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兰、王磊、刘遂心编著的《心脏运动康复( 心脏运动康复临床实践培训教材)》是我国第一本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心脏康复的实践经验,规范且具有专业水平的心脏运动康复图书。《心脏运动康复(心脏运动康复临床实践培训教材)》着重介绍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后的康复程序、康复内容和手段,突出了心脏运动康复的评估、各种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在内容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全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条理清晰,操作性强,可直接用于指导临床的心脏运动康复治疗。
《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是中华医学会受国家卫生部委托,组织全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集体编写的性专业临床诊疗指南。全书分四个部分47章,分别对先天性、获得性、缺血性和大血管病等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概述、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内容逐项系统介绍。本书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内容简洁明了,便于查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作为心血管外科临床医生、医学院校师生和医疗行政管理人员的参考书籍。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以下3个特点:①实用性。力求通过阅读本手册,使读者能够掌握心血管外科疾病的基本知识,基本心血管外科技术和基本治疗原则,包括术前、围术期、术后的处理原则和基本用药知识。明确手术适应证,正确掌握手术时机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②性。编写人员对所编写章节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采用的外科技术、治疗方法已被外广泛主宰和应用,治疗效果确切可靠。对于有争议的方法和手段或目前尚不成熟的技术,并未写出。对于进展较快且疗效可靠的新技术,如先天性治疗中采用的封堵技术,在有关章节中均可见到。③系统性和完整性。编写人员相对固定,用统一格式书写。每一章节完成后,要经3位以上不同作者审校,尽可能做到内容、观点统一。
经股动脉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经典途径,但卧床时间长、体位受限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加之近年来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应用加强,给PCI术后患者伤口的有效止血带来困难,出血合并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有时甚至需要输血和外科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是心血管疾病诊疗史上里程碑式的进展,如何进一步降低创作程度,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在不影响介入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因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生活质量的影响等问题值得心血管介入医师高度关注。 本书在开展桡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同各位读者分享和探讨,旨在帮助有志于从事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医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这门技术,使其少走弯路,让患者的痛苦降到。 本书还纳入外的介入手段及的心脏研究机构和中心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与世界同步的高度,
1.详细介绍了心脏导管术的适应证、风险与并发症、患者准备、器械与设备、造影剂以及治疗效果评估。 2.涵盖了所有导管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以及其他冠脉内介入技术。 3. 提供了典型疾病的心脏导管诊断方法与影像学证据,包括瓣膜病、心肌病、冠状动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疾病、主动脉夹层等。 4.介绍了结构性心脏病的主要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术以及肾动脉神经消融术。
本系列专著主要从分子水平详细论述临床疾病相关的多种病因、主要发病机制、主要并发症、主要防治这些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详细论述疾病中损伤的机理和作用特点,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科学讲解防治措施,做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实用性强。具有较大的性、新颖性、系统性和明显的时代特点,可以填补中国医学专著在此领域的空白
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自2002年首例手术获得成功以来,在欧美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其临床获益得到了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证实,正在改变长期以来严重主动脉狭窄只能依靠外科手术的治疗模式。目前已经开展这项技术的临床评估,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正式批准应用。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在国外TAVI中心的实践经验,结合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较系统地介绍了主动脉瓣狭窄的病理生理、TAVI技术产生的背景、患者的选择、术前评估准备、手术技巧、并发症处理以及循证医学评价等内容。希望对已经开展或准备开展该项治疗技术的医疗部门提供有益参考,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也能使其他心血管专科医师了解该项技术的适应证和疗效,从而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在干细胞移植(经冠状动脉或心外膜下),基因治疗,心脏移植,双电极起搏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经济情况所限,以及人们认识的不足,机械循环辅助、人工心脏等的运用较难推广,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还有较大的差距。 