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措施、城市设计立法、城市设计机构、城市设计师和城市设计管理技术等实践管理运行机制。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一体化的传统特点,提出了作为城市设计行政管理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动态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涵盖之下的几个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本书同时还对唐山市的城市设计实践做了简要介绍。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从事城市策划设计、科研的广大技术人员、工作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作为“禹划九州”之一的徐州、两汉文化的催生之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久远厚重,古徐州之地的园林――徐派园林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古徐州之地已经有了大量人工营造的“台”“囿”等早期园林形态;秦汉时期,王(皇)家“囿苑”和民间“庭、院、园”并行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徐人大量南迁,徐派园林成果遍及大江南北,并总结提出了“师造化”“意境念”的造园理念,首开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思想的明确文字记载;唐宋以后,以民间园林为主体,发展基本成熟,在承袭秦汉时期壮观、拙朴风格中,渐趋精致崇丽。明清以后,风格再趋大气自然、拙朴平实。
本书从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措施、城市设计立法、城市设计机构、城市设计师和城市设计管理技术等实践管理运行机制。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一体化的传统特点,提出了作为城市设计行政管理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动态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涵盖之下的几个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本书同时还对唐山市的城市设计实践做了简要介绍。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从事城市策划设计、科研的广大技术人员、工作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通过对乡村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求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改善和恢复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期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既维护乡村景观风貌又提升乡村的生活品质。该书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