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下了近2000年间的11次大灾变: 公元79年庞贝火山爆发、1755年里斯本地震、1783年冰岛拉基火山爆发、1861年加州大洪水、1923年东京-横滨地震、1927年密西西比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震、2011年福岛大地震。 自然灾害是残酷的,它往往超过人类承受的限度, 但不同世代的人类,靠资源调度、科学技术、社群互助、人道关怀, 从灾后的创伤中修复; 自然灾害是无常的,它常不在人力控制的范围之内, 却是一种视角, 敦促人类开展预警分析、建立应急机制、提高救援效率、落实灾后重建, 命运会不期而至,我们要学会生存。
为什么经济再发达的城市,似乎对城市内涝也束手无策?甚至越发达洪水越严重? 为什么同一块地方在不同时段会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还愈演愈烈? 环顾全球、回望不同文明的历史,我们能否找到一些与水共存的成功模式? 《慢水》跟踪不同水体的 生活习惯 ,探索水如何穿越地上和地下空间,如何与周围的生物互动,也探索水在不同时期造访各地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和教训。 综合地质学、水文学、环境工程、景观设计、生态保护等各领域学者和工作者的观点,引介全球各地正在兴起的 慢水 运动,埃丽卡 吉斯在本书中发出预警,我们当前的城市化建设普遍采取让水加速离开地表的思路,选择排挤和侵占而非给水留出空间,这会引发深重的灾难:我们会缺少地表水、破坏湿地生态、增加碳排放,洪水会淹没城市,回到它最初占据的地方。我们付出巨量的经济
本书由三部分及附录组成,主要介绍50年来由沈宗丕高工提出的磁偏角二倍法和磁暴月相二倍法预测全球大地震的成果,共收集了已公开发表的文章及有关资料近80篇。 第一部分(第一编)介绍磁暴二倍法与磁偏角二倍法及其预测效果,其中收集有张铁铮关于磁暴二倍法的文章、沈宗丕有关磁偏角二倍法的文章,以及有关的评论。其次,收集了有关磁暴月相二倍法近几十年来所做出的研究和预测成果。 第二部分(第二编)介绍沈宗丕所预测的大地震的震例。对有关地震在震前的预测意见、预测依据、地震实际发生情况、预测与实际地震的对应情况等进行介绍。如有有关该次地震的预测的评估或资料,则作为该次地震的附件列入。他先后短临预测了1972年我国台湾8级巨大地震,1973年日本海7.9级大地震,1976年我国四川省松潘、平武二次7.2级破坏性地震,2001年我国
本书聚焦 国门生物安全 这一主题,参考大量权威文献,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史实讲述国门生物安全问题的历史渊源,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带读者重温古今中外由于国门生物安全工作缺失带来的惨痛教训,呈现国门生物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并对当前方兴未艾的国门生物安全全球治理提出前景展望,期盼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国门生物安全的认识,推动社会各界协同共治、更好应对国门生物安全威胁,提升国门生物安全治理水平,共同守护祖国绿水青山、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助力。书中重点回顾了生物安全遭受严重破坏的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国门生物安全管理在党的领导下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发展历程,以期引导社会公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易学与生态环境》主要讲三个内容:一是易学中的生态环境观念,发掘易学中的生态环境思想。二是在易学影响下,中国古代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历史。三是面对当今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治理环境。这样的内容安排是想让读者既了解古代人的优秀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发展史,又了解当今面临的环境形势与对策,从而启发读者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提高人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类发展到今天,谁也不想自己毁灭自己,那么就请你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家园,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吧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问答形式,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治理开发等方面全面介绍了长江的有关知识。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长江的一本通俗科普读物。
本书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渴求知识的广大读者的心田。这些佳作的共同特点,一是不只局限于对科学知识的阐述,而是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二是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做到了科学性、可读生、趣味性的统一。
作者结合常驻阿尔巴尼亚22年的亲身经历,将阿尔巴尼亚现代政治和社会变迁娓娓道来,重新点燃中国人有关“山鹰之国”,“社会主义明灯”,“歌声飞向地拉那”,“援助阿尔巴尼亚”的记忆火焰。
l “社会生物学之父”、两届普利策奖得主、进化生物学先驱、殿堂级的科学爱德华·威尔逊,深情讲述全球的物种灭绝故事,探索生物多样性的未来出路与方法。 l 阅读《半个地球》,就如同威尔逊在带领我们领略地球多种多样的生物多样性。整个地球生命的进化史,也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史。但随着人类足迹的扩展,我们也逐渐将众多物种带向了濒危与灭绝的不归路。只有将半个地球交还给大自然,我们才能保护地球上众多的生命形式,拯救现存的有生力量,实现人类生存所需的稳定与发展。
在中华建筑宝库中,有一种璀璨夺目的建筑奇葩——楼阁。本书集其大成,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其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造型风貌,同时插大量十分珍贵、精美的照片,让读者全方位、多侧面地对中国的楼阁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了解,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地理、建筑艺术知识。
比较详尽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历史演变、地理环境、文化教育、风俗民情,从旅游角度侧重描绘了世界各地的锦绣山川、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民间传说、旅游文化、生活习俗、珍禽异兽、宝树奇花、土特名产、佳肴美味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细腻,形式活泼,每本图书都有其独到之处。这套丛书对于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国情和民俗、旅游景观和文化都大有裨益。它既是广大读者的知识之友,又是旅游者的向导。为了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满足出国观光旅游需要,作者将“世界列国志”中的朝鲜、韩国、蒙古、文莱、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印尼、东帝汶、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俄罗斯和新西兰等18国12本图书的出版专有权转让给我社。
作者结合常驻阿尔巴尼亚22年的亲身经历,将阿尔巴尼亚现代政治和社会变迁娓娓道来,重新点燃中国人有关“山鹰之国”,“社会主义明灯”,“歌声飞向地拉那”,“援助阿尔巴尼亚”的记忆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