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行》中的500余副手绘图涵盖了地图、建筑临摹、风景草绘、实物素描 这些图均出自于作者伊东忠太在晚清时期对中国的游历过程,图像细致入微,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多数建筑已经损毁于战乱及自然灾难之中,书中所引用的多数文献内容也已经难以再现。这本书能够保存至今,是难得的中国建筑文物的记录。
壮族干栏木构建筑技艺是壮族干栏木构建筑再造的先决条件,也是壮族干栏木构建筑再造的必然手段。干栏木构建筑是壮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过程中创造的,并且在长期发展演变中沉淀而形成,是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壮族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本书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广西壮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广西壮族干栏木构建筑的形制、广西壮族干栏木构建筑的发展过程以及广西壮族干栏木构建筑技艺传承与创新等四个部分,从多角度分析壮族传统村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创新发展的手段和模式。本书可供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阅读参考。
跟随着《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从网师园到天山蒙古包,从紫城到丽江民居,从布达拉宫到苗寨吊脚楼,跟随楼庆西教授来一次古建筑文化之旅。听楼教授细细讲述木结构房屋为何“墙倒屋不塌”、飞檐斗拱的力学原理、山石房
本书是一本介绍古建筑室内装修的综合性图书。章主要概述了古建筑室内装修与家具陈设;第二章介绍了室内的地面、墙面、吊顶等室内建筑构件;第三章介绍了桌、椅等具有实用功能的家具;第四章以中国五大名窑为例,简述
如果一幢建筑能说话,那么它会说什么呢?我们能聆听到什么呢?有哪些是值得聆听的呢?这本书视建筑物为人类精心的创作——由人们建造,为人们建造;它们体现着发生在它们周围的梦想、想象和故事。 大卫·利特菲尔德和萨斯基亚·路易斯主张建筑是有声音的,并且值得聆听。基于对老建筑的重塑,这本书仔细调查了建筑物是如何引导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这些重塑物和重构形象,不仅仅是简单保护的例子,也不单是新旧对照,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创造性再利用的更敏感、个人的途径。作者在20多篇关于历史建筑本身和对负责他们重建的人员的采访,阐述了我们居住空间的诗意品质是不会被建筑的风格所限制的。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一座废弃的大教堂、一家以前的妓院、一幢雄伟的房子,还是一家皇家邮局分检处,都重新呈现了他们各自的声音。聆听这
程国政编著的《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集要(明代下)》选文对象为明代的建筑文献,全书分上、下两册,共选文240余篇,涵盖重要的历史事件、城池营造、园林营构、 建筑、典章制度、水利工程和技术等方面。力求通过文章的遴选勾勒出明代建筑历史发展的轨迹。 《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集要(明代下)》文章编排按作者生卒年代顺序,兼顾当事之历史人物的时代顺序;作者等年代不详的文献按照事件发生的年代等线索酌定编排顺序;单篇篇目按照提要、作者简介、正文、作者简介及注释进行编排。本书为建筑文献读本,适合广大建筑专业本、专科生及古建筑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收藏。
《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精)》着重总结老一代古建筑修缮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内容包括木、瓦、石、油漆、彩画、搭材等六大作的修缮技术和传统作法,并对若干新材料、新工艺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
秦汉时代伴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 的建立与巩固,国力增强,都城、宫苑、陵园等各类建筑群的规模急剧扩大,建筑艺术也日趋成熟。在建筑、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前朝的建筑成果大都毁于战火,故而这一时期重建的项目 多。本书就该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雕塑风格进行了全面叙述。
元代建筑与雕塑,从宏观方面来看,上承宋、辽、金,下启明、清,又有自己的时代民族特色。城市建筑突出者为元大都、元上都和北方一些具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城郭。上都、大都各种宫殿坛庙的石雕、木雕、琉璃制品,全国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其中突出者为佛教道教雕塑造像、陵墓雕刻及装饰工艺品等。本书以元大都、上都等为例重点介绍了元代建筑,并就蒙古包、伊斯兰建筑的传入叙述了元代 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元代建筑雕塑杂糅百家的特点。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是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于20世纪初在中 地进行建筑考察旅行时的记录,取自《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第五卷)《见学纪行》中的中国部分。作者通过观察、描绘,记录了其在中国考察时的各种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不同地域,对中国建筑、水文地貌,以及人文风貌都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节中有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百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呆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版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绘,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建筑艺术极致般的高度。而精练的文字阐述,进而发掘出建筑文化的深度。于是,一部中国古建筑大观就这样立体地赏心悦目地摆
