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分析和研究的内容有中医与易经的关系;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四季变化与伤寒、温病、脾胃的关系;药物药性的判断及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运、气"与药物药性的关系;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与组方原则;以及关于对中医的发展和中西医相结合的思考。二、本书的后半部分别是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运气"的运行规律推演出的六十年(一甲子)五运与六气的变化情况;年运与六气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与疾病产生的关系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
本书以科学简明的语言对泌尿系统疾病名词及其相关名词加以说明,内容涉及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和边缘学科,实为医学临床、科研、教学人员的实用工具书。
《脾胃论》,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李东垣撰,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本书是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再次校对和整理,涉及范围有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剂学、中药学、女科、脉诊辨病、经方验方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完整展现,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集成。
信息科学、通讯技术、基因遗传学等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带动了相关医学研究的发展。突出体现在医学文献增长之迅速、数量之庞大,位居各学科之首。医学信息量的激增、信息的分散使医学信息利用成为难题。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是其专业要求;而对于科技医务人员与医学情报专业工作者,学习医学信息检索能提高医学科技查新能力及医学论文的写作水平,也逐渐成为工作、学习的基本需要。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不同的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强调科学性和新颖性的同时,更侧重于实用性。本书介绍了信息检索利用的基础知识,以帮助没有系统学习过文献检索课程的人员更好地利用本书;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医学信息资源及其检索利用方法、文
《神殿探秘:品读〈周易〉》是一个修订本,是在《〈周易〉之谜》的基础上增删修订完成的。《〈周易〉之谜》原系《“四书五经”文化风云》丛书中的一本,2000年10月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来又重印过一次,但印数都很少,完全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此次修订再版,是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背景之下实现的,其意义自然毋庸讳言。“国学热”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术界有较多的讨论,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国学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国际方面看,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某些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为了解决科技发展出现的负面影响,人文主义思潮再度兴起,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则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人们试图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和东方哲学中去寻求人类心灵的完整和安宁,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孔子
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的中医书目辞典,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20世纪末的中医药书目23000余种,堪答医籍辞书之。每书目下,扼要介绍了卷册数、著作者、成书或刊行年代、流传沿革、内容提要、学术特点或价值、出版单们、版本存佚情况、藏书单位等项,内容全面丰富。书末附有书名索引和作者名索引,查阅使用极为方便。
本书为明代著名医家徐春甫所著,内容浅近实用。 徐春甫编著的《医学指南捷径六书(徐春甫孤本重现)》分为6卷。卷一,《内经》正脉;卷二,雷公四要纲领发微;卷三,病机药性歌赋;卷四,诸证要方歌括;卷五,二十四方;卷六,评秘济世三十六方。后两卷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厚的临床功底及由博返约的临床心得,是全书的精华。
《中国非处方药物年鉴》自2001年4月份开始编辑,历时两年左右,于2003年4月份出版。《中国非处方药物年鉴》共分十个部分和一个附录。部分是历史沿革,第二部分是推动药品分类管理体制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第三部分是药品分类管理的法规建设,第四部分是药品分类管理相关法规及文件,第五部分是国家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第六部分是药品流通领域推行药品分类管理的进展,第七部分是药品分类管理的宣传推广,第八部分是药品分类管理的重大活动,第九部分是我国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医药卫生界人士,第十部分是国际交流。
阅读中医古籍,既要具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又要有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否则,阅读起来是有困准的。当前常用的汉语工具书,主要解决一般古籍的阅读问题,而对阅读中医古籍不太适用。 本书是阅读中医古籍的一本专业工具书。它以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训诂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基础,融会丰富的中医学知识,编选了中医占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字1752个,很大一部分例词、例句选自中医经典著作,逐一地加以解释,例句难者,还翻泽成现代汉语。编写中力求做到释义准确而明晰;翻译具体而易懂。 中医院校的学生倘能手备一册,对阅读中医古籍和深入研究祖国医学遗产,相信是有所裨益的。 有志于振兴中医或对中医有兴趣爱好的读者,也可以以本书作为进入中医殿堂的阶梯。 古汉语教学工作者,也可将本书作为深入研究古代汉语、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