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菌先驱者(英、汉)》收集了数10个国家不同学者关于螺杆菌的一手研究资料,详细描述了螺杆菌从1892年以来的发现过程和历史,如意大利病理医生GiulioBizzozero在1892年首次发现和描述了狗胃黏膜中的螺杆菌;日本的微生物学家Kasai和Kobayashi在1919年发现了猫胃粘膜中的螺杆菌;美国学者StoneFreedberg于1940年观察到了溃疡患者胃活检标本上的螺旋体(Spirochete),但论文发表后却被医学界所否认;澳大利亚学者AdrianLee于1968年就在洛克菲勒成功培养出螺杆菌,然而他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该细菌属于新的种类,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我国的临床医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利用痢特灵(呋喃唑)胃溃疡,获得满意疗效,但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胃部细菌感染的病因学机理,错失幽门螺杆菌导致消化性溃疡这一重大医学发现。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而动物实验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基础医学实验动物操作基本技能》一书主要讲述了实验动物的基础知识及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全书分六章,分别详细介绍了实验动物的分类、环境与控制、饲料和营养;常用实验动物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动物性别鉴定、年龄鉴别、实验动物的捕捉与固定,实验动物的编号、标记、分组、被毛去除方法及麻醉,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体液采集方法;实验动物处死及实体检查;常用实验动物的针灸图谱等内容。本书适合医学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实验室相关人员使用。
自上世纪末本书付梓出版以来,至今已近8年,承蒙各界关爱,原书售罄,随着时间推移,医学真菌检验又有一些新进展,如新种致病真菌的发现、检验方法的改进、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更新等,尤其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基因芯片的建立等,也为医学真菌的检验提供了发展平台,这些就提示本书的再版更新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又增补了几位编委,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充实了不少内容,以飨读者。 医学真菌学发展很快,近30年来深部真菌病患者新增加30-50倍,有人预言。今后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经济蒙受损失。本书作者为全国著名真菌病专家,为适应社会需要,作者将40余年来积累的经验,常规及一些研究成果编撰成册,从理论到实践,从标本到具体实验方法等;从卫生部规定(三级甲等医院)到早期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临床微生物学诊断的知识与技术。本书共分七篇21章。篇为基础知识篇,叙述细菌和真菌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第二篇为医学微生物基本技术篇,介绍细菌学与真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以及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第三至六篇分别介绍临床常见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形态与染色,以及培养特性、生化反应、鉴别要点和临床意义;第七篇简述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和微量化。附录部分包括菌种保存法和培养基的制备,以及临床常见细菌、真菌拉丁学名和中文名对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用术语、缩略语、抗生素药名英汉对照,方便读者检索和使用。全书有彩图(照片)700余幅,示意图110余幅,形象、直观,文字简练,指导性强。相信本书必将成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和临床医师喜爱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医学生物制品学》第2版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其反映了近年来外生物技术产品发展的理论依据,品种开发的状况,新产品的评价等。重点介绍目前医用生物技术产品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其中详尽地总结我国医用生物技术产品研究、生产的成就及经验。在每一制品的叙述中,利用新的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的理论及技术资料阐明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的特点。本版新增了疫苗的免疫学基础、生物安全、正在研发的疫苗、治疗性抗体等篇章。除此以外。对历史上有过的制品,虽然研究和生产已中断多年(如痘苗等),但在书中也有位置。即使已为新制品所淘汰的老制品,也有所描述,这不但是反映了历史,而且使人们了解制品发展的由来。 本书共12篇96章,内容包括总论、生物制品主要技术、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联合疫苗、正在研究与开发
《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一书是由著名皮肤科学及医学真菌学专家王端礼教授、李若瑜、王爱平教授及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十余位专家教授、专业研究生们共同协作编写而成的医学专业高级参考书。 全书共分二十章,约100万字。主要内容有:真菌的分类与命名、真菌的形态学、医学真菌实验室检查法、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真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真菌的分子生物学、菌种保藏法、电镜技术在医学真菌学中的应用、抗真菌药物简介、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皮肤癣菌病及皮肤癣菌、酵母菌感染及致病酵母、曲霉病及曲霉、接合菌病和接合菌、暗色真菌病和暗色真菌、双相真菌感染及双相真菌、其他真菌病及其致病真菌、少见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真菌类似微生物感染及其致病菌、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附录中详细介绍各种治疗药物、培养基、
