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在学校的应用,可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和辅导员如何与其他学校专业人员合作,创建有效的预防辍学解决方案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除了说明性案例和详细解释之外,作者还借鉴了使用这种方法的学校的经验,详细介绍了焦点解决的辍学预防计划在该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日常运作。本书希望缩小问题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差距,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技术,是一个异常美丽的主题,它不动声色地为人类创造了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改变了人类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我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我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是关于“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本书作者布莱恩·阿瑟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技术是“活生生”的,它有自己的进化方向,也有自己的“行事”逻辑,甚至技术自身正在变为“生物”。技术在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本书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是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帮助我们重新看待科学、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精神病学电影是一类内容中包含精神症状、精神障碍或精神病患者的电影。本书区分了该类电影的不同类型,按照所涉及的精神障碍将其进行分类,并选取每一类型电影中的代表作,讲解其中出现的精神病学元素,辨析其中表现得不够准确的地方。此外,本书还研究精神病学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的功能,并为编导如何运用精神病学元素提出建议。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对精神心理题材感兴趣的电影评论家、想利用精神病学元素拍摄电影的编导、对文化议题较为敏感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以及想利用电影开展精神医学临床带教的老师等。
为什么只要醒着我们就离不开手机,为什么疫情中的我们更容易自投罗网?为什么比尔·盖茨不让小孩用手机,乔布斯不让孩子碰iPad?手机里设下了多少让我们沉迷的陷阱,我们又要怎样才能战胜这个人生小偷?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他立足自身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将脑科学、人类进化、心理学结合起来,逐章剖析了为何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会令我们更容易焦虑、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虚度时间,睡眠变差,情绪变糟,智商变低。比起每天被手机牵着鼻子走的成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面临着更严重的后果,对此书中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照料和管教建议,以挽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制作了一份“献给旅行在数码世界的人们的安全手册”,通过短短的小建议,帮助读者们解决实际问题。拯救手机大脑的
医学是什么 是一个学术话题,也是一个职业话题,更是一个公共话题。这个话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它涉及对生命的认识,对病患、死亡意义的理解。现代医学不仅有众多的技术目标,还有关于疾病、痛苦、残障、健康的社会共识,以及人道主义的崇高愿景。《医学是什么(第2版)》通过对医学的学科性质、医学模式与研究纲领的探讨,试图在科学主义甚嚣尘上的医学图景中找回医学的人学本质,更试图通过对医患关系的探讨,对医学与文学、艺术镜像关系的梳理,揭示医学的真谛。
本书是一本探讨我国公立医院门诊管理模式创新的专著。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管理团队。本书基本内容框架来源于该院(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该院)近年来的调研、承担的卫生政策课题以及管理实践成果,该院在门诊管理和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形成鲜明的管理特色,特别是在多学科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优势和特色,在上海乃至全国门诊管理改革都具有代表性。全稿共分8章,总结了国内外门诊管理的理论体系与管理思路,介绍了公立医院门诊管理的理念设计与实践案例,以医院门诊流程再造过程为核心,全面展现了公立医院门诊管理模式的建设经历;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深入展开门诊综合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索,既参照着理论不断优化和提高门诊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又持续摸索并归纳其
这是一部关于叙事医学与 19 世纪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是对小说中存在的现实主义的一次全新、重要的再诠释。芝加哥大学的罗斯菲尔德教授详细描述了欧洲小说与临床医学话语之间的紧密关系,其准确性、细节和复杂性在同时代的研究中出类拔萃。 本书既是对 19 世纪的西方文学进行重新诠释,又是对传统文学史家研究方法的大胆挑战。著者沉浸于《包法利夫人》《福尔摩斯探案集》《高老头》等文学名著中的细节,拒绝将现实主义等同于表现的理论。他认为,文学史是话语史及其相关实践的一部分,进而展示了临床医学如何影响近代文学名著,医学如何为巴尔扎克、福楼拜、柯南 道尔、乔治 艾略特等作家提供了叙事策略、认识论假设和专业模式。此外,本书还探索了文学如何影响医学的社会地位与学术地位,比如探讨了医学在 19 世纪西方科学中的地位下降,
《医生,你在想什么》是医生、科普作家王兴继《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之后,为所有需要看病的人写的一本医疗科普书。人人都会生病,但并非人人都会看病。很多人在第一次去医院时会迷路,不知道身体的问题属于哪个科室专业的范围,不知道内科外科的分别,听不懂医生的诊断,因过度担心多挂很多医院的号、做多次不必要的检查,迷失在网上各种或真或假的医学诊疗建议中……《医生,你在想什么》则是一位专业的医生,从老百姓生病后的寻医、问诊、治疗各个环节中可能碰到的相关问题出发,为生病的普通人提供一堂“每个人的疾病课”,让看病变得简单。
