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测绘地理空间信息理论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2章,详细阐述了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典型应用,包括 第1章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发展历程,第2章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时空基准,第3章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4章卫星重力探测与地球重力场,第5章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第6章高分辨率遥感对地观测,第7章精密与特种工程测量,第8章海洋测绘与海道测量,第9章智能化地图制图与地图传播,第10章 地理空间信息分析与可视化,第11章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第12章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探索。为加强长、中、短、临不同阶段的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008年7月起,地震部门启动“中国大陆7、8级地震危险性中-长期预测研究”专项工作,简称“M7专项”,并成立了由多个单位、不同学科科技人员组成的M7专项工作组。工作组在广泛、系统了解国际中-长期预测研究方法与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并采用以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大地形变测量、地震学与地震活动性等多学科观测资料与技术方法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科学思路和研究的技术方案,针对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活动地块边界带开展以判定未来十年及稍长时间7级及更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中-长期预测探索,并于2010年底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M7专项工
杨胜天等著的这本《生态水文模型与应用》系统地总结了作者在生态水文理论、方法、模型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11章,前6章为理论篇,系统全面地介绍生态水文学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生态水文原理和模拟方法,深入细致地阐述了生态水文系统的能量转化和营养物质循环理论,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和生态水文模型参数实验与遥感反演。后5章为应用篇,主要介绍生态水文模型(EcoHAT)在典型研究区的应用,主要包括贵州地区水文循环和植被NPP计算、贵州喀斯特森林酸沉降响应模拟、新疆特克斯河流域遥感驱动水文模拟、海南松涛水库流域面源污染计算及官厅水库库滨带非点源污染控制。《生态水文模型与应用》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适用于从事生态水文学、环境科学、水文模拟、非点源污染等方面研究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也可
本书以 认识珠峰 科考珠峰 攀登珠峰 测量珠峰 保护珠峰 五个篇章,全景呈现珠峰的壮美与神奇,再现了珠峰历次科学考察、登山、高程测量的艰辛历程,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可以增进人们对珠峰及青藏高原的认知、推进地球第三极保护。书中首度系统展示了我国6次珠峰地区大型综合科考、2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详细绘制了18条人类成功登顶珠峰路线,解读了从北坡登顶珠峰的路线及营地,沉浸式呈现攀登珠峰全过程;讲述了珠峰高程数字的故事,介绍了中国制造的首次登顶珠峰的测量仪器及原理。采用大幅面超长拉页等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以大量摄影图片、手绘插图、专业地图及信息图表,以及音频、视频、VR三维地图融媒体延伸阅读,为读者带来一场珠峰知识盛宴和全新的阅读体验。希望通过本书,共同感受地
本书总结了城市空间演化模拟理论、方法,并开展了实践应用研究。全书共11 章,开篇简述了城市、城市化、城市空间等相关概念,以及城市空间演化模拟常用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阐明城市土地利用 交通相互作用(LUTI)模型的原理、起源和发展历程,建立了基于 活动 的LUTI模型,称作ActSim模型,用于预测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分布格局,并以北京为例开展了应用研究。作为城市模拟工作的拓展,第10章进一步给出了区域模拟框架,该区域模型与城市模型形成完备的模型体系,为后续开展 区域 城市 一体化模拟研究奠定基础。后,第11章简析了城市空间分析模拟常用工具。本书是对LUTI模型这一国内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探索,可为国内学者了解、应用和发展LUTI 模型提供参考。本书可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及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及研究人员提供参
《预警机系统导论(第2版)》为论述预警机系统的专著,反映了自《预警机系统导论(第2版)》第一版出版以来10余年来国际预警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自行开发预警机的部分认识成果。《预警机系统导论(第2版)》介绍了预警机的发展史、功能和系统组成,从技术上分析了预警机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功能和性能要求,对预警机载机改装设计以及系统集成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难点或解决途径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并对预警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本书根据对天津及邻近地区活动断层高分辨率航卫像片解译、地球化学探测、浅层地震勘探与准确定位、水上地震地层探测、电阻率CT法探测、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等大量活动断层探测和鉴定科研工作,建立天津地区新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剖面,重新确定天津断裂和沧东断裂的空间位置、延伸长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并对天津断裂、沧东断裂的活动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结合天然地震层析成像、航磁、重力联合反演、大地电磁测深、深地震宽角度反射/折射探测等,对天津断裂、沧东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划分断层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区段和潜在震级,计算发震概率和地震复发时间;利用基于统计学的格林函数合成法与三维有限差分方法结合的混合计算方法的地震动评价体系,在建立三维震源模型和地下速度结构模型基础上,评估天津断裂、沧东断裂的地
《引力之吻》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了 引力波 的概念。此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求索中, 如何探测黑洞发来的信息 与 谁能率先捕获引力波 成为引力波物理学界竞技的方向。2015年9月,来自LIGO的 有趣现象 显示,人类终于捕捉到了引力波。 深入引力波社群40余年的科学社会学家哈里 科林斯对此进行了实时记录,为读者讲述了这项迷人的成就诞生的故事。全书围绕 三道涟漪 展开,从本次事件发生后的大量电子邮件到发表的学术论文,全面还原了信号分析,以及该发现被科学界、媒体及大众接纳的过程。丰富的一手资料让这个故事严谨又立体,而幕后逸事则展现了科学家们的人情味。此外,科林斯通过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的较量、利益内斗、新发现问世流程等内部信息,透露了科学界与媒体试图隐藏的内幕,探讨了科学本身的价值。 如今,探
《环境的科学》 生命离不开环境,而我们现在却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危机。人类又该如何挑起拯救环境的重任?本书共15章,每一章的主题都明确独立,又相互联系。第1章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环境,认识环境科学;第2至6章从生物群落、人口和自然方面描述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与问题;第7至14章,主要讲述人类活动与生产需要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后的第15章,介绍现存的环境政策,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可行性方法。 《 戴罗勒博物日记 》 我们的世界竟如此丰饶 ,可我们向来无缘得见。 但世界之丰饶如今正在这本万年历中徐徐展开。这本戴罗勒的博物历书,为读者分享了近两百年前关于自然的秘密,涵盖了动物、植物等多个方面。这是一本写给自然爱好者的万年历,其中更可以看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看到在传承与沉淀之中,我们如何采摘、捕捞、耕种与收获
本书主要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起缘、内涵及其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战略及其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关系;系统分析了外地球系统研究在地球系统及其界面过程,人类活动与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研究的区域集成和地球系统观测、分析与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动态,特别提出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科学数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数据资源建设,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联盟建设框架,以满足中国科学家开展地球系统研究对科学数据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地球系统研究和数据共享的发展。本书可供地球系统研究和数据管理人员,从事地学各分支领域的基础性工作的科研人员和信息处理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中国地球物理(2009)》是2009年10月10日~10月14日在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5届年会上的大会邀请报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的报告和交流的论文集(短文)。内容包括:地球物理的进展及前沿;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固体勘查地球物理;工程、环境、城市与矿山地球物理;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计算地球物理;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地震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地球介质各向异性;海洋地球物理;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地球电磁法研究与应用;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地磁与高空物理;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地球重力学研究与应用;21世纪地热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