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琼斯、克里斯多佛·雷恩、勒·柯布西耶等等,以及 的明星建筑师们。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 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伊东忠太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曾先后六次来华开展建筑考古活动。本书是其对中国建筑进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后出版的《东洋建筑之研究(上卷)》的中译本,其中*篇《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史上*部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建筑历史的著作。 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300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本关于廊桥的文化随笔。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廊桥不仅仅是公共建筑, 是一些地方的文化图腾。本书作者亲历亲历十多个省市、数百座廊桥,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中国的五大廊桥群,十七座典型廊桥,梳理了廊桥两千多年的曲折历史,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廊桥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 文化、宗教信仰、保存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将自己寻访过程中的故事融入其中:对廊桥建造、保护背后一个个动人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书中配图精美,很多现已不存的精美廊桥照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利于读者 加了解中国廊桥的灿烂历史和保存现状,引发对廊桥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吴良镛主编的这本《皇城与宫城(明清帝京的营造)(精)》选取了单士元的建筑研究作品,分为故宫的建设、故宫的建筑、其他古建、建筑工艺研究四个部分来分别讲述古建筑文化。
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 耀眼的明珠,然而它为何如此布局?这个惊天秘密只能从清宫档案中寻找。本书从钦天监的直接记录中寻找圆明园相度布局的史实,并挖掘圆明园御制诗中的易学、五行、阴阳、四象等相关诗句,从两方面探析帝王造园思想中的易学思维。 在外部格局方面,从形势论的角度对圆明园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圆明园的选址缘由、圆明三园的轴线定位原因,以及圆明三园方位对位中可能存在的原因。 在内部格局方面,对圆明三园不同的整体格局进行了易学视角的解读,将圆明三园按全园、景区、景点三个不同的尺度进行格局分析。首先从形势论的视角审视圆明三园的景观营造,对园中的山水格局、建筑布局中与形势派理论相合之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再从圆明园的营造史实中剥离出可能运用的理气派理论,并进行合局验证。 经
本书以作者硕士和博士期间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所得的 手资料,对1968年意大利西西里岛大震灾之后贝利切河谷众镇的重建工作做了整体介绍。这场持续近30年的重建工程曾经吸引欧洲众多知名建筑师、规划师和艺术家参与其中;然而,旨在为灾区带来现代化转变的重建因与本土条件、历史语境、当地居民的生活传统和记忆不契合而导致 终建设成果与复兴河谷的美好愿景 背离。不可复制的历史条件使得贝里切河谷重建工作成为20世纪欧洲城市 新与建筑设计的孤例和重要研究对象。其中的功能性规划方案、标准化建筑设计以及充满英雄主义的经典之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20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乃至欧洲建筑设计实践与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揭开并呈现这段渐已尘封的历史伤疤,以期引发建筑同仁以及广大城市/建筑热爱者的借鉴与思考。
《建筑文化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支持的系列出版物,每年一本,由 (包括 ) 建筑学府的 重要学者任编委,由胡恒主编的建筑理论文集。本书为胡恒主编的《建筑文化研究(第8辑)》,是系列专辑之一,主题为“塔夫里与现代主义”。内容包含不同背景下的学者(罗萨、欧默、柯亨、胡恒、夏铸九等人)对塔夫里“世界史写作”的几个专题的分析研究,以及塔夫里的几篇代表作。读者对象为建筑学者和文化学者等。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课题研究成果,本书为专著。京杭大运河在京畿地区的主河道涉及通惠河、北运河及河北省境内的南运河,全长约933.3公里。其修筑始于公元7世纪初隋唐运河北段永济渠的开凿,并在公元12世纪中叶,因开凿以北京为漕运中心的人工运河,金廷大力发展漕运而继续发展。公元13世纪末,随着会通河与通惠河水源工程的连接,京畿地区的水利工程技术达到历史 点。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运的京畿地区(州)县级城市共17处,分布在明河北直隶省河间府范围内,涉及现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等城市辖区。这些城市虽形成年代不一,但因当时漕运管理需求或自身区位优势,均在明朝发展成(州)县级别的城市,并都在同时期经过重新修筑,故在城池形状、规模、格局、功能布局等方面呈现规律性,也体现出作为大运河北端、连接京师
本书以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为目的而编写,书稿前部分详细列举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案例,并结合我国特色探讨传统建筑保护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书稿后部分选取了较为典型且保护较为完善的12个传统村落案例,供读者进一步了解。
本文综合建筑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123处汉地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所体现出的营建工艺及形态演变规律进行了缜密研究。一方面对其进行分区与分期比较,归纳其建筑文化特征,以深入发掘该穹窿类型所反映的墓葬文化内涵,并揭示其与六朝宏观历史演变背景的相关性;一方面将其营建工艺、形态特征与中亚、西亚相似工艺传统进行比较,并探讨这一工艺传统对中国墓葬文化的适应性,同样在宏观历史、地理背景下解答四隅券进式墓葬穹窿在古代中国如何起源与消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