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云——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全程参考了这所大学的创立与发展。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92岁的他,雅达散淡,娓娓道来:四处迁徙的少年时代,30年代的清华化学系,亲历“一二·九”,参加湘黔滇步行团,西南联大第一届毕业生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与赵新那喜结连理,回国后艰苦建校,粉末冶金学科建设,粉末理论的思维过程,他的口述中有生平积累的治学思考,也有对师友与亲人真切风趣的性情记忆。 涉及人物:师长郑桐荪、吴有训、张子高、高崇熙、余瑞璜…… 同学姚依林、屠守锷、吕保维、陈新民、黄家驷、张培刚、汪德熙…… 岳翁赵元任一家人的铁闻,以及老先生两次归访之旅的趣事。
>本书探讨了作为代系统论的开放性的动态平衡系统、第二代的开放性的非动态平衡系统,即自组织系统,以及第三代的自生系统论。 n自生系统论是的系统论。本书描写的是这一系统的基本结构。
大国治理是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的目标过程,是延展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和制度成长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理论与政治实践相互融合的转轨过程。当下转轨政治学的研究必须从全球经验和中国实际出发,直面公共生活凸显的科技元素,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重构科学与政治的和谐关系。本书以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科学技术哲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为基础,对科技与政治相互联动、相互作用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作出了哲学和政治学回应,提出了构建科技政治学的基本纲领和理论框架。在分析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基础上,从合作与冲突两个层面考察科学技术和政治互动的表现形式,系统梳理了科技政治学的研究主题、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重点讨论了科技知识渗透到决策层从而转化为公共政策的途径,着力探讨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过
《世界科技发展史话》以世界科技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由于一些科技史实的时间跨度较大,年代归类不明确,我们根据重点事件的发生时间进行了划分。在《世界科技发展史话》篇目排序上,总的原则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但也有一些小的变化:古代部分,为突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将相关部分内容集中排列;近代和现代部分,采用了按学科分类的排列顺序。
本书从理论、模型与方法上研究了科技项目与成果评价问题,所提出的评价理论、模型与方法具有创新性,对科技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价值。全书共七章,主要内容包括科技评价导论、科技成果评价、科技项目评价、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评价、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评价、科技学术论文评价、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鉴定中介机构运作管理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科技管理研究与实际工作者,以及公共管理、管理学专业研究生作为参考书。
翻译家郭宏安作序,陈筱卿翻译! 特别收录《论风格》、《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 布封的《自然史》全书36卷,堪称煌煌巨制。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了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的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其结构风貌,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布封这位人物的独到思想、怪诞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所有助益。
《科学史》第四卷,为一般读者和专业人士提供18世纪科学发展的详尽和全面的概述,探讨17世纪的“科学革命”以及主要的新增长点,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含意。这本书既是一本叙事性的书,也是一本解释性的书,还可以当成参考工具书来用。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科学,也谈到了一些传统文明中的科学和殖民地的科学。所包含的范围,既有对科学本身认知维度的分析,也有对其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的解释,两者兼顾。撰稿者大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他们既叙述了有关问题当前的不同研究成果以及方法论上的争论,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伦理的跨文化对话》收录了2003年中德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研讨会论文共27篇。本论文集共五个部分:科学技术伦理的基本问题,生物医学伦理,经营伦理、工程技术伦理和环境伦理,科学技术伦理与社会,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评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科学技术伦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不同文化在对待科学技术及其伦理问题上的差异,生物医学伦理、经营伦理、工程技术伦理和环境伦理中的具体问题,个人与社会的责任等。 本论文集可供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伦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阅读,也适合对科学技术伦理学以及德国科学技术哲学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