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8时16分02秒,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在广岛上空被引爆,爆炸当量相当于1.25万吨TNT。3天后,原子的伟力降临长崎。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两枚不起眼的炸弹为死伤人数过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上了句号。 论及原子弹的诞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美国于1942年发起,倾举国之力的 曼哈顿工程 。但事实上,要想追溯原子弹的孕育之路,还需要把时间往前推半个世纪。 在《横空出世:核物理与原子弹的诞生》中,作者理查德 罗兹从J. J. 汤姆孙发现电子,拉开人类对原子构成认识的帷幕讲起,之后,在物理学史上最群星闪耀的半个世纪里,卢瑟福、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薛定谔、查德威克、奥托 哈恩和莉泽 迈特纳等一个个科学巨人粉墨登场,随之而来的是质子和中子、放射性、质能关系、量子世界以及核裂变的发现
几个世纪以来,阐明光的性质一直是一项与现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程。在经历了许多令人惊讶的曲折之后,最终引出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这两个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在微观和宇宙尺度上对世界的看法。 在《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一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物理学家塞尔日 阿罗什将自己的求学、职业生涯置于科学发现的丰富谱系中,从伽利略、牛顿到爱因斯坦和费曼,从光速的早期测量到量子纠缠的前沿工作,阿罗什教授对光在我们如何观察和理解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由两部分交织而成:第一章和最后两章,回顾了作者本人在原子分子光物理(原分光)的实验领域中历经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这部分同时也是光的科学史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最新篇章;第
《张朝阳的物理课》作为火爆全网的 烧脑 在线课程,以高密度知识输出带动科学学习热潮。本书聚焦于量子力学领域,研算现代科技与宇宙奇观背后的物理根基。从原子核到遥不可及的白矮星,从原子分子的构造细节到物质状态变换的宏观规律,从双单摆的经典案例过渡到核磁共振的现代前沿科技 本书对我们存在的世界进行了深入剖析,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用物理思维解密物质结构,还能培养读者用严谨的数理语言描述自然的能力。相比前两卷,第三卷是该系列的进阶之作,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对量子力学物理图像及数学方法的研算,帮助读者逐步走向当代物理学前沿,对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提升逻辑推理能力有显著帮助。
本书专为6~12岁的儿童设计,附带与5大主题知识点一一对应的材料包。不仅带你一起玩一系列有趣的科学实验,还介绍了实验背后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职业、技术、著名人物等。 通过完成这些科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此外,本书还是一个很好的亲子互动工具。
对于学生时代的必修课目物理力学,你是否还抱着“难、不能理解”的老观念?现在这本书会把你的种种疑虑打消,从加速运动、动量定理、能量守恒定理到压力与浮力、向心力……等你一步一步读完这本有趣的书,就会发现原来云山雾罩的物理学已经尽在掌握之中了
科学家们以对称性作为指导原则,并深信这是揭示自然基础设计秘密的钥匙。本书将当 代物理学难以置信的发现以简单生动的方式讲述出来,介绍爱因斯坦和他的追随者通过近一 个世纪的努力所构造的近代物理学基础理论的框架。 本书部分从艺术、建筑、科学到物理学的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等方面探讨对称性与建筑设计到自然界基础规律的设计的关系;第二部分介绍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过程中所得出的“对称性指挥设计”的观点;第三部分介绍对称性在认识和诠释量子世界中所取得的成果;第四部分介绍杨-米尔斯规范理论并将对称性思想再次引入物理学基础的舞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最终设计”及遇到的问题。曾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
空间站的速度有多快?微波炉为什么能加热食物?为什么天空是蓝的而云朵是白的?太阳究竟有多大有多重?如何解释潮汐现象?“张朝阳的物理课”是火遍所有渠道的烧脑在线课程,以高密度知识输出赢得超高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