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了外读者的广泛欢迎,并且被翻译成俄、日、韩等多种语言。 1983年,在本书基础上历经两次重要增补修订而成的本书一书,内容已达原来的四倍,字数六十余万。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从盘古开天辟地叙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把散落在群藉中的吉光片羽遴选出来,熔铸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系。
本书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将近两年的实地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一群留美中国学生与美国人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行为、感受和意义解释,并围绕被研究者提出的7个“本土概念”,阐述了他们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状况和心态,特别是他们如何在一块陌生土地上从彷徨、无助到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一艰难过程。本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亲切,为读者了解国外留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内心真实感受和思维变化过程提供了窗口。
《巴蜀文化丛书:地上成都》分为城市、历史、街道、风俗、美食、名胜六篇章,分类介绍了成都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作者以一个老成都的身份,全面梳理了成都的城市建筑史、古蜀国发展轨迹、街道的历史、世俗社会的风土人情、美食名店、人文胜景等。作为一本历史文化随笔,作者的笔调是轻松、闲适、怀旧的,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面貌,堪称一部小型的成都百科全书、一个人的读城记。
《普洱文化通论》作者力求以清晰的历史理念、时代感悟和文化自觉。以广泛的视角和深入细致的切入点,系统梳理普洱文化的历史演变、全面盘点普洱文化的门类演进;揭示普洱文化的个性特征、地位和价值,考察社会转型中普洱文化的现代调适变迁与未来走向,以填补普洱文一化综合研究的一些空白。 《普洱文化通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普洱区域文化论著。全书分为普洱文化的生态环境、普洱文化的孕育和滋生、普洱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历久弥芳的普洱茶文化、多元并存的宗教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一文学、艺术文化等七章。作者力求以清晰的历史理念、时代感悟和文化自觉。以广泛的视角和深入细致的切入点,系统梳理普洱文化的历史演变、全面盘点普洱文化的门类演进;揭
黄浦区的历史建筑是最特殊的,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起始点,这里有着上海得以生存并成长的老城厢,那些留存至今的历经五六百年沧桑的城墙、建筑、园林、调宇和宅邸,这里既有中国传统的历史建筑,也有近代上海最辉煌的建筑。“经典”一词,最能概括其本质。黄浦的老建筑是经过历史的涤荡而遗存下来的。在同一片地块上,曾经有过多次的翻建和扩展,建筑领域的大浪淘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当是一种汰劣存优。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浦老建筑是精品,浓缩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它们是东西方各种异质文化的并存,是海派文化的见证,也是世界文化的凝炼。在列入上海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史单的632处建筑中,黄浦区就占了146处,是上海各区县之最。这是历史的遗产,这是时代的结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一处城区像这里那样密集地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