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中独步一支、不可忽视的东方艺术形态,孕育自古老东方数千年自然地理、人文宗教、艺术哲学等门类,以一种立体而颇为完整的形式全面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核心精神。故而陈从周说:“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如何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20世纪80年代前后,同济大学有名教授陈从周撰写《说园》等数篇经典园林品赏散文,在靠前外园林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圈广泛流传,备受赞誉。 中国古典园林向来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高艺术境界,崇尚“妙造自然”,陈从周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叠山理水、建筑栽植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在文学、绘画方面的特长,使陈从周在园林的研究方面独具慧眼,他的园林著作以散文的优美代替了枯燥的说理,解决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语法”构架(梁思成语),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教学作为设计类基础课程如何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是作者着重探索的新课题。作者总结多年来执教高校美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思考和研究设计素描教学的新途径,力求创新并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俞丰著的《二维形式基础(设计素描)》,内容包括:认识建立、审美分析、空间思维和体块创造等部分,课题新颖、图例丰富,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素描教程。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转折期。此期不但在皇家园林之外,出现了士人园林、佛寺园林等新园林类型,还在园林本质上发生了重大飞跃,由秦汉时期的侧重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转向魏晋时代的作为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居所。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审美为主题、以寄情赏心为旨归的独特精神气质和艺术风貌,由此逐渐显化和确立。《魏晋南北朝园林史探析/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论丛·天津大学社会科学文库》系统梳理此期园林发生转折性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因,同时参照后世相关实物形象资料,整理相关园林史料,分析魏晋和归纳南北朝园林在基本类型、整体面貌、文化内涵、审美意趣、创作艺术等方面的特征和创新性成就。
历史上的圆明园有着一百多处园林景观,从使用功能来看,不临朝理政的仪典性殿宇、日常生活的寝居建筑,还有表示孝悌精神的礼制建筑,书院、书楼、戏台等文化建筑,寺院、庙宇一类的宗教建筑,供帝王考察农情的观稼、验农建筑以及大量的景观建筑,不仅功能性、实用性建筑的数量很大,而且为满足帝王们审美的需求性的建筑类型也很齐全。皇家园林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不过是帝后起居生活、游乐玩赏的场所。然而圆明园不仅着多姿多彩的建筑、山水、花木供帝王后妃们享用,还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更是帝王审美理想的物化表达,这里不帝后生活的篇章,还反映着帝王治国的理想和方略。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圆明园便是用园林造就的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文化史。 这本书是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圆明园研究》课题组多年研究成
《营造法式》是成书于宋代的建筑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古代很为完备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样本。它的面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水平已经达到很好状态。 《营造法式》全书36卷(现存34卷),共357篇,3555条,是对宋代以及宋以前建筑设计、施工的经验总结和完善。李诫根据自己多年各类工程管理的经验,并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制度,编撰成书,于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全国,成为当时的官方建筑规范文本。 书中附录的千余幅建筑、构件设计详图及装饰图样,既有助于对全书内容的理解,也便于今人建造仿古建筑时借鉴。
建筑环境意象表现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表现基础,亦作为现代商业竞争投标的重要环节日益得到重视。我们编写这套书,试图从建筑环境的基本原理入手,从硬笔线描到彩色渲,直到现代应用广泛的电脑绘图表现,阐述这种逐步递进的完整学习方法。力求通过我们的介绍,使初学者尤其是各同类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时,得到正确的辅导,并尽快掌握建筑环境意象表现的专业技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素来注重学生掌握水彩渲染表现图的基本功,并在水墨渲染的课程练习中,着力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这种训练方式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的专业绘画基本功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并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学生的“看家本领”。
《“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编写组成员长期致力于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指导,具体指导“设计+”艺创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创新创业服务指导,在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情况、状态、特点、规律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深化指导艺术类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与路径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并积累了的经验。《“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的编写更多的是从微观层面层层推进,细细解剖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期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里默默耕耘的导师们共同探讨,共享经验,共谋发展,为广大怀抱着创新创业理想的莘莘学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有效的指导、帮助与服务。 《“设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研究后发表的学术专著,是梁思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主要内容包括清代“官式”建筑各部分名称、比例、功用和做法的注释,以及标示建筑物立面、剖面和局部详图的图版和实物照片,并附有作者根据民间工匠秘本而编订的《营造算例》等。《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自193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和古建筑修缮单位一部重要的“文法课本”,是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必经门径。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可供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阅读。
