为CRISPR不仅像我们阐释双螺旋结构时一样解释了世界,也让改变世界变得简单。这些基因剪刀将生命科学带入了新时代。另一方面,这标志着有史以来次有两名女性共同获得了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从达尔文和孟德尔到沃森和克里克,再到杜德纳和沙尔庞捷,跨越几代科学家的合作,让人类经历从了解生命的起源到重写生命的密码。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关注焦点。这不仅是一场生命科学的竞赛,也让人类开始审视
只要有一颗种子,我就准备看到奇迹。 亨利 梭罗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种子的世界。种子占领阳台和园地,超越森林与原野,遍布人类历史与生活的各个角落。清香迷人的咖啡豆,刺激提神的辣椒素,舒适柔软的棉衣,是种子赐予我们的礼物。它们用自己超强的生存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着自己的能量。 假如没有种子,生命可能不会进化,而小小的种子也左右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肉豆蔻与胡椒的香气,激发了人类探索的欲望,从而开启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爪哇黄瓜种子的薄膜飞翼,启发了人类的灵感,从而设计出极有杀伤力的隐形轰炸机;中东小麦影响了几个国家的生存和命运,棉花籽揭开了近代工业革命的序幕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生物学家、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索尔 汉森带领我们跨越全球,追寻种子在这个星球上的故事。从浣熊小屋到西雅图的
在我的心中,我终生会是一个探索着的博物学家。 爱德华 威尔逊 爱德华 威尔逊,当今世界蚂蚁研究翘楚, 生物学多样性 之父,两届普利策奖得主,被誉为 达尔文之后博物学家的绝响 。他用优美动人、热情雄辩的文笔,将他半个多世纪跌宕多彩的人生经历、成为世界JI科学家的成长之路娓娓道来。 威尔逊在大自然的冒险和辗转中度过了童年,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与亲近感与日俱增;青年时期确定学术志向,将蚂蚁作为毕生的研究对象;与生物学同人一道探访西印度群岛,将岛屿上蚂蚁的生态分布尽数掌握;在哈佛任教期间,创立 社会生物学 学科,完成生物学的又一次进化 威尔逊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崇敬,以及对地球所有生命的深切关怀。他带领我们畅游缤纷的自然世界,教给我们观察生物的知识和技巧,繁忙的家蚁、凶猛的毒蛇、斑斓的热带飞鸟,都与威尔
《万物本源》将会改变你理解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以更松弛和乐观的心态融入生活。 医生、科学家、哲学家尼尔 泰泽从对生命的研究出发,试图揭示万物的本源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从原子到水滴,从蚁群到森林,从高空的椋鸟到街道的人群,微小的个体组合成庞大的生物系统,局部的随机运动可能带来全局的进化,生命和意识在适度的无序中不断演化,拥有了适应力和创造性的力量 《万物本源》以科学的方式解读了生命、意识的本质,并试图回答我们存在的意义。生动、清晰,于细微处震撼人心,帮助拓展你的认知和思维。
《脆弱的物种》是刘易斯 托马斯的最后一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收录了他创作于1984 1992年的演讲稿和未发表的文章,是他作为一代医者的毕生思索。 第一部分回顾自己的从医生涯,反思医学的教育和发展,呼吁人们正视医学中的无知,重视基础研究,这也是他一生的两个关切。 第二部分涉及更普遍的问题 疾病、药物滥用与老龄化,主张现代社会的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改善卫生条件,扩大基本医疗服务供给。 第三部分从专业以外的视角谈自然、心智与未来。 第四部分可以被称为托马斯的告别寄语,由一个大胆的设想作为主线:地球有思想吗? 通过对 合作 、 沟通 和 联系 三个主题的讨论,托马斯得出了颇为幽默的结论:生命在于合作,万物皆有联系,未来亦当如此;如果地球真的有思想,其注意力很可能会投射到多样性远超人类的甲虫身上。 刘
何谓生命?怎样就算 活着 ?这或许是生命科学领域复杂、z具哲学性的问题之一。尽管人类对生命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 生命的边界在哪里? 这个问题仍然处于一个模糊的灰色地带。如果你把这些问题抛出给一名生物学家,谈话有时就会变得相当 尴尬 。病毒算有生命吗?一个处于高度昏迷状态,已经不可能再恢复意识的人还算活着吗?科学家用一个细胞创造出来的,有神经活动的迷你版大脑呢? 除了生死之间的模糊地带,生命的边界还体现在另外两个维度:通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地球上的生命将其生存能力拓展到了怎样的极限?火山口等环境中,甚至其他星球上存在生命吗? 在《生命的边界》中,科学作家卡尔 齐默用诗意的语言,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往到当代,从日常现象到前沿科学,引领读者多角度地探寻生命的边界和极限:走进科学实验室,目睹
《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 1882)的代表作。达尔文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 贝格尔 号的环球航行,进行了长达5年的科学考察。他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整个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变异、生存斗争、杂种性质、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内容,提出了生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慢慢发展起来的,这不是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斗争的结果。书中提出的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的概念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细菌世界历险记》是一本充满奇趣与科学知识的文学作品。 本书分为 科学童话 科学小品 科学趣谈 三部分内容。主人公 菌儿 是万千细菌世界中的一员,作者用拟人化的口吻、风趣幽默的语言,以DI一视角为读者介绍了细菌家族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特点,带领读者进入神奇的细菌世界,全面了解关于细菌的知识。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浅显易懂且乐趣横生。
人类时常忘记自己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而又时常想要亲近更加自然的环境,被其他缤纷的生命所深深吸引。 威尔逊认为,我们对生命的天然亲近感是人性的本质,正是这种亲近生命的倾向,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编织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威尔逊从切身经历出发,记录了他对自然的核心探索。从游荡在亚拉巴马州的森林,到深入苏里南和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从儿时对巨蛇的幻想到确立研究蚂蚁和其他社会性昆虫,这些奇妙的经历和知识积累极大丰富了他对自然的领悟,也激发了人们对一个正在迅速消失的自然世界的惊奇和热爱。 这本富有诗意、发人深省的关于 亲近生命 的著作,不仅是一位野外生物学家对自然的深切回应,也是对保护伦理的雄辩陈述。威尔逊指出,我们对其他有机体的理解越深刻,就越重视它们的价值。人类与其他生命的特殊关系,让我
程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 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本书是一本介绍细胞的科普书籍,主要描写了细胞的发现历史、细胞内部多种细胞器的发现的背后故事,以及社会关注较多的肿瘤细胞、细胞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的基本概念及这些领域的重要事件。从细胞是如何被发现的、细胞长什么模、细胞的“肚子”里都有什么、细胞的社交圈、细胞也可以被养大、干细胞知多少等20个方面进行阐述,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本书可供中学生、大学生参考学习,也可供相关疾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提到真菌你会想到什么?是发霉的面包、暴发的瘟疫?还是一夜之间从落叶中钻出的红伞伞、白杆杆?事实上,真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和这个星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依赖着真菌。作为地球分解者的它们,甚至掌握着其他生物生死存亡的关键。 这本书会用引人入胜的文字与精美绝伦的图像,带我们走近隐秘的真菌家族,感知地球生命间的互联关系,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们 与腐败有关,更与新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