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莎车古城的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描写,反映莎车这座南疆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莎车古城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向读者展现莎车浓厚的地域特色。
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旧城改造是近来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旧城改造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旧城改造理论尚未建立,因此,关于旧城改造的非议也不绝于耳。本书作者立足旧城改造案例,从传承与创新、局部与整体、“大手笔”与“小手笔”、谁来主导旧城改造、中国特色旧城改造5个方面来谈外旧城改造的经验与不足,最后作者从旧城改造案例得到启示,论述了旧城改造为何困难、改造的方向和改造的模式。
古镇、古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密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在于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 古村落的保护,建立在文化、社会、公众和政府四个层面上,“政府主导、学者主张、公众参与”是古村落保护的关键。《苏州古村落保护规划》从规划层面对前一阶段古村落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汇编,期望通过保护规划方案展示,汲取社会各界对古村落保护规划的反馈意见,达到抛砖引玉、集思广益的目的。
为编制好保护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景观处牵头,各相关处室参加,邀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对规划的总体构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首先对法、英、意、德、日等在历史风貌保护方面有经验且保护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保护制度进行了仔细分析,对当今世界*的“整体性保护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从城市空间功能、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技术法规四个方面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现状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现有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管理,科学性与操作性兼顾的规划编制方法。本书是该研究课题的总结。
本书主要是关于在慕尼黑以及与慕尼黑近在咫尺的小城Garching日常生活中印象较深的观察和体验。具体内容主要针对当代发展建设,包括硬件建设(交通、道路、建筑、自然环境建设等),也包括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活、制度建设和行为理念,同时还在纵深层面涉及到城市历史和发展演变,以期能够比较完整地再现当地的人居环境建设和市民生活。
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华丽蜕变:城市改造经典案例剖析》为城市区域改造的案例集锦,大量搜集了国内外的城市区域改造经典案例,并进行了改造前后的对比和分析,意图为当下国内的设计师提供灵感和素材。
《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收录了有名学者、设计师阮仪三教授和祖慰教授的多篇X家访谈,访谈文章中对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模式进行了挖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本期杂志还收录了包括德国埃森红点设计博物馆、白城兵器博览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博物馆在内的多个精彩案例,旨在探索历史街区改造与利用的理念与方式,探讨历史街区活化、民居环境改善的合理途径。
该书收录了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2014年的毕业设计作品 祁县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这是同济大学尝试的一次毕业设计课程,教师并不给出具体的设计题目,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对古城的走访,发现问题,自我命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依托于晋商经济发展起来的有着上千所传统大院的古城,今朝面临着怎样的景况,而这种乡土城镇原型的出路又在何方?同时,作者也对如何培育具有引领社会与行业发展方向作用的 活力之源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乃至建筑学学生,进行了建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反思。
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 (费孝通)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原真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真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是定义、评估和监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本书是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中国城市建设史》1989年第二版的修订本。现为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全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1949年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与城市发展、变化的关系;增补了一些重要城市实例及图片。 本书是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教材,也可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使用。
《中国近现代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空间是我国城镇近现代的新城市空间,也是引导近现代中国城镇空间拓展、重组的重要空间类型。相应地,产业空间规划设计也构成了我国近现代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也是城市规划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在大量搜集相关史料、整理和借鉴相关史志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近现代产业空间的发展建设和规划设计史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基本分期、总结了其基本规律并挖掘解析了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规划史在专门史研究角度的学术空白。
本书主要介绍软件体系结构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当前现状,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风格、描述方法、设计方法、评估方法与集成开发环境,以及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主流软件体系结构等相关内容。本书可作为软件开发人员的参考用书。
肖爱玲编著的《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从西汉城市的空间发展过程入手,以中央王朝政治权力对城市空间的控制,即政治权力对区域城市地理的影响为主线。《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探讨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三种模式,系统分析了城市发展的时空特征、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等级、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内在机制和规律性,并提出了政治权力是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分布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关键要素。
本书以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建设的这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并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在都市形态演进中所起的基础性支持作用进行了探讨。以试图在近代上海都市空间演进的市政控制过程和市政设施影响诸方面进行论证,并为今日上海都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 上海开埠之初,英人获得了外滩地区土地租用权;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强在租借地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和安全感,外滩建筑群也开始不断翻造。到了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大量涌入上海,外滩建筑群又一次大规模更新,从而造就了一个“摩登上海”的时代。我们今天所见外滩地区都市形态的基本轮廓,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的“摩登l5年”内终形成的。外滩地区的演变历程及其都市形态是如此地高效多样,仪态万方,也使我们不由地对其支撑要素发生疑问:这一都市形态的
城市,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新区开发时,对地形地貌、风土特征、地域个性熟视无睹;旧城更新中,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城区,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简而言之,今天的中国城市面临着整体危机: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本书作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或整合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本书从城市规划角度介绍上海的建制沿革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包括自开埠以来,各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和住宅等方面的建设规划,时间跨度从解放前到2000年以后。其中有虹桥开发区的设立、浦东新区的规划过程、世博会的选址及建设等。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及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参考。
一百多年风雨坎坷,一百多年沧桑巨变,上海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繁华,越来越和谐。 我们收集的资料繁多而且庞杂,经过多次归并、分类,形成目前的七篇。前六篇回顾了上海百年来在历史、地域、商业、道路、桥梁、交通、住宅、给水、供电、煤气、电灯、电话、文化、体育、高层建筑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巨变。第七篇,从城市改造和历史延续的视角,以城市规划为抓手,结合成功实例从四个方面介绍上海老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工程。阅读本书,可以使我们对上海这个大都市百年来的发展过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