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时代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给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机构的房地产、基建、资产、行政、后勤等领域传统业务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设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FM) 旨在建成环境中整合人员、空间和流程,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核心业务生产率,是一门跨学科、多专业交叉的新兴学科。尽管我国设施管理行业发展比较晚,但市场对设施管理高标准服务和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综合设施管理理论与方法》是同济大学设施管理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13章,系统的介绍了设施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阐述了设施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收录当前FM的很多热点话题,如整合设施管理模式、GMP合同机制、外包治理、工作空间变革、EHS、数据驱动智慧设施管理、业务持续管理(BCM)、基准分析、项目交接、客
公园城市 重要理念的提出,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引领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指导。 近年来,作为一名城市一线工作者,作者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集思广益,推动建成公园城市的基本框架,在公园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 本书厘清中国古代园林和现代公园的区别,辨析中外城市公园的文化差异,探索当代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具有创新性地提出新城建设 公园 和旧城改造 公园 的实施模式,为各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作者对古城、旧城、新城改造建设的体会,对公共空间伦理的哲学思考,对体育运动的反思,极具新意。全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论理清晰,内容涉及诸多社会学问题,是一本基于实践、经过实证的城市规划建设的专业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参
三线建设是1964年由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确定的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大战略。三线建设大战略的实施,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西南、西北13个省区建设起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伟大决策和壮举,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书在文献归纳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发展历史、建设情况以及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归纳总结出城市地下污水处理综合体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影响城
《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案例》以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的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为蓝本,旨在分享重庆在山地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试点经验。通过选取典型山地海绵城市实践案例,从山地海绵城市规划、流域综合整治、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建筑与小区等五个方面展开雨洪管理策略及体系的介绍,提出山地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解决思路和方案,以期构建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目标体系和管理体系。 《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可以作为市政、环保等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燃气、供热及地下管网运行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之一。通过调研大型城市地下管线的运行与管理现状,利用多种风险管理方法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分析评估。选用的方法包括系统安全理论、统计分析法、指标体系法、专家评议法、风险矩阵法等,对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适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以北京市地下管网为例,用各种风险评价方法开展风险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实际的地下管线运行安全管理工作;并提出针对典型区域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快速风险评价方法。
张辰主编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装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靠前外污泥处理处置的主流技术和新技术进展,以及相关的技术装备。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16章。上篇为基本技术理论,在梳理和分析比较靠前外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和标准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围绕污泥浓缩、厌氧消化、脱水、堆肥、热干化、土地利用、焚烧等主流技术,系统介绍了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理论、工艺类型、技术要点和经验;在已经应用或具有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方面,主要介绍了污泥热解、水热处理等资源化和能源化新技术。下篇为主要技术装备,系统介绍了靠前外污泥处理处置装备的类型、特点和工程实践。本书可作为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各级从业人员的入门书,可为环境工程、市政工程专业教学、设计和运行管理人员提供系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