本书关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并以此为主题思考西医的历史。 本书旨在让人们了解一代代医者的激情,也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一些思考当代医学的线索,除了预防和治疗之外,西医的*初抱负无非是为了坚持人的尊严。 45 幅人物浮雕点缀着著名的巴黎第五大学圣父生物医学院的墙壁,他们是45 位西方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标志着西方医学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这就是《西医的故事》的出发点。本书通过对四大主题(人类的身体、无形的生命世界、微观世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向我们展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医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医学大师们的艰苦摸索和西方医学领域一点一滴的进步。 当代法国医学界三位泰斗共同参与了这一著述计划。他们是帕特里克贝什、让克洛德阿梅森、阿克塞尔凯恩。他们考察了所有可以找
本书为云南省已故中医学家戴丽三的部分论著与医案,总结了其临证40余年中对《伤寒论》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及其活用仲景方的经验结晶。论著部分阐述了桂枝汤在中医治疗中调和营卫的原理、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与临床运用、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麻黄人参芍药汤治疗咳血的原理与运用,以及麻疹、牙痛的病理机制与论治 医案部分介绍了75种病证100余例医案的详细诊疗过程,阐述了作者对病因的分析、遣方用药及临证心得。本书语言简练,病例精详,内容丰富,适合各级中医从业者阅读参考。
从1918年8月到1919年3月短短的几个月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蔓延,至少造成3000万人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人数还要多。而在美国,至少有50万人遭遇不幸。然而奇怪的是,这一改变了战争进程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遗忘或者忽视。在本书中,克罗斯比不仅系统地描述了西班牙大流感在美国传播的三波浪潮,讨论了其对美国武装部队、主要城市和领土的影响,还分析了美国人为何对这一灾难丧失记忆,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本书从硒补充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角度出发,通过检索各大数据库获得近期新研究,利用系统综述和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手法,全面阐述硒的健康效应及其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为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提供科学前沿知识借鉴,引导专业人士开拓研究思路,推动我国硒营养科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同时引导人民大众合理搭配膳食结构,科学选择富硒食物和硒补充剂,从而提高社会大众的健康知识素养和身体健康水平。
本书分为十一章节,每个章节分又为疾病部分(位于各节前部分)和检验部分(位于各节后部分),让体检医生和患者明确每个体检项目的必要性;同时提供可联合检测的项目有助于挑选所需的体检项目,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身体情况。书稿中还贴心地为读者分析了每项体检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有助于缓解读者体检前的焦虑,帮助读者更好地配合并完成检查。同时为体检一线的低年资医生提供简洁明了的学习资料,让他们快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放开增量市场依旧是未来几年医改的重要方向,但同时,国家对于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监管也将日趋严格,医药行业的合规工作应当是医药医疗企事业单位发展之路上的重点工作之一。合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在员工责任与企事业单位责任之间建立防火墙,有助于通过学术界讨论日益升温的 合规相对不起诉 制度的落地实施,*终保障医药医疗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在回顾过去一年行业发展形式、展望未来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本书编写组以行业需求和行业合规问题为导向,以促进行业风险应对能力为抓手,经专项课题研究,并组织医药企业合规专家、医疗机构合规专家、行业管理者等反复论证,研究撰写了这本《中国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合规蓝皮书(2019-2020)》。本书以医药企业合规重点、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合规重点、互联网医药企业合规重点与医疗机构合规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 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经历了多年的试点,并形成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和理学专业的整合课程体系,在全国率先进行整合课程改革,完成了中国医学教育历史性的突破,建立了与整合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跨学科教学团队。郭晓奎编*的《医学整合课程实践与研究》汇集了三十多篇总结教学经验和体会的论文,可供高等医药院校相关人员进行教学改革参考。
1968年,在“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不但大批城镇医院的医生“下放”到农村,而且由上海近郊川沙县开始,被称作“我伲贫下中农自己的医生”的“赤脚医生”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落后乡村缺医少药的窘况,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的尝试,建立了以社队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也创造了当代华佗孙立哲们的“神话”。事实上,赤脚医生还与社队干部、民办教师、农技员和大小队会计一起,构成了与道地的“泥腿子”们相对应的某种准知识、技术或管理阶层。本书通过口述访谈和文字档案还原了特殊时空背景下医患群体的集体记忆,也使中国医疗制度史的叙事更加全面。
张大庆、李金湜、徐坤、管同*的《当代中国医学家学术谱系》系《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丛书》之一,选取中国当代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学科,如基础医学的生理学、临床医学的泌尿外科、口腔医学等,从学术谱系中的师承关系入手展开历史分析。这些学科在我国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比较迅速且有自身特性,本书研究其学科传统及学术谱系的建立过程,考察不同时代医学家成长的特点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好地理解我国现代医学科学传统的形成以及*好地培养医学人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