本书由全球细菌的致病机理研究领域秀的专家编写。介绍了病原体的遗传特征和一线防御细胞策略的研究进展,描述身体主要防御屏障破裂、定植?入侵和炎性损伤的范例,并进行了开放性讨论:即共生菌群的耐受机制、致耐受性信号的破裂如何参与疾病,以及病原体种属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本书内容前沿,适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抗生素研发、畜牧兽医等领域相关研究人员。
本书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之一分册。中医专科专病的建设在全国正方兴未艾,这是社会发展和医院改革的需要,也是中医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专科专病中的治疗优势,为各级中医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药和多种途径的治疗方法,也为西医医生增添治疗疑难疾病的手段,我们组织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分册,共收外科疾病16种。包括急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增生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小腿慢性溃疡、褥疮、颈痈、毒蛇咬伤、粘连性肠梗阻、直肠脱垂、肛瘘、混合痔,均为具有中医治疗优势的疾病。内容从整体性与实用性出发,各病均按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医案精选、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
本书在科技部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与共享试点”(No.2005DKA21209)项目的基础上,首次将我国的海洋微生物菌种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体现了下列特色: 收入的海洋菌种多数是近年来分离得到的,共9756株。其中,细菌319个属、1128个种、8378株;酵母32个属、114个种、1065株;丝状真菌,61个属、115个种、313株。根据来源地分,大洋微生物3600余株、极地微生物1000余株、近海微生物4800余株。引进及鉴定的模式菌株220株。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将所有细菌的16S rRNA序列在模式菌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并根据同源性的高低与理化特征,对菌名进行了修订。 本目录适合于从事微生物研发工作的高校院所及相关企业单位收藏,也可供从事微生物研发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螺杆菌先驱者(英、汉)》收集了数10个国家不同学者关于螺杆菌的一手研究资料,详细描述了螺杆菌从1892年以来的发现过程和历史,如意大利病理医生Giulio Bizzozero在1892年首次发现和描述了狗胃黏膜中的螺杆菌;日本的微生物学家Kasai和Kobayashi在1919年发现了猫胃粘膜中的螺杆菌;美国学者Stone Freedberg于1940年观察到了溃疡患者胃活检标本上的螺旋体(Spirochete),但论文发表后却被医学界所否认;澳大利亚学者Adrian Lee于1968年就在洛克菲勒大学成功培养出螺杆菌,然而他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该细菌属于新的种类,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我国的临床医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利用痢特灵(呋喃唑)胃溃疡,获得满意疗效,但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胃部细菌感染的病因学机理,错失幽门螺杆菌导致消化性溃疡这一重大医学发现。
《Lewin基因X(中文版)》对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内容涵盖了基因的结构、序列、组织和表达。21位科学家编写和修正了其各自领域的相关内容,使得本书成为相关领域当今颖、全面的参考书。其中大部分修订和重新编排是基于Lewin的《基因精要》第二版,并在内容上额外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结构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使得全书各个主题在排列上更加富有逻辑性。许多章节也重新命名,以便更好地体现它们包含的内容。 本书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最经典的名著之一,是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师生和研究人员的教科书和参考读物。
本书是一部论述由蓝藻产生的一类毒性极强的天然的环肽肝毒素——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 MC)在水生动物体内的生物累积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的专著,作者首先概述了MC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稳定性和致毒的分子机制以及动物体内MC的萃取与检测技术,接下来详细地介绍了外有关水生动物(鱼类、软体动物、虾蟹)对MC摄取、清除、生物富集规律的野外和实验研究,然后简述了MC在水生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研究以及MC在水生动物体内累积的一般模式,最后就MC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特别是为何人类等哺乳动物比水生动物对MC更加脆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本书可供环境毒理学、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环境化学、水产、动物生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卷是《中国淡水藻志》绿藻门、双星藻纲、鼓藻目、鼓藻科的第2册,它是根据作者多年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外的资料编写而成。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鼓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生物学、系统演化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和生态分布,各论部分系统地对我国绿藻门、双星藻纲的鼓藻目鼓藻科中的3属、233种、168个变种和25个变型共计426个分类单位逐一作了全面的、详细的描述,对有的种类进行了简短的分类讨论,其中有72个分类单位是由我国藻类学家首先发现、命名和绘图的,只有10个分类单位是由国外藻类学家采自我国的藻类标本进行研究并首先命名发表的。绘制的精致细胞形态图版70幅,插图3幅,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图版6幅。同时列述了目、科、属、种的检索表,以及附有译成英文的目、科、属、种检索表。书末附有中名和拉丁名
