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冊子」不是由書冊大小厚薄決定的,「小冊子」是一種思想文類的名稱。在激動的困境條件下,人們迫切需要思想來解釋存在上的戲劇性變化,其思想要求,超過報紙雜誌所能提供,然而其迫切感又和書籍的穩定沉著格格不入,於是而有了「小冊子」。 「小冊子」提供困境徬徨中的人們,迫切的思想。「小冊子」給的不是答案,而是提示。「小冊子」講究的,不是完善邏輯不是美麗辭藻,而是精彩突出的思想煽動。引誘煽動人家用全新不同的眼光看待周遭正在發生進行中的存在搖晃。在日復一日湧現的新聞話題中,我寫下了一連串的問答記錄。既是自問自答,也是我向台灣社會叩問,當然更有面對不容逃避的社會提問,我莽撞的回答。 根本的問題源自:一個追求民主、致力建構民主的政黨,為何、如何朝威權化、自我中心化墮落?墮落的拉力,那誘惑是什麼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是其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及哲学变革的枢轴。由刘贵祥著的《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论研究--一个生存现象学视角的探索/兰州大学敦煌学与人文科学系列研究哲学丛书》致力于追问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如何可能”。为此,作者分别从发生线索、文本依据、主要内容、通达视域、理论意义五个方面对该主题予以探讨。全书自觉将马克思哲学重置于中西两大哲学系统之中,以生存现象学为视角,指证马克思学说的性质本质上是历史现象学的。这一指证既超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种对立”,也构成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