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四章并附录。*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过去建筑的几种方法,诸如活用现存的建筑、从绘画和图纸着手调查、通过遗址发掘来调查和从样式、技术等方面推测等,并具体地讲述了史前建筑的营造。第二章讲述的是日本中世、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主要内容有东大寺烧毁后重建时采用的大佛样、禅宗寺院与禅宗样、中世镰仓、奈良和地方上的建筑以及寝殿造的蜕变和庶民住宅、画卷中所见武士和庶民的住宅,还有日本自治都市寺内町和战国大名的根据地城下町等。第三章从近世、即安土桃山时代的城郭建筑、草庵式茶室说起,间插建筑的标准尺度和 间 ,一直讲到江户时代的都市规划和建设、近世城下町和书院造的成立、日光东照宫和京都桂离宫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近世民居的成立和地域特色、都市店铺和戏院的出现等。第四章为近代、即明治维新至二战
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琼斯、克里斯多佛·雷恩、勒·柯布西耶等等,以及 的明星建筑师们。
《文小叔有医说医:中医药文化传承心录》教你从中医的角度读懂身体和健康,不仅涉及中国饮食、身体的四季、女性健康,还包括各种常见病,如感冒、失眠等,另外,还对适合自己的运动给出具体的意见。读完本书的你会对自己、身体、健康、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 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7辑,精选25篇口述记录与论文,以 人称叙事方式,深入挖掘中国建筑历史的细节,如同揭开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内容囊括传统匠作技艺、名师名作、建筑行政、设计院史、建筑教育、建筑和规划设计实践、历史与理论研究、遗产调查与保护实践、中外交流、地方和社区等多个领域,彰显了中国建筑口述史工作的全面性,呈现出丰富的成果,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研究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本辑汇集来自内地与欧美16家高校与7家研究机构的65位学者,采访了52位受访者,完成的16篇口述访谈、6篇论文、3篇历史文献研究以及2篇建筑师年表,特别增加历史档案识读与建筑师年表章节。专辑聚焦湖南地区的5篇访谈、3篇论文涉及历史保护、建筑教育、地方建筑技艺以及建筑师,包括作为文物保护法的地方条例——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的制
书院是中国教育 特色的一种制度,对文化发展关系甚巨,并且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的不少 。凡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视书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包括5种,由邓洪波教授担任主编,从书院历史、书院教育、书院经费、书院精神、书院建筑等方面总结传统书院精华,探讨书院千年来弦歌不 的原因,解读新时代下书院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教育使命。书院的精神和基本制度外化则为建筑,《礼乐相成:书院建筑述略》总结书院建筑的基本特征 ,并关注书院主要功能建筑的典型,点、线、面有机结合,力求反映书院建筑特色和文化氛围。
本书顺着时间脉络,讲述从 1844 年到 1949 年,30 个幸存至今的上海医学历史建筑的故事,从西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和民营医院,到中国人创办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市立综合性 医院和专科医院, 介绍用于医院功能的历史建筑住宅和医学会、医学研究机构建筑。 上海医院建筑映 射了近代建筑师的“匠心”,又 蕴藏着近代医者和医学事业支持者的“仁心”。“匠心”与“仁心” 交相辉映,是上海医院建筑 独特 的魅力。 30个真实生动的医院建筑历史故事,100多张医院建筑美图、珍贵历史照片中英文双语+珍贵历史记录
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当你看到一根多立克式圆柱时,你能认出它吗?也许你能,但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块檐部、一种连柱式、一扇牌楼门或一座宝塔呢?《世界建筑经典图鉴》一书运用精美的刻花模板插图,你踏上从古埃及到工业革命的世界建筑文明之旅,去领略那些世界建筑史上杰出作品的风貌。 本书中的图画和版画大多选自早期的材料。精致的建筑细部在图中得以大量展现,图中的线条也无比地优美精细。丰富的插图说明不但对建筑术语加以正确的界定,而且通俗易懂地命名了建筑的组成元素,从中你还将了解,从阿孟霍特普到帕拉第奥,从维特鲁威到雷恩,这些建筑大师们过去是如何设计建造房屋的。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2014年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5)》以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为核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遗产理论研究,工业遗产与城市研究,工业遗产案例研究,工业遗产外比较研究,工业遗产规划设计研究,工业文化景观研究和工业遗产多学科比较研究。各方面专家、相关政府官员及规划设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提出各自的思考与建议,反映了当前外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新动态。
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展示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19世纪末世界建筑史的宏大画面,其特点是着眼于建筑艺术自身的发展历史与风格嬗变,对于建筑作品、建筑师与建筑理论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建筑艺术与人类文化史,尤其是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本书分为三编,在“古代建筑”和“中世纪建筑”两编中,力求充分展示世界上各种建筑文明的风格特征和交流融合,而第三编“近代建筑”则系统论述了欧美建筑文化,因为欧美建筑在同时代世界建筑中是最重要的,在观念、风格和材料技术方面对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美术史和建筑史研究的成果,既可作为世界建筑史的门径书或参考读物,又可作为建筑学和美术学等相关专业的建筑史教材。本书体例完备,每章设置了导言、小结和术语解释
近40年来,欧美国家已将符号(纹饰)的研究列为一项独立的学科,涵盖了衣、食、住、行、艺术、语言、文字等领域。美国学者皮尔斯(CharlesS·Peirce)认为:在视觉方面可分为图像(icon)、标志(index)、象征(symbol)三大类,而主要表现手法是造型与纹饰。 纹饰是人类文化中的主要符号活动现象之一,纹饰的发展早于文字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纹饰绵延至今,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丰富遗产。不论东方与西方,从身体的装饰到器物乃至建筑装饰,都是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装饰纹样,任何时期的装饰纹样都能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精神素质。 纹饰设计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当代,无论是建筑物、工艺美术品,还是包装设计、装潢设计、书籍设计、染织设计、饰品设计,都无法忽略纹饰的实用和装饰功能,以满足人们对物质与文化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建筑中一种建筑类型——亭子。对各式各样的亭子作了介绍,亭者停也,亭者景也,亭者情也,亭者蔽也,作为休息、观景、传情、遮蔽的亭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休息、游乐、观景的重要地点。书中不仅简述各类亭子功能、构造,还介绍了亭子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