本书参照外近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先进工艺和实用技术,结合作者在多种益生芽孢杆菌生产方面的理论研究、实验成果和实践体会,撰写而成。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为:绪论;芽孢杆菌分类与鉴定;益生芽孢杆菌的培养特性及发酵方法;益生芽孢杆菌的代谢;益生芽孢杆菌生理功能及生物防治机制;益生芽孢杆菌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本书可供从事芽孢杆菌乃至微生态制剂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同行们参考。
本书在初版结构的基础上,跟踪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相关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生物学革命性的变化,并结合作者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本着“精简、更新、求全和实用”的原则,对初版内容进行调整、删节和添新。全书仍然为l0章,内容包括微生物学概论、原核生物、微生物和古菌、真菌学、病毒学,以及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学、生化代谢、遗传学和免疫学等。全书中的相关图表作了相应更新。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适合从事与微生物领域相关的广大研究生、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依据中国、美国、欧盟、WHO等国家、地区和组织的相关要求,参考ISO等有关资料编写本书。内容涵盖洁净室微生物控制的概述、相关法规、洁净室相关微生物、洁净室微生物控制、洁净室验证等制药行业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书适用于制药行业中希望了解洁净室控制的专业人员。
本卷对半知菌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中的拟茎点霉属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系统做了阐述,包括属的历史演变、地理分布、寄生性、致病性及专化性、所致症状、属的特征、培养性状、与拟茎点霉易混淆的属的区别、分类标准、种的亲缘关系及目前在种的分类中作为对形态学研究的补充所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人工培养。全书记录了我国该属真菌133个种,包括2个新种和2个专化型,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对一些种提出了产生乙型分生孢子的培养基和有关的RAPD与ITS的研究结果。每个种与专化型附线条图,书末附参考文献、寄主及真菌的汉名与学名索引。 本书可供生物学、菌物学、植保、植检研究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当前由于工业化的加快,各种有机物的排放加速了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水华大面积爆发。蓝藻水华能产生多种毒素,微囊藻毒素是其中毒性较强、最常见的一类。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以及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以及外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之后重点阐述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检测技术,并介绍外关于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技术的进展情况。其中汇编了参编人员的研究成果。 本书对于环境科学与疾病控制领域研究水污染和藻类水华危害,以及从事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的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微生物学:原理与探索》已出版了六个版本,它在美国等国家的许多大学中作为微生物学课本或教学参考书。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再版使它成为经典的教材之一。该书既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能不断消化吸收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热点。内容覆盖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该书着眼于可读性,力求文字简洁、易懂,并配有丰富的插图和显微照片。作者运用了热情笔触以及在其他教材中少见的写作技巧,通过令人回昧的奇闻趣事把微生物学的学习带到了生活之中,它们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作者注重与实畦结合,拓展读者思路,在每个章节中穿插“生物技术”、“应用”、“公共卫生”、“特写”和“动手一试”等小短文。各章后都有大量复习题,如临床案例研
经过20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人类发现并命名了原核生物的许多分类单元,其间又有许多分类单元经过整理、重新划分、合并和废弃,截至目前,已经发现的原核生物约有1200个属,8000余个种。 原核生物系统学涉及对原核生物的分离、描述、鉴定、分类、命名和菌种的保藏等内容,可以看作现代原核生物分类学,是原核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鉴于现有的原核生物系统学著作篇幅大,且多为英文作品,如 “Berg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笔者在广泛听取业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的实际需要,邀请原核生物各领域科研一线的专家撰写了这本概括性较强的作品。 作为原核生物学的一本重要的工具书,本书可供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师生查阅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