陈从周先生(1918-2000年)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专家。他讲述中国园林的文章非常之多。在编选这些文章的时候,为了方便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中国园林,也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编者将陈从周先生的文章按主题分为6章,章名也是编者所加,意在由总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由大至小,逐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每篇文章的后面都尽可能标出了文章的写作时间或者发表时间,但有些文章已很难考证其准确写作时间。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园林的图片,其中彩色的是编者后来所加,黑白的是陈从周先生所摄。陈先生当年所拍的黑白照片,现在已经有点斑驳,质量欠佳。但是这些照片尚有文献价值,可以让读者了解过去的园林的样子,因此,编者还是挑了一些放在书中。书中的注释都是陈从周先生的原注,编者如有注释皆标以“编者注”字样。
《中国寺庙通论》的作者王鹤鸣、王澄和梁红根据寺庙的不同性质,将寺庙建筑分列为九种,即书中九章予以分别叙述: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上述九类寺庙中,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和道教宫观是在中国本土生长建立起来的祭祀建筑,而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则是从国外传入而建立的祭祀建筑。《中国寺庙通论》作者在寺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每个门类的寺庙的历史、建筑形态、表述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有些商品能够长期销售,其包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商品包装在销售周期内会经历多次演变,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本书分为饮料、食品、调料和日用品4个部分,精选了25款不同的商品,讲述了其包装的延续和变化。本书并未将着眼点停留在包装设计本身,而是从商品的定位、市场、宣传、销售出发,分析商品包装演变的奥秘。 本书适合平面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包装设计师阅读,同时可供策划人员、市场人员参考。
本书围绕“法式风格和日式风格”主题,展示法国和日本的知名花艺师对于春季鲜花制作的主题作品。特别策划“春日花篮”“鲜花节花艺”“5种人气春季花材的应用技法”、“传统与创新结合的餐桌花艺”等内容,展示日法2种情调迥异的花艺设计。全书大部分案例都提供详细的制作过程步骤图和文字解析,为读者的春季花艺设计提供花材应用、色彩搭配、形态设计等方面的灵感。
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中独步一支、不可忽视的东方艺术形态,孕育自古老东方数千年自然地理、人文宗教、艺术哲学等门类,以一种立体而颇为完整的形式全面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核心精神。故而陈从周说:“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如何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20世纪80年代前后,同济大学有名教授陈从周撰写《说园》等数篇经典园林品赏散文,在靠前外园林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圈广泛流传,备受赞誉。 中国古典园林向来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高艺术境界,崇尚“妙造自然”,陈从周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叠山理水、建筑栽植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在文学、绘画方面的特长,使陈从周在园林的研究方面独具慧眼,他的园林著作以散文的优美代替了枯燥的说理,解决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语法”构架(梁思成语),
本书提炼出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部分加以描述,内容依据主要人物的住所院落划分,重点围绕大观园的园林布局、荣宁两府内主要院落建筑展开描写,涉及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主要人物的居住活动场所,作者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感。本书将园林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做了清晰的分析说明,在对《红楼梦》这本书中的园林建筑进行描写的同时,结合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建筑,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的差异和共性,并结合时代特点,引申到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上来,一方面帮助设计师领会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工艺美,体会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另一方面给红学爱好者打开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研读《红楼梦》,即使是普通的大众读者,读来也会获益匪浅。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主要介绍林业主要产业树种的栽培管护、经营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全书按植物资源的特性和用途分成经济林、中药材、速生树种、能源树种、珍贵树种等类别进行论述。书稿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论述简洁明确,可操作性强。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是中国林学会针对当前防疫状态下,人员流动还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林业生产一线可能存在技术指导薄弱环节,利用学会较为全面掌握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势,抓紧谋划,迅速组织林业生产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编写。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针对性强,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对补充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堀内正树著的《图解日本园林》主要向大家介绍日本园林的基础知识,除了介绍日本园林的样式及历史、栽植、置石、理水、小品等基本知识外,还穿插介绍造园的具体内容,也涵盖了建造及管理园林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加深对日本园林的理解。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简洁但详尽地介绍了庭园造景的施工方法,适合景观设计师、园艺师以及园艺爱好者品读和借鉴学习。日本园林与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截然不同。相比于西方园林设计附加的人工装饰性,日本园林一般不采用华美的布局,反而更加重视亲近自然,更加倾向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管理。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日本园林以自然为主题创作和发展了多样的园林风格和造园手法,在学会如何观赏日本园林的同时,对学习如何建造园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