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是 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 篇《中国园林——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极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童寯先生对于江南园林的研究进入到江南园林的深刻内涵
《谈园录》是中国园林学大师陈从周先生的经典之作,汇集了他多年对园林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本书从园林的静观与动观、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建筑风格、装饰细节等多方面,全面剖析了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艺术手法与美学追求。陈从周先生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园林名画,将园林的精髓娓娓道来,让读者轻松领略到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同时,书中还关注现代园林发展,对园林保护、修复及设计等提出宝贵建议,强调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谈园录》不仅是园林爱好者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佳作,也为园林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灵感,堪称园林领域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水仙花已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并被人们普遍尊称为"凌波仙子"。水仙花叶色清秀,花朵芳香素雅,每当寒冬到来,很多老百姓喜欢在居室摆放着水仙,人民大会堂外宾接待厅同样也摆放着水仙。因为它可使满屋香气四溢,春意盎然。
【新华书店总店自营】 走读中国古典园林 艺圃 环秀山庄,中国电力出版社 作者 佚名 原价 ¥48.00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01
《街亭古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传承》涉及古民居、文物单位、古遗址四十余处,是在搜集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大街小巷、走家串户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作者把这些材料纳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基本上按照“板块”“七小部分”构架的,板块包括:现状篇、保护篇、开发利用篇;七小部分包括理论综述、形成历史、选址布局、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构想、开发运营模式。并且作者针对古镇保护与管理现状,从政府层面提出了对当下及今后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中国园林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符号之一。在园林三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造园人秉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念和“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主旨,与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造就了独特的园林营造体系。那些流传至今的作品,是“一首凝固的诗,一幅立体的画”,人们穿越历史,到达诗情画意的空间。
《中国乡土建筑:云之南(云南)》是中国乡土建筑系列中的一册,该书以大量精美的照片,再现了云南建筑的独特风貌,对了解云南的人文风俗,建筑特点等均有的参考作用。
园林、风景、建筑虽然专业所属不同,一些重要的原则却是一以贯之。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园林文化、山水文化和建筑文化,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作为古典文化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其间的关系至为密切。笔者之所以如此结集——将所收文章分为——园林述往、御苑华采、风景情韵、建筑漫笔四组,也寓有凸显此特点之意。
本书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纲目遴选出来,进行简要介绍。书中包括中国与国外的环境艺术,从建筑环境装饰、家具、陈设等环境艺术延伸到陶瓷、雕塑等艺术领域,文字表述简明扼要,语言平实, 内容系统全面, 图文并茂,是一本兼具指导性和实用性的历史研究教材。 本书不仅适用于全国各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堂教学使用,也适用于各类中等美术学校的艺术设计考生参加高考参考, 同时还适用于广大青少年的美术爱好者提高艺术修养的普及需要。
《园冶》一书是明代著名的造园专家计成积几址年建造园林的经验,而写就的一本园林学著作。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此书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园冶图说》对计成原作进行了必要的注释说明,以便于现代读者的阅读;另选配了约一百五十幅园林图片,对计成的造园理论加以“图说”,与计成原作图文互让、相得益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之美自古盛名,而江南的园林景观则是对自然之美的艺术表达,享有“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的美誉。它所创造出的如画美景,使居者“不出城廓,而享山林之美”。 中国的园林大体可分为古代封建帝王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江南园林多集中在苏州、无锡、扬州、南京等地。 江南园林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水平,对皇家园林乃至世界园林建筑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江南自古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加之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又是达官显贵、商贾及文人云集之处,在此置地造园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江南园林的建造者多为文人、画家,他们凭借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在园林建造中,将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美
