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慎志主编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基本范畴、规划设计原则和规划设计方法,包括:绪论,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与内容深度,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系统规划,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燃气工程系统规划,城市供热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本书为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教材,可以作为给水排水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上述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本书是《美丽乡村建设丛书》分册之一。本书在简要介绍新农村住宅分类和房屋建筑构造组成的基础上,分章系统、详细地阐述了地基与基础、墙体、楼梯、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楼(地)面、屋顶、门窗及室外装修的构造要求和施工要点。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字简洁,通俗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可供从事新农村住宅设计和施工的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本书以上海市武康路——一条重要风貌保护道路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性整治实践为契机,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前期必须研究的三方面问题——城市化和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建筑和环境的形式特征,以及区域人文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将“历史”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有机结合,使历史研究成为保护规划和保护更新实践的切入点。全书梳理了武康路及周边区域的演变过程,展示出该区域从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初的城市化到今天面临新一次“转变”的发展过程全景,为相关的保护规划和实际整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支撑,并结合武康路保护性综合整治工程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保护规划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书可供建筑、规划、历史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概念性城市设计是中国建筑设计教育中的新课题。作为指导教师,作者从2010年开始参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概念性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并在2011年、2012年指导学生参加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办的“亚洲垂直城市”国际设计竞赛,并获得2次第三名。《没有地标的城市》是作者对于3年概念城市设计教学的记录与思考。 从指导教师的视角,这本书体现了作者对于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进度组织的思考与实践。从参与者的视角,这本书完整记录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7级学生参加2012年、“亚洲垂直城市”国际竞赛的各个步骤、设计过程与终成果。从城市研究者的视角,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亚洲城市如何在城市发展与老龄化浪潮中走出独特未来的分析、措施与展望。
小菜场上的家(第四辑)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级实验班2015年建筑设计作业集,是小菜场系列第四本,该系列前三本出版后,在中国的建筑学校引起了较大反响,成为建筑专业出版的范本。 《小菜场上的家 4 》主体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 2015 年秋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3 级实验班三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活动,以及围绕这个活动所进行的教学讨论的梳理和总结。该实验班由张斌、王方戟和庄慎三位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组织指导,内容包括任务介绍、成果展示和教学讨论。其二是张斌老师及其研究生团队对田林新村共有空间的调研,包括其历史沿革、空间物理特征、居住状况、社群结构等多个方面,试图发现日常生活是如何以一种微小、临时、往复的方式,*终重塑整个城市空间面貌的。 序 让建筑学成为日常生活研究的学问 课程介绍 作
本书将2007年-2009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平改坡”工程的建设过程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是为了展示成果,鼓舞士气,书中的每一个实例和创新的方法,集中反映了全市国土房管系统的职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群策群力,奋力拼搏,认真做好“平改坡”工作的精神面貌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二是为了总结经验,继续做好今后的工作。作为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的既有建筑总量已经达到2.8亿平方米。怎么做好既有建筑的管理?怎么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达到使用功能和环境景观的同步提升?这是我们每一个房屋管理者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运用科学技术和统筹规划的方法,做好既有建筑的综合改造,是建设和谐社会、生态宜居城市的需要,也应该是我们努力坚持和实践的方向。
瞿燕、叶少帆、李承铭、胡国霞*的《村镇住区低碳规划和污废处理及新能源应用技术》是国家 十二五 科技支撑课题 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重大科技工程 的研究成果之一。书中对我国村镇低碳能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低碳能源规划指标计算方法及相应的规划指标;针对村镇特点,介绍了适宜村镇应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应用方式,并系统介绍了一项节能改造示范工程。 本书实用性强,介绍的技术具有推广价值,可供从事村镇建设的广大从业人员参考。
设计作品放在一个公共环境中,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看”的概念,它是一个社会的合理性。而放在美术馆里面,就只是要欣赏的,而放在环境里,则要关注参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目的、环境中人的行为、以作品与环境之“物境”,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理念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情境”,来影响、引导人们的动作、行为的改变,使其沉淀成为意义和价值,升华为“意境”。《城市导视系统色彩设计》、《城市照明设施色彩设计》、《城市交通设施色彩设计》和《城市交通工具色彩设计》等册为集的《视觉景观色彩系列》丛书,正是基于探讨设计呈现在对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物境”的组织上,但其功夫却在“物”之外,在对“情境”的研究中。“情境”是组织“物境”的出发点,“意境”是“情境”的归宿。希望设计同仁和学子们能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院)今年将迎来60周岁生日。这60年中,广州院见证了广州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理念的转变。如今更是带着广州经验走向全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沿海走向了内地,从南方走向了北方。 正如弗里德曼所说,“规划应是创新的”。在广州院60年的发展中,创新一直贯穿其中,以“面向实施、面向管理”为目标,将规划作为联系现实和实施、管理未来的桥梁,开创或革新了中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区综合开发规划、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等,使这些规划在既有的框架下更好地得以实施,更好地方便规划管理。广州院的创新是出于对城市的热爱和责任,通过观察身边的制度和社会发展过程,而进行的对社会、自然和环境问题的实时地创新求解。 “从策划到实施的规划创新实践”的本期专辑将