本书共有6个章节,通过对环巢湖地区的地理自然条件、历史人文背景的梳理,概述区域建筑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详尽的历史建筑影像、测绘、文字等资料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进行详细描绘,总结环巢湖地区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考/文史存典系列丛书·建筑卷》选取了林徽因的建筑研究作品,分为建筑史、古建调查、北京建筑三部分,从不同方面考证了中国古代建筑并记录特点。
锦彩纹饰,这是“艺苑畅游丛书”中的一本。作者从文化的角度,生动地讲述了纹样与图案产生的原因,纹样的审美、题材和内容,纹样的表现手法。最有特色之处在于,作者介绍了大部分吉祥图案产生和流行的历史朝代,以及民间吉祥图案寓意与构成规律,并列举了大量的图案实例。作者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大量的插图、作者本人拍摄的照片及易懂的文字描述来介绍吉祥图案的文化,无论是书的文字内容、插图照片的形象表现、还是优美的版式设计,都风格清新。是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理想读本,也是专业人士设计参考及研究的理想图书。
本书将作者七年的测绘成果加以整理、遴选、完善,这些测绘图是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们辛劳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资料集,展示了清真寺整体与局部的结构、造型与细部,尽可能多地保留了清真寺测绘的原始数据。本测绘集不仅可为古建筑研究爱好者所用,也可以为从事古建筑修复、保护与传统风格设计的建筑师们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对我国大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深厚意义。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寺院,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形式各异的清真寺。 清初,山东、河北地区的回民先后挑担来复州城经商落户。顺治六年, 他们筹集银两在城西南隅买下一块菜地和三间草房作清真寺,后历经扩建,此处是辽南最早建成的清真寺。 曾任山西省主考的热河王廷相书写的“还朴归真”匾额,古朴静寂,见证了古城回族人的信仰——繁
古桥建筑是中国建筑中的瑰宝,其造型独特、气势如虹,蕴含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也承载着古老的文化。 本书聚焦中国古桥建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古桥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解读闻名遐迩的经典古桥的建筑艺术,阐述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几种不同类型的古桥的建造技艺,展示仪态万方、充满野趣的古桥的迷人风采。阅读本书,定会对中国古桥建筑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隋、唐时期佛教建筑的雕塑达到了高峰,在城市规划方面 系统而全面地进行了城市规划设计,开启局面之先。在我国建筑雕塑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本书就长安城、洛阳城、大兴宫、大明宫、昭陵等隋唐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做了详细叙述,并着重介绍了该时代的佛教、桥梁、宫殿、园林,再现隋唐建筑雕塑技术与艺术魅力。
明代建筑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明显的定型化。明代建筑与雕塑广泛吸收古代建筑和雕塑的 经验,在皇城与宫殿建筑、坛庙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以及宗教造像、装饰雕刻等方面,取得辉煌的业绩,放射出绚丽的晚霞。 自明中期起形成造园高潮,集中精华是明代建筑艺术的又一显著特征,明代出现的无梁殿和金殿,成为建筑艺术的珍品。明代雕塑艺术出现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明代有大量建筑雕塑的专著面世,是集大成者的代表。
曹林娣著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上溯炎黄时代“有意味的形式”,历夏商周三代、两汉、三国、两晋,下至南北朝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发展历程: 三代“囿台”自娱神逐渐演化为“娱人”;西周制礼作乐,基本奠定了三千年的文明模式;战国儒道墨骚诸家张扬了理性精神,“万物有灵”逐渐被“人为万物之灵”所取代,“天人合一”观向德、善、美方向大踏步发展。秦、西汉神仙思想、象天法地 了帝王构园活动;西汉士大夫确立了“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东汉时期,佛教以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为“护照”传人中国,汉末,人们开始面向现实人生,追求短暂生命的享受质量,拥抱着老庄思想,走向田园、山林;魏晋的门阀士族“以玄对山水”,进一步唤起了人的自觉,讲究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