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慎志主编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基本范畴、规划设计原则和规划设计方法,包括:绪论,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与内容深度,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系统规划,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燃气工程系统规划,城市供热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本书为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教材,可以作为给水排水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上述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本书全面讲述了二线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开发经营策划,具体包括二线城市综合体项目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如何进行定位,如何进行产品规划设计,如何进行投资分析,如何进行营销推广策划以及如何进行经营管理。本书是一本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内容全面的有关二线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经营策划的工作参考书,是二线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经营相关从业人士的书籍,特别适合二线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策划人员,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项目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士,以及项目策划,经营,物业,投资,开发,招商,销售,人事,行政,财务等部门的经理,主管和从业人士参考阅读。本书也非常适合商业经营管理公司,商业地产运营商,商业地产咨询顾问公司,商业地产策划招商代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相关领导及从业人士阅读。本书还可作为房地产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或作为房地产公
本书是《美丽乡村建设丛书》分册之一。本书在简要介绍新农村住宅分类和房屋建筑构造组成的基础上,分章系统、详细地阐述了地基与基础、墙体、楼梯、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楼(地)面、屋顶、门窗及室外装修的构造要求和施工要点。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字简洁,通俗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可供从事新农村住宅设计和施工的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本书旨在通过各城市不同类型的更新案例的介绍,总结当前我国城市更新规划实践的特点。 在本期的“主题论文”中,从产业变迁的角度对城市更新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并对城市更新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风险分析的角度对城市更新的社会意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更新过程中社会风险的调控措施建议;后针对颇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更新类型——城中村改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城中村的形成类型和规划对策。在本期的“专题案例”中,针对当前我国常见的几种城市更新的规划类型,分别从“城市中心区改造更新”、“城市工业区改造更新”和“城中村改造更新”三个方面选取了若干项目案例,这些案例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城市更新的概况,包含了规划师对城市更新的认识和思考。“他山之石”中以伦敦、汉堡、利物浦等欧洲城市为例,对其中已经完成的或是
本书基于多年的理论研究、规划实践及对国内外的专题考察而撰写。书中详细阐述了自“田园城市”到“新城”的理念演变与实践发展,总结了国内外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也介绍了若干国内外的新城规划案例。本书对我国21世纪的大城市空间实现整体发展及指导新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第1篇主要介绍了乌托邦、理想城市、田园城市、卫星城等早期相关的规划思想和实践;第2篇分别陈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城市规划发展及大规模新城开发的酝酿以及战后欧美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新城建设状况;第3篇介绍了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新城开发实践的若干案例;第4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卫星城建设,讨论了近年来的“新城”规划和开发中的若干问题;第5篇比较了国内外新城规划的实践,归纳了若干经验和特征;第6篇作为全书总结,阐述了新城的概
本书以上海市武康路——一条重要风貌保护道路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性整治实践为契机,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前期必须研究的三方面问题——城市化和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建筑和环境的形式特征,以及区域人文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将“历史”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有机结合,使历史研究成为保护规划和保护更新实践的切入点。全书梳理了武康路及周边区域的演变过程,展示出该区域从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初的城市化到今天面临新一次“转变”的发展过程全景,为相关的保护规划和实际整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支撑,并结合武康路保护性综合整治工程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保护规划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书可供建筑、规划、历史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概念性城市设计是中国建筑设计教育中的新课题。作为指导教师,作者从2010年开始参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概念性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并在2011年、2012年指导学生参加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办的“亚洲垂直城市”国际设计竞赛,并获得2次第三名。《没有地标的城市》是作者对于3年概念城市设计教学的记录与思考。 从指导教师的视角,这本书体现了作者对于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进度组织的思考与实践。从参与者的视角,这本书完整记录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7级学生参加2012年、“亚洲垂直城市”国际竞赛的各个步骤、设计过程与终成果。从城市研究者的视角,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亚洲城市如何在城市发展与老龄化浪潮中走出独特未来的分析、措施与展望。
