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几何形状构成的建筑,由各种建筑组成的城市,它们缄默地矗立在大地之上,表达着人的各种信念。经典的“剧目”,如园林、宫殿、广场、大厦在不断上演。与此同时,街道、咖啡馆、酒吧、茶楼,这些“小品”也穿插其间,好似城市里与建筑间的各色光线。 它们或明或暗,使人时而陶醉在夺目的璀璨中,时而又深陷于暖昧的昏黄里。我们就在这种浑噩中,徘徊、沉沦。 朱大可从不吝于用他那精准的语言来破解晦涩难懂的隐喻,朱大可也从不惮于用他那犀利的思想来斩断浮夸矫情的伪饰。由建筑构成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每一条光线终究是一连串文化的符号。表面上,这些具象的形态矗立在大地之上,是视觉的狂欢,是情欲的盛宴,但这种叙事只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在文化土壤上绽放的谛异的花朵。 《乌托邦》的作者是朱大可。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西北濒渤海,东南临黄海,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沟通中原与东北腹地的桥梁和军事要地,有 京津f7户 之称。大连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具有优美的人文景观,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水产基地和旅游胜地,享有 苹果之乡 、 田径之乡 、 足球城 、 浪漫之都 、 服装名城 等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大连与时俱进,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工业、商贸、旅游、金融中心城市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镶嵌在黄、渤海之间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新世纪新时期,大连正朝着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宏伟目标迈进。
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建筑,对中国古代的城防建筑、园林建筑,以及宫殿、庙宇、民宅、古塔、古桥等建筑的结构、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丰富读者的建筑知识,带领读者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此外,本书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美。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帝王个人、家族以至国家的原因,历史上的皇宫的建筑、收藏及其人物故事,往往凝聚了、代表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所以,它们对普通民众都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不过,走进一座座皇宫(王宫),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面对皇冠宫的建筑、皇宫的历史,面对曾经生活在皇宫里的人、发生在皇宫里的事,以及皇宫的兴替,每个人的感悟也不尽一致——这也正是天下皇宫总是人们追寻游走的*原因。本书就是一个专家、作家的感悟,比寻常人士自然眼光更加敏锐、知识背景更加深厚,文笔也更加独到。
本书以苏州风物为主题,介绍了苏州的物产美食、名胜古迹、园林胜景、评弹昆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等,较为全面的展现了苏州风貌,给读者呈现了精致风雅的苏州,展现了细腻智慧的苏式生活,以及独具匠心的传统工艺。
这是一部有关天坛的普及读物,在满足建筑爱好者,及旅游者的需求之外,它同样是一部精研的学术专著。著作以天坛建筑群为主体叙述结构,包括建筑的布局规划、建造的过程、空间意境的营造、神性的表达和象征意义,还有天坛的历史由来,以及朝代更替,所带来的天坛整体,乃至各个局部的变化。全书资料翔实细致,用典很多,但并不晦涩,无论是艺术还是史料的典故,都可以说恰到好处。随着阅读的深入,将进一步感受到著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如中国古代的天崇拜与祭祀礼仪的演变过程,甚至于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乃至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核,那是有别于西方宗教的“天人合一”的信仰。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墙”的传统讲法是土、木、石、砖等材料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古时墙的结构大多不复杂,由墙下部的基础、中间的墙体和顶部的墙帽三部分组成。形式上分房屋墙、院墙、影壁、围墙、城墙等。墙也有非封闭式的长条形墙垣,可以长达数百里,上千里,万里长城就是长长的墙。古代很多墙体建筑是统治者策划,劳动者建造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水泥、钢材、玻璃、塑料、合成纤维等新型建筑材料,建造出了现代的墙,从钢筋水泥墙、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到能储藏保温的保温墙、能吸收声音的吸音墙、能保持无细菌的隔离墙、能防电磁波和核辐射的金属墙、能防盗的金融库房墙,发展到电脑防病毒的防火墙等等,墙的本意已从物质形态延伸到虚拟形态,并且还在发展。 本书叙述的北京古墙都是清朝(1911年)以前的各种墙
明代制壶名手陈用卿,做过一把紫砂壶,上面刻铭文十字:“茶熟香温有客至,一可喜。”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你将砂壶洗净,放进茶叶,冲上开水,盖好壶;你慢慢觉得茶叶在水中浸泡手,叶片舒展,香味开始从壶中溢漫,送来缕缕茶香。正当此时,有友人不期而至。你取出茶盏,注入浅浅两杯,于是主客二人便天南地北、上下古今闲话起来。 我所以借用陈用卿壶铭,用为书名,因为收在本书中一篇篇文字,无非是茗边闲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