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历代继承,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凝聚着建造者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艺。本书以梁思成、林徽因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对中国古建筑考察、测绘、研究并撰写《中国建筑史》的经历为主线,介绍了他们在那个艰难岁月执着勘测的种种古建筑,带领读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访古寻迹,了解中国古建筑之美,体会他们的家国理想、人文情怀与工匠精神以及他们为中国古建筑保护与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本书图文并茂、文字平实易读,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优秀建筑文化读物。本书作者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从建筑设计岗位退休后,花费多年时间,查阅资料、实地探访古建筑,热衷以轻松、幽默的文字普及传统文化与建筑知识。
《空间的诗学(精)》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空间的诗学(精)》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
本册丛书共三卷,《传世浮屠——中国古塔集萃》卷一、卷二、卷三,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划分章目,在每章内再分小节,每小节介绍一塔。全书包括四川、内蒙古、宁夏、甘肃、西藏、广西、江西、陕西、云南、贵州等三十个地区。这些资料都是作者在对中国古塔的长年考察中所积累并收集的,实属来之不易。由于各种因素,许多古塔已毁坏,其原始形态已无从考察。 本书介绍古塔时都配以精美图片,以期将中国古塔更直观地展现给广大读者。本书除可供广大读者鉴赏外,亦可作为中国古塔研究者和古塔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的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中国“新建筑师时代”的急先锋,首位通过中国民间业主推荐到前台的“明星建筑师”。建外的SOHO源于他对设计独到的理念;塘沽的伴山人家亦是山本团队共同合作的结晶……在建筑设计的生涯中,他又是如何以其独有的建筑设计手法作为改革的武器,在日本、中国、韩国乃至欧洲刮起阵阵旋风的呢?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山本的建筑界友人、周围师长和建筑界评论家的不同视角,加上山本的亲自讲述,穿插部分作品的图解和照片,向读者们展现了一个从“默默无闻”走向成名的建筑师的真实侧面,以期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某些艺术的启迪和感悟。
本书结合道教建筑研究现状,就何谓道教建筑,道教建筑的思想与道教的建筑思想有何区别等,首次提出新论。在此基础上,首次就龙虎山天师府建筑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并以点带面,力图探索道教建筑思想研究新范式,并指导相关实践活动。
鲁班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与建筑文化的象征,也是民间工匠的祖师。他代表了东方建筑的独特风尚,而这一风尚至今在现代居宅建筑中仍有意无意地加以运用。了解了“鲁班”,就可以揭开营造择吉、风水规制的神秘面纱。 《鲁班经》并非鲁班撰述,而是中国民间工匠上千年的经验结晶,历经无数名师的增删修正,于元末明初之际终成此书,此后,各代工匠也多有增修。该书许多内容涉及阴阳、五行、吉凶推算,不易为更多人理解,因此在编译时,我们加入了大量帮助直观阅读的视图,同时对原著中某些部分的冗长叙述也进行了精简,并对所有内容进行了译解。
《亚洲建筑散步》是台wan建筑文化大师汉宝德的代表作之一。汉宝德游历亚洲各地,遍览圆明园、福建土楼、徽州民居、吴哥窟、东京寺庙等各具特色的亚洲建筑。他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艺术和细节, 深入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艺术家的感性和建筑师的精密,写下了大量建筑笔记散文作品。轻松凝练的文字,配以精美的照片,带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亚洲建筑之美。
本书收录了现代主义建筑研究专家执笔撰写的20篇现代主义建筑专业小品论述,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现代建筑奠基者的理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了解他们如何摆脱过往建筑样式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在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了100年后的今天,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建筑发展的这段历史,通过对这20个经典建筑的讲解,作为对理解当代建筑特色,以及判断未来建筑发展的借鉴。
本书选择的100处世界建筑不过是浩如烟海的建筑历史的沧海一粟,但求知总是从简易起,我们相信依着本书提供的脉络,您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那些引导了建筑革命的建筑大师和历经岁月的磨洗至今仍被世人顶礼膜拜的经典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透过对每件作品的分析,作者试图向我们呈现一套观看和欣赏建筑的法则,凭借这些有限但有用的标准,我们的目。光会变得更加犀利,可以看懂更多的建筑,甚至可以像训练有素的专家一样评判身边日新月异的建筑。
本书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技术性影响因素周易哲学与传统的关系。周易哲学是中国文化思想源头之一,对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中国古代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内涵更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先天八卦图式与建筑模式,后天八卦与建筑的法天象地构图,《易经》的“时中”与建筑的“择中”等等无不表明中国传统建筑和周易哲学具有着各种内在联系;从更深层来看,周易哲学里的立人之道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建筑学,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建筑有别于西方等其他体系建筑的决定性依据。当然,《易经》筮占与堪舆零的迷信成分也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辩证对待的。
今天尽管现代科技术的发展与新建筑材料的应用已大大减少了结构事故发生的数量,但建筑物,无论是大厦、桥梁、隧道,还是堤坝仍有可能倒下来。 马特斯·李维与马里奥·萨瓦多里这两位世界著名结构专家考察多种建筑类型,从古代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到*式的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体育馆。他们的案例分析从古罗马万神殿的倒塌到1989年亚美尼亚地震及美国旧金山地震的巨大破坏,密苏里州堪萨市凯悦饭店大厅室内天桥的断裂。 本书*版本还增加了阐述由于恐怖主义造成建筑物倒塌等新威胁的内容。 作者以生动亲切、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从古至今建筑与结构上的灾难史,帮助读者掌握建筑结构知识,引领读者进行一番有趣且前所未有的建筑导览。 使读者能够清楚巨大的建筑物为什么能够站立,而为什么在某些偶然的情
哥特式风格是一个强有力的充满个性化的风格术语。本书对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的起源背景进行了介绍。包括有代表性的建筑师以及设计作品。*章对哥特式风格进行了定义,对这种风格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介绍优秀的哥特式风格的设计作品以及优秀的建筑师。第三章介绍大量的模仿*设计师的住宅以及流线型半独立式住宅。第四章介绍了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细部特点,包括门、窗以及装饰。第五章介绍了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室内设计,包括房间的装饰、配饰的特点等。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代表着中国代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之集大成。他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展示出其深度与广度。他指出的途径,随着中西文化的冲击、融汇而得以证实,并由表及里不断发展。他所积累的经验和阐述的见解是中国建筑理论的瑰宝,拂去历史尘埃更加光彩夺目。在改革开放、建筑创作空前活跃的今天,梁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我们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征途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 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
本书荣获1985年建筑批评家奖,该奖为当时建筑批评出版物奖项。自20世纪50年以来,艾伦·科洪的批评和理论一直代表着一代建筑师的良心,他的严谨和明晰的概念始终引发着争论,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求索新方向的动力。这本17篇的评论集标志着过去30年建筑思想发展的脉络,实际上包含了建筑领域的“现代建筑理论”。 本书可供建筑专业师生及专业研究者参考。
早在2500年前,人们就开始在集会中践履民主原则。民主辩论赖以发生的场所是人类对民主理想的自然表达。民主诉求,亦即公民享有参与影响其日常生活的政治决策的权利,渗透到建筑中,一些耗费巨资、近乎完美的建筑作品便随之诞生。议会建筑时刻唤起人们对民主和主权的热望。 本书所要探讨的是议会和议会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议会建筑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发展。 议会建筑的外形折射出国家的传统和民主的抱负,而议会建筑的整体折射出国家看待自身的方式,更确切地说,它们以空间形式反映了一个国家希望自己如何被看待。 本书所要探讨的是议会和议会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议会建筑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