本书的目的在于复习并介绍这些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并积极建议推广,以挽救更多的心力衰竭病人,延长他们的生命。在现有的外科手术基础上,拓展治疗领域,研制新的医疗器械及设备、新的治疗方法,为挽救更多的危重病人贡献力量。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技术,将会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并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由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主审,阜外医院宋光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主译。翻译成员来自亚洲结构青年俱乐部。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每一位介入医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其发展日新月异,但基础知识是基本不变的。本书的原著作者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介入医生,将这些宝贵经验聚集起来,分享给广大有志于学习应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的医师。 本书基本涵盖了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介入治疗的热点,各个章节安排井然有序,并配合了大量在其他书中不易找见的实战经验。包括主动脉瓣介入治疗、二尖瓣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瓣周漏以及卵圆孔封堵等,每个领域都是从病例入手,浅显易懂地介绍了各种手术的循证医学证据、手术操作以及预后等。全书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并都有很清楚的注解,使读者很容易进入真实的
本书是汇聚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方面部分精英的心血之作,编者大多有着20年以上的临床经验,曾出国深造学习,了解外心血管领域中各自擅长专业的研究方向。本书共分十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心脏的正常解剖结构;瓣膜病的超声心动图、心脏影像学检查手段及心脏杂音的鉴别诊断;心脏各个瓣膜发生病变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远期预后及几种常见瓣膜病。同时将传统的经验与新近治疗指南紧密结合,介绍了有关瓣膜病的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防血栓及射频消融治疗;瓣膜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手术适应证,并将新近用于临床或处于研究阶段的瓣膜病微创手术和介入治疗新方法介绍给大家,这些将会使读者对瓣膜病治疗的前景充满信心、憧憬和期待。
本书由几十位心内科专家集体编写而成。在第1 版的基础上,密切关注近年来冠心病监护治疗方面的进展,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这一领域内的诸多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其中有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早期主动干预新模式的实施,新的调脂治疗指南,药物涂层支架技术,包括微创治疗在内的冠状动脉外科技术以及基因疗法等在冠心病防治实践中的突破等等,尤其是有关冠心病监护治疗方面的内容基本遵循近年来国际大组临床试验结果及ACC/ AHA 有关的指南来编写,可作为当前冠心病诊断治疗的规范教材。 本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紧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反映了本科学的发展前沿。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可供心内科、急诊科、监护中心的医师,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版主要想突出描述心脏外科解剖和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基本原理,它不同于单纯的解剖学也不是心脏手术学,而是针对临床工作需要为心脏外科医生和影像学医生提供一些基本概念。20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数次重印,受到了不少读者的鼓励,但由于心脏外科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心脏外科临床经验的增加,作者深感本书版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在内容上作进一步修改补充。 本书第二版仍以版为基础,特别是胚胎发育及先天性心脏畸形部分没有重大改动。在第二版中主要增加了两项内容:,增加了后天性心脏病部分;第二,增加了心脏手术中的一些临床经验教训。第二版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心脏外科解剖;第二部分为后天。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第三部分为心血管的胚胎发育;第四部分为先天性心脏及大血管病变。希望能对临床工作特别是在病理解
本书内容的重点在于如何做好心脏外科的监护工作。病人术后病情变化快,危险性大,若监护不力或处理不当,随时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本书的前半部分较全面地介绍了常见的心脏外科疾病,包括诊断、鉴别诊断、术前准备、手术要点、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心脏外科术后各系统的监护、特殊仪器的应用及特殊的治疗方法等。 本书可代心脏儿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心脏外科护师以及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赏阅读参考。因为本书的内容比较具体、详细,故特别适合于临床一线工作者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以下3个特点:①实用性。力求通过阅读本手册,使读者能够掌握心血管外科疾病的基本知识,基本心血管外科技术和基本治疗原则,包括术前、围术期、术后的处理原则和基本用药知识。明确手术适应证,正确掌握手术时机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②性。