小菜场上的家(第四辑)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级实验班2015年建筑设计作业集,是小菜场系列第四本,该系列前三本出版后,在中国的建筑学校引起了较大反响,成为建筑专业出版的范本。 《小菜场上的家 4 》主体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 2015 年秋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3 级实验班三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活动,以及围绕这个活动所进行的教学讨论的梳理和总结。该实验班由张斌、王方戟和庄慎三位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组织指导,内容包括任务介绍、成果展示和教学讨论。其二是张斌老师及其研究生团队对田林新村共有空间的调研,包括其历史沿革、空间物理特征、居住状况、社群结构等多个方面,试图发现日常生活是如何以一种微小、临时、往复的方式,*终重塑整个城市空间面貌的。 序 让建筑学成为日常生活研究的学问 课程介绍 作
本书将2007年-2009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平改坡”工程的建设过程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是为了展示成果,鼓舞士气,书中的每一个实例和创新的方法,集中反映了全市国土房管系统的职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群策群力,奋力拼搏,认真做好“平改坡”工作的精神面貌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二是为了总结经验,继续做好今后的工作。作为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天津的既有建筑总量已经达到2.8亿平方米。怎么做好既有建筑的管理?怎么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达到使用功能和环境景观的同步提升?这是我们每一个房屋管理者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运用科学技术和统筹规划的方法,做好既有建筑的综合改造,是建设和谐社会、生态宜居城市的需要,也应该是我们努力坚持和实践的方向。
大连,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短短的百年历史,发展成今天中国北方的枢纽港,贸易、旅游和宜居城市,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大连瑞次脱颖而出,在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彰显着所具有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本辑精选了众多大连近几年的规划研究与项目,经反复筛选和整理,涉及到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研究和重大项目实践,其中部分思想与观点系出国内规划设计领域的知名研究单位、专家学者的创新,由于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活动,尚不能证明这些创新就是成功的,人匀将会继续关注这些实践活动。
本书总结了城市居住区发展的基本理论与规划方法。在编著过程中,引用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居住区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2002BAB06B02)*研究成果,内容丰富。全书共分十二章阐述: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不同类型的居住区、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形态、居住区的建筑构成、居住区的外部空间设计、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指标与规划设计成、居住区物业管理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等。 本书为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建筑学及相关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参考。
《城市与阅读(第2辑)》收录了29篇关于城市研究文献的阅读札记。这样说不太准确,因为“城市”一词的范围涵盖不了文中论著的空间内容,但没有疑问的是,“城市”是重要的关键词。空间想象、社会关系、物质实践、历史过程与技术的革新是这本小书众多文献中的关注点。
瞿燕、叶少帆、李承铭、胡国霞*的《村镇住区低碳规划和污废处理及新能源应用技术》是国家 十二五 科技支撑课题 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重大科技工程 的研究成果之一。书中对我国村镇低碳能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低碳能源规划指标计算方法及相应的规划指标;针对村镇特点,介绍了适宜村镇应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应用方式,并系统介绍了一项节能改造示范工程。 本书实用性强,介绍的技术具有推广价值,可供从事村镇建设的广大从业人员参考。
《理想空间53:面向市场操作的规划实践》以“面向市场操作的城市规划”为主题,将新城市近十年来在相关层面的规划实践进行了介绍。这里面既有规划实践后的理论思考,也有面对某一主题的规划解决方案,更有不同地域面对可操作层面的空间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促进业界对于务实规划、面向市场的操作的规划以及城市规划演进等问题进行深层次上的思考与讨论。
设计作品放在一个公共环境中,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看”的概念,它是一个社会的合理性。而放在美术馆里面,就只是要欣赏的,而放在环境里,则要关注参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目的、环境中人的行为、以作品与环境之“物境”,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理念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情境”,来影响、引导人们的动作、行为的改变,使其沉淀成为意义和价值,升华为“意境”。《城市导视系统色彩设计》、《城市照明设施色彩设计》、《城市交通设施色彩设计》和《城市交通工具色彩设计》等册为集的《视觉景观色彩系列》丛书,正是基于探讨设计呈现在对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物境”的组织上,但其功夫却在“物”之外,在对“情境”的研究中。“情境”是组织“物境”的出发点,“意境”是“情境”的归宿。希望设计同仁和学子们能
世博会是全球*别的综合性展览盛会。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在全球具有极大影响。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作为承办城市,上海赢得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举世瞩目的*平台和千截难逢的巨大机遇,但也面临一系列其严峻的挑战。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与可以直接套用的经验,唯有走创新之路。 加强世博会重大课题研究,是成功举办世博会的重要基础。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和帮助下,上海市科委依靠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及时组织了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世博会课题的系列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法办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