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 是如何演变的 如何欣赏一个 有话说 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 活 起来。 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 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 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 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是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于20世纪初在中靠前地进行建筑考察旅行时的记录,取自《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第五卷)《见学纪行》中的中国部分。作者通过观察、描绘,记录了其在中国考察时的各种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不同地域,对中国建筑、水文地貌,以及人文风貌都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节中有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百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福建偏居华夏东南一隅,在地貌、水系乃至气候等方面,都呈现的独立性,亦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样貌。本书对福建各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类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汇总,对各古建筑所在地情况、各古建筑的历史沿革作出介绍。此外,在对各古建筑的形制特征和保存状况的详细解说中,也融入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和评价。通过这种全面梳理和勾勒, 生动呈现福建古代建筑文化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演变;而作者自身点滴感受的汇总,也或许能够鼓励读者去实地寻访、自己发现。
西安古城墙及相应的城楼、箭接、钟楼和鼓楼都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是现存最完整、规模的古城垣和建筑群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古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环城路和顺城巷构成了独特的西安环城立体公园。 这本书是对西安古城墙、箭楼、城楼、钟楼和鼓楼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研究的次全面总结。是作者从1982年以来在箭楼、城楼、钟楼、鼓楼和城墙的抢险和修缮过程中进行长期系统研究的结果。特别是对这些古建筑结构的力学特性、抗震性能和城墙稳定性等古建筑的科学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结果,很多内容是次公开发表。书中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有强烈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涵义。它也是对“西安学”研究的一个特殊贡献。在书的后记中作者提出了建立钟鼓楼文化步行广场的建议,使钟楼周围的商场发展为
《中国古代门窗》中介绍的门窗实例,均散佚民间多年。作者十数年里奔走于穷乡僻闾,将其一一收集起来,并加以修复、拍照、测量尺寸,方成此书,功莫大焉。捧卷拜读,由衷感佩作者对历史遗存的呵护之心。横三竖四堆码的杂货,也不是孤零零地遥立历史的陈迹上的朽木。作者纵横交织地将古代建筑的发展版,对建筑、文物研究者,大有裨益。 中国古代门窗,一向附丽于建筑及园林营造之中。历代写园林的书,汗牛充栋,而论及门窗,常常一笔带过。宋人著《营造法式》,辟“小木作”诸章,始有关于门窗、栏杆和室内隔扇、罩、屏等制度、功限的专论。然而一千年过去了,未有一部关于门窗的专著问世。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