编写人员对所编写章节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采用的外科技术、治疗方法已被外广泛主宰和应用,治疗效果确切可靠。对于有争议的方法和手段或目前尚不成熟的技术,并未写出。对于进展较快且疗效可靠的新技术,如先天性治疗中采用的封堵技术,在有关章节中均可见到。③系统性和完整性。编写人员相对固定,用统一格式书写。每一章节完成后,要经3位以上不同作者审校,尽可能做到内容、观点统一。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以下3个特点:①实用性。力求通过阅读本手册,使读者能够掌握心血管外科疾病的基本知识,基本心血管外科技术和基本治疗原则,包括术前、围术期、术后的处理原则和基本用药知识。明确手术适应证,正确掌握手术时机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②性。编写人员对所编写章节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采用的外科技术、治疗方法已被外广泛主宰和应用,治疗效果确切可靠。对于有争议的方法和手段或目前尚不成熟的技术,并未写出。对于进展较快且疗效可靠的新技术,如先天性治疗中采用的封堵技术,在有关章节中均可见到。③系统性和完整性。编写人员相对固定,用统一格式书写。每一章节完成后,要经3位以上不同作者审校,尽可能做到内容、观点统一。
本书由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主审,阜外医院宋光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主译。翻译成员来自亚洲结构青年俱乐部。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每一位介入医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其发展日新月异,但基础知识是基本不变的。本书的原著作者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介入医生,将这些宝贵经验聚集起来,分享给广大有志于学习应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的医师。 本书基本涵盖了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介入治疗的热点,各个章节安排井然有序,并配合了大量在其他书中不易找见的实战经验。包括主动脉瓣介入治疗、二尖瓣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瓣周漏以及卵圆孔封堵等,每个领域都是从病例入手,浅显易懂地介绍了各种手术的循证医学证据、手术操作以及预后等。全书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并都有很清楚的注解,使读者很容易进入真实的
《体外循环手册(第2版)》是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主任龙村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参加编写而成的。全书以精炼、实用为特点,内容涉及体外循环各个方面的新知识、新设备、新进展。其中主要介绍有体外循环用品、方法、监测、管理、各类体外循环的特点、体外循环中脏器的保护,并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体外循环常见的意外和处理。
本册《心脏电生理及射频消融》作为《循证心脏介入技术丛书》分册之一,荟萃了我国当代具有一流水平的、而且坚持在一线工作的电生理医师多年积累的经验体会。本书首先概述了心律失常理论、心脏电生理导管室设置,系统介绍了心脏电生理基本操作、心脏电生理检查,以及射频消融等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简明实用,不但有老技术的回顾总结,而且有新技术的现实写照,适合于中低年资心脏电生理医师或心血管内科医师学习参考。我们真诚地希望本书能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和普及心脏电生理知识及射频消融技术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册《心脏电生理及射频消融》作为《循证心脏介入技术丛书》分册之一,荟萃了我国当代具有一流水平的、而且坚持在一线工作的电生理医师多年积累的经验体会。本书首先概述了心律失常理论、心脏电生理导管室设置,系统介绍了心脏电生理基本操作、心脏电生理检查,以及射频消融等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简明实用,不但有老技术的回顾总结,而且有新技术的现实写照,适合于中低年资心脏电生理医师或心血管内科医师学习参考。我们真诚地希望本书能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和普及心脏电生理知识及射频消融技术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书内容的重点在于如何做好心脏外科的监护工作。病人术后病情变化快,危险性大,若监护不力或处理不当,随时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本书的前半部分较全面地介绍了常见的心脏外科疾病,包括诊断、鉴别诊断、术前准备、手术要点、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心脏外科术后各系统的监护、特殊仪器的应用及特殊的治疗方法等。 本书可代心脏儿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心脏外科护师以及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赏阅读参考。因为本书的内容比较具体、详细,故特别适合于临床一线工作者参考。
《临床血管外科学(第2版)》结合临床工作需要,介绍血管的解剖、生理、病理和血流东力学,以及血管外科目前常用的基本诊断方法和手术操作的基本方法、原则,对一些先进的检测手段也做了重点介绍。《临床血管外科学(第2版)》以我国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为主,介绍有关的基础知识、发病机制、诊断和处理方法,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重点结合外的新进展,向读者介绍参编作者的个人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的重点在于如何做好心脏外科的监护工作。病人术后病情变化快,危险性大,若监护不力或处理不当,随时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本书的前半部分较全面地介绍了常见的心脏外科疾病,包括诊断、鉴别诊断、术前准备、手术要点、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心脏外科术后各系统的监护、特殊仪器的应用及特殊的治疗方法等。 本书可代心脏儿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心脏外科护师以及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赏阅读参考。因为本书的内容比较具体、详细,故特别适合于临床一线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