大明湖的桥,数量众多而各有千秋;大明湖的亭,古色古香而意蕴深厚。尤其是把桥与亭融合起来阅读的时候,长桥卧波、古亭翼然而如诗如画,得山水之趣,启文史之思。赏玩明湖亭桥,正可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安徽建筑》由九部分构成,主要包括:一、新石器时代建筑;二、夏、商、周时期建筑;三、秦汉时期建筑;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五、隋唐五代时期建筑;六、宋元时期建筑;七、明清时期建筑;八、近代建筑;九、现代建筑。
本书分为五部分,主要对各个专项的科学研究过程、方法及相关成果进行介绍。其中,“历史美学篇”主要介绍中国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还原历史文化、尊重传统美学的理念下,构架颐和园夜景美学体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视觉场景篇”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颐和园古典园林夜景的塑造,提出中间视觉下低亮度、弱对比的景观照明概念,并初步形成了基于研究与评价的定量化的夜景设计框架;“古建筑保护篇”以颐和园内北方皇家古典建筑的表皮为对象,系统地、定量地研究了人工照明对古建筑油饰彩画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保护对策及控制措施;“生态保护篇”面向颐和园庞大的动植物群落及生态环境,依据生态学理论,并结合大量的现场科学观测及实验,提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颐和园分区照明控制体系及相关建议;“颐和园夜景照明保护性评估
本书是讲园林艺术的,它本身又宛如一处引人入胜的园林。 本书中的文章对这种综合艺术品的构成与赏鉴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而写法又生动自然。学术著作能依据所论对象的特点,写得如此生动、亲切,使人好读,试入“园”领略一番,从中便可以见到一些艺术的匠思,文学的韵味,美学的深度,哲学的辩证观点。 这书是集我二十多年来所写园林文字的一部分,因为内容涉及较广,姑名之为《园林谈丛》。其中绝大多数曾发表于外报刊书籍,现在重印,作了一点小修改。有些图照在集中未能全收,可于所在原刊原书内查得。此集加了若干园图,皆园史之珍贵资料。 懒散如我,本无辑集之想,友人冯其庸不以芜辞为弃,怂恿付印,复惠序言。欣荷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始能与读者见面。赵朴初翁赐题眉,光宠书端。王西野(栖霞)先生复为校阅一过并跋,皆隆
《中国诺门罕--1939》由郑健所著,《中国诺门罕--1939》的内容如下: 1939年5月,春意黯淡的诺门罕,荒凉、寂静的草原,突然晌起枪炮声,战火东一片西一片地燃烧起来了。 “我确实看重眼前这机会。斯大林搞大清洗;为我们打败苏军、建功远东提供了难得却又稍纵即逝的机会呀!”小松原道太郎说。 伏罗希洛夫指着地图上的“诺门罕”:“我认为,这里孕育着严重的军事冒险!无论如何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朱可夫继续看地图,不觉一惊:日军一旦占领蒙古,很容易切断靠近苏蒙边境的苏方铁路,铁路一切断,整个远东苏军的供给线将会被切断…… 这是一场局部性的战争,但它对全局影响甚大。
徐进亮著的《历史性建筑估价》基于经济原理、产权制度和估价技术体系等,通过对市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历史性建筑估价理论与方法体系。 本书首先是对历史性建筑的概念、价值体系等进行分析;其次是对历史性建筑的经济学原理和产权制度进行探究;第三是详细阐述影响历史性建筑经济价值变动的主要因素;最后是依据估价原理,应用不同的估价方法对历史性建筑经济价值的认定进行研究,建立可行的估价方法技术体系,并附以具体的历史性建筑估价实例,证明其科学合理性。 通过对历史性建筑经济价值进行准确估价,能够为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修缮及再利用提供经济参考依据,也为鼓励引入民间资金、进一步完善历史性建筑市场建设等提供决策支持。
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日本古典园林时,可以发现,无论从置景、点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随处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鲜明痕迹,隐含着大量中国文化的基因。 本书正是将从中国的古典文学、儒教、道教、佛教、道家思想、阴阳五行、水墨画和典故传说这几个方面入手,以日本的古典园林为主要解剖对象,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全方位、多角度破解隐含于其中的中国文化基因。
本书作者陈从周是我国的建筑学家和园林艺术家。他以鉴赏的眼光,描述了我国江南江北一个个的园林,如西湖园林、怡园、随园、苏州园林、恭王府等等。此外,作者对建筑、山石、布局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可以对读者观赏园林假以指导。
本书以词条的形式,科学、规范地分类讲解了园林的类型、景观设计术语、成景类型、掇山置石造景、理水造景、花木造景、墙体装饰、铺地装饰、彩画装饰 装饰雕塑、匾额与楹联、园林建筑的木装修、古典园林中的家具、园林中的室內陈设品、园林中的建筑等内容的方方面面。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精选了近干张精美图片,信息量大,令本书更具资料性、实用性及艺术鉴赏性。 本书可作为收藏爱好者、研究者和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检索、查阅的理想工具书。
这本书是著者与其福建省家乡的同行30年从事园林工作的总结,也是他们对现代园林发展方向一个有益的探讨。著者立论的出发点是:任何国家的园林创作,都由园林的外在表现方式——“象”和内在表现精神——“意”两部分构成。由于世界现代园林愈来愈走向融会和贯通,因此意象园林就必然逐步在为21世纪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著者还坚信:服务对象和空间环境的扩大,物质表现手段的增加,观赏方向增多和以植物大色块与植物造型为重点的园林表现风格特征——共同构成了现代意象园林的几种典型特征。 《意象园林》是一部力作,它从历史渊源、成因、释义、特征、现代意象园林美、现代意象园林分类、现代意象园林规划设计、间象园林应用,一直讲到现代意象园林实例。全书分10章,另有附录及附图等,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此书涉及面很广,古今中
本书是文丘里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的和复杂的,而不是非彼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名名言“少就是多”,文丘里却认为“多并不是少”。 全书观点清晰,论证有力,并配以精美插图,值得建筑专业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