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全面地讲述了呼吸机操作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重点讲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各型呼吸机的操作流程、消毒和维护以及呼吸机的参数、气道管理等,讲解了使用呼吸机的适应证、并发症的防治及使用呼吸机时的病情观察等,另外,呼吸机治疗中心的管理和常见疾病呼吸机治疗特点在本书中也做了详述。本书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以图示的方法全面、系统、直观地指导呼吸机使用科室的医护人员及其他初学者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本书是一本颇有价值的口袋书。
本书共18章,系统解答了与呼吸机应用相关的机械通气的原理、临床应用、常用并发症处理、各种疾病呼吸机治疗的特点和呼吸机俄管理、保养、消毒等。书末附有常用呼吸机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操作步骤,心肺功能、血气分析正常参考值,呼吸机常用专业术语(英汉对照),肺功能及呼吸机英文缩略词等,便于读者在临床中查阅。本书内容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用于各级医院临床科室及ICU病房的医护人员、医学院师生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制药设备与工艺验证》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包括:验证概述、设备/设施/系统确认与验证、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与数据可靠性、QC实验室确认与验证、工艺程序验证、制药工艺验证和制药工艺验证支持活动。该书基于药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确认与验证活动,从验证对象的特性阐述入手,由浅入深,涉及制药行业中原料药、固体制剂、无菌制剂、生物制剂和中药生产的工艺设备、公用设施、辅助设备、计算机化系统的验证工作;同时涵盖了风险管理、实验室系统、数据可靠性、清洁验证及工艺验证等制药行业重点关注的主题。在各类不同对象的确认与验证活动讲解中,融入了ICH Q9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体现了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经过风险评估确定的风险管理理念。《制药设备与工艺验证》可作为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
内容简介生物3D打印是将3D打印技术与生物医疗相结合所发展出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生物3D打印研究属于典型的医学、生物、机械、材料等领域的多学科深度交叉研究,需要相关学科研究人员介入并深度合作。目前从事生物3D打印研究的学者不是很多,也无这方面的专题著作,而这也制约了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限制了这项技术的普及和更大规模的应用。本书在总结作者所在课题组近几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阐述了生物3D打印的相关方法及应用,以期为生物3D打印研究进一步深化应用、跨学科合作打下基础。全书共11章,围绕生物3D打印的四个层次,从医疗辅具、医疗植入物的打印,到可降解人工骨的制造,再到操纵细胞构造仿生三维组织来展开。章综述了生物3D打印的概况、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第2章以动脉瘤模拟器为例介绍了生物3D打印在医疗辅具制造中的应用;第3
本书分5篇28章,由50余位年富力强、工作在临床线的中青年介人专家共同完成撰写工作。分植入式心脏电子装置的基本概念、相关临床概念、植入技术、随访及程控、新兴起搏技术5篇。对心脏电刺激、除颤的细胞电生理学、感知和检测、电极导线工程学、植入式传感器、电池系统等基本知识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方便了解起搏器临床应用的不同选择策略。在临床方面,着重介绍植入技术、临床试验结果、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和无导线心脏起搏的临床运用、器械植入并发症处理等。而对生物起搏器,也从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角度介绍了外研究进展。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张澍、华伟两位教授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审阅部分章节,提出宝贵意见;胡大一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让我们备受鼓舞,在此谨致深切的谢意。 由于编者们大多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
鉴于ISO 10993系列标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物学评价体系,因此“实施指南”在宣贯GB/T 16886系列国家标准的同时,还向读者全面介绍了ISO 10993系列标准的其他已发布的标准和工作中的标准草案。在本书的绪论中,论述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内外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发展概况;在第一篇中主要介绍了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生物学试验的一些通用要求。第一章试验选择指南详细讲解了GB/T 16886.1—1997—ISO 10993—1:1992。该标准是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中的一份纲领性标准,对于GB/T 16886系列标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篇的其他章节介绍了诸如动物保护、试验参照材料的选择及样品制备等通用要求。第二篇生物学试验与评价中介绍了GB/T 16886—ISO 10993系列标准的6大类生物学试验方法,这些方法是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共分为十七章,内容上对透析治疗的基础知识、专科治疗、专科护理等方面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环节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和解释,而且还收录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适用于所有从事与透析治疗关的工作人员,既可以作为岗前培训的教材,也是临床工作中进行答疑解惑的参考书。由于目前此类书籍还较罕见,因此本书的出版必将填补该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数字化、网络化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X射线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以往X射线机的相关书籍多有所侧重,或临床应用,或原理介绍,或工程介绍,但是,现代医疗器械的发展其内涵往往融入了多个学科,学者想要深入研究就需要纵向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橫向了解多学科知识,尤其是这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进而全面地理解并富有成效地开展相关工作。 本书是以X射线机技术发展史为主线,以数字化x射线机的关键部件技术发展进程为核心,重点从工程学角度介绍传统与数字化X射线机系统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及临床应用。同时也从工程学的角度介绍X射线机的质量评价遵循的标准、临床影像质量评价指标、安全防护及X射线机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目的是让医师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能全面地了解x射线机结构与性能,为其在临床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