本书共分为 大阪世博会与20世纪60 年代 未来的两张面孔 对于东京的想象力 作为未来都市的东京 近代乌托邦的系谱 从乌托邦到科学 亚洲与电脑 虚拟空间的另一端 21世纪视角与爱知县世博会 九个章节,详细阐述了日本两位建筑师五十岚太郎和矶达雄结合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对 未来都市 的思考和对城市未来的构想。 本书由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与建筑专门记者矶达雄共同撰写,两人分别从日本战后至今的建筑家的思维、现实中曾经提出过的未来都市计划构想,以及小说、电影中虚构的未来都市两个方面入手,旁征博引地谈论那些与时代紧紧相扣的未来的梦,也从中看见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来。
作者从3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学术积累,根据保存的文字材料,精选从未发表过的、主要在各种规划评审会和相关会议上的发言,以及少量颇有价值的材料,反映作者在实践中的学术思考、信仰与坚持——学者的求真精神。全书分4各栏目(评规划、评城市、评师友、评自己),共50篇文章,时间跨度为1978-2011年。每篇文章均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文前有简短的“题注”,为背景介绍或心得体会,与正文彼此呼应,是本书精彩之处。作者是国内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界“敢于说真话的学者”,本书对中青年学者、学生、实际工作者的“治学”、“求真”、“求实”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形态、空间结构是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经济社会活动会引起空间结构的改变。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与空间重构的辩证关系,通过城市与区域空间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组织,能够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做好规划,首先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特点,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这是规划工作的重要立足点。
本书是关于介绍“都江堰灾后重建概念规划”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千年古都的新生——法国AREP公司都江堰重建规划研究;以水绘城,青城下山——美国威尔考特建筑事务所、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方舟城”方案;显山、亮水、秀城、融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方案等内容。
孙施文、桑劲主编的这本《理想空间(No.54)城市规划评价》收录了北京、广州等十个不同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案例,以期借助这些城市的实践,管窥我国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全貌。上海、杭州等一些特大城市,基于规划管理的需要,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和修编过程制定了实施评价的相关规定,所以这些城市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评价正在逐步开展,本辑选择了上海、广州、杭州的四个相关案例,对其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书为《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这一连续出版物的第二辑,内容基于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 CTBUH )国际出版物。 配合主题为 垂直人居,展望 2020 及未来 的 CTBUH 日本研讨会,本书于关注岛国日本的高层建筑创新设计与工程技术。 本辑的案例研究 建于大阪繁忙的铁路站之上的阿倍野 Harukas 项目,体现了高密度垂直城市所具备的潜力,特别是与交通结合的土地混合利用。这座日本历史上的首座超高层建筑将空中花园、医院、零售、办公、酒店等功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作为地球上人口密度*和地震活动为活跃的国家之一,日本的高层建筑在结构工程创新方面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本辑的两篇研究文章《日本高层建筑的先进结构技术》和《日本高层建筑隔震系统的应用》都反映了近期日本在保证建筑安全*化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这些
《绿洲建筑论——地域资源约束下的新疆绿洲聚落营造模式》以新疆绿洲聚落为对象,全面揭示了“地域建设资源”与“地域聚落营造”之间的各种关系。作者从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建材资源四类地域资源类型入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空间尺度上,总结出41条绿洲聚落营造模式,提出了“地域资源约束”概念及“优适建筑”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广大干旱地区的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绿洲建筑论——地域资源约束下的新疆绿洲聚落营造模式》适合广大绿洲建筑、乡土建筑研究者参考、阅读。本书由岳邦瑞著。
第十三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内容由城市环境建设设计方案、新农村规划和公共建筑方案三大部分组成,贯彻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的主题。 此书为第十三届首都规划建筑设计汇报的部分优秀设计精品。它凝聚了一代建筑师的心血和收获。本书也展示了当前首都建筑设计届的一些新理念和新的设计手法,无疑对广大读者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书中收录了部分青年建筑师演讲比赛的优秀文章,它充分展示了青年建筑师在建筑领域敢想敢做的才能。互相学习,共同探索。
商业步行街是我国大中城市中心区重要的商业业态,也是我国城市主要的大众公共活动空间形式。《商业步行街空间结构与消费者行为研究:以上海南路为例》以上海南路商业步行街为研究地域,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问卷调查,总结南路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特征,建立商业空间要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数学模型,利用模型定量结合定性地分析消费者行为特征,探讨顺应消费者行为特征的商业空间布局模式,从而达到辅助规划决策的目的。研究扎根于消费者的真实行为解析,既可揭示我国商业步行街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规律,提出消费者行游模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可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切合消费者行为习惯提供更贴近民生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