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无数的人物和事件值得记取,但人们往往很难做到完整的叙述和全面的研究,就像人们不能数清天上的星星一样。吴彤编著的《领袖科学家(王大珩叶笃正刘东生)》是一部为你讲述科学大师因创新方法而卓越的力作!请您走进科学大师,聚焦创新方法,跟大师,学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规定的14类气象灾害47个预警信号的图标、标准和防御避险常识,重点以图说话,语言通俗易懂,教会人们在面对气象灾害时应如何应急避险。
特别是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唐春安教授在沙龙主题发言中提出了有关地球演化的“锅盖效应”模型,引起了多数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唐春安教授基于热力学、物理学和岩石力学基本原理,对地球演化和全球变暖机理进行了全新的思考,提出了地球的热平衡方程并对地球演化进行了逻辑推演。他将地球诞生初期熔岩海洋冷却形成坚硬地壳的过程比喻为逐渐变冷的火锅被盖上“锅盖”,而处于地壳封闭下的地球在温度积累过程中造成的地表大龟裂则是地球演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他认为地球演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地球热能在冷—热周期不断转换中渐进衰变的历史。地壳与地幔物质在热平衡条件下的不断相互转化,诱发了一系列以升温与冷却、膨胀与收缩、熔融与凝固为特征的地表变迁史。全球变暖是地球演化的热周期的必然。 多数与会专家在围绕主题发表自己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介绍了雷电的形成、分类及其危害,探讨了雷电活动基本特征、雷电流幅值分布概率、雷电绕击率、反击率和人工观测雷暴最远距离等问题。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十余年的防雷装置检测技术经验,阐述了防雷装置检测一般规定、常用仪器设备及其原理、检测技术、报告书制作和雷击灾害调查与鉴定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建筑物、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高速公路、移动通信基站、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SPD以及发电厂、变电站地网检测技术方法。 《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是防雷装置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雷电防护技术业务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参考。
《火灾》通过多个灾害实例,叙述了火灾的特点、成因和对人类及社会的危害;然后通过描述各灾害发生的前兆,介绍了这些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并针对各种灾害介绍了简单实用的自救及互救方法,最后对人们灾害创伤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做了一定的分析,介绍了有关心理干预的常识。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是一本介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的指导手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类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大,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越来越引起中外防灾、减灾领域的普遍重视。本书在气象、科研、高校和业务等单位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服务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4篇36章,内容涉及区域规划、重大工程以及各类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本书注重实际业务应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理,详细分析和阐释了致灾因子、暴露度和脆弱性在风险识别、计算、评估和区划中的意义及具体处理方法与技术。在每一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介绍后均附有评估案例,用具体应用实例进行介绍和讨论,使读者对各种评估技术的应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本书不仅可以为气候和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亦可为从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气象业务,需要用“拾遗补缺”的方式来完备理论体系,也需要去梳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力图不断为学科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添砖加瓦”。《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着重从对流云(系)物理学及其应用于防雹和增雨的角度,对12个部分的130个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问答。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可供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强对流性灾害天气预警的科学研究、业务、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尼古拉斯·斯特恩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一会议对世界非常重要的原因,并勾勒了一个国际协定的框架,这一国际协定将为更安全的地球提供基本规则。《地球安全愿景(治理气候变化创造繁荣进步新时代)》作者率先阐释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理论。他的愿景用实践的语言说明了世界为何需要行动,我们需要做什么,并说明了如果我们采取行动,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个繁荣进步的新时代。
《低纬高原地区雷电监测预警方法研究与应用》总结了近年来作者对低伟高原雷电特征及雷电监测预警方法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雷电活动空间分布及年、季、月和日分布特征,雷电形成的典型环流形势和气象条件,雷暴云的卫星云图结构、演变特征、云顶亮温与地闪活动的关系,雷暴云回波的结构、演变、特征指标与地闪的关系,地闪演变规律和演变函数,雷暴云大气电场演变特征和地闪预警阈值,雷电客观自动预警技术和方法,及雷电客观自动预警的建立和应用检验等,得出的结论可为强对流天气(尤其雷电)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参考和依据。
《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B)技术特点和维护、维修方法》以CINRAD/SB型新一代天气雷达为主线,系统地论述了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特点和维护、维修方法。全书共分14章。章是中国天气雷达技术和应用领域回顾与展望,第2章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的组成和故障排除基本方法,第3至第6章系统详细介绍了CINRAD/SB型新一代天气雷达各分机(系统)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信号流程、关键测试点电气特征、故障诊断方法和技巧以及典型故障分析和排除个例、常见故障排除汇总、相关软件安装方法,第7至1章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退数据模糊方法、测速的定标精度检查方法、回波强度定标检查和调整方法、回波强度测量的误差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参数测量和标校检查方法, 2章是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B)维护项目和维护方法、3章是雷达附属设施维护和保养,4章对其他研究
本书介绍了美国自1991至2000年召开的10届气候诊断与预测年会中气候诊断与预测研究的成果。全书共分11章,章到0章介绍每一届气候诊断与预测年会的主要情况及世界范围内气候诊断与预测研究的成果,1章对近10年的气候诊断与预测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本书可供气象学及气候学研究人员和广大师生在科研和教学中使用,还可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它领域对当代气候研究进展感兴趣的人士参阅。
《大气环境监测》根据大气污染监测技术进展,较全面地介绍了大气中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绪论、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采样方法与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的监测、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监测、降水监测、空气污染源监测、空气中放射性污染监测、自动监测技术,并附有与教材内容配套的八个实验。在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监测一章中除了介绍自然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等颗粒物浓度、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外,还叙述了有机碳、元素碳、烷烃、多环芳烃、酞酸酯、二英、多氯联苯等项目的监测方法。《大气环境监测》在介绍大气常规监测技术的同时,注重反映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的研究成果。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人员参考。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日历(公历2017年)(精)》主 要选取已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的365个地 理标志产品代表,结合2017年日历信息,以日历书的 形式展现地理标志产品的精美设计和整体特色。本书 内容每月份开篇用一张精美的地理标志产品特写图片 跨页设计,每月设置一个月份节气对应主题,每天日 期页面偶数页用地理标。本书由本书编委会编。
《航空气象(第2版)》结合飞行实际,全面且系统地介绍了航空气象和天气分析方面的基础理论、与飞行有关的大气环境、影响飞行的恶劣天气的形成以及对飞行的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等内容,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介绍了航空气象资料的识别、分析和应用方面的问题。本书对充分利用有利天气,避开不利天气,预防和减少危险天气的危害,增加民航效益有重要作用。 《航空气象(第2版)》是为民航飞行、航行管制、签派和航行情报本科学员编写的,也可供民航气象人员和飞行保障人员阅读参考。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动力气象学导论》全面、系统而简要地论述了动力气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基本性质、大气运动方程组、大气波动、长波动力学、不稳定理论、热带大气动力学、平流层动力学以及数值天气预报等。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动力气象学导论》适于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和有关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有关院校气象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当代世界知名的动力气象学家、混沌理论的少有几位开创者之一E.N.洛伦兹教授在近期为总结其开创及推动混沌科学发展过程而写的一本力作。全书共分五章,全面介绍了混沌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既是一本很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又是一本科学散文集,哲理、文学与科学融为一体,读来引人入胜。本书可供对混沌理论及现代数学、物理学感兴趣的大专院校师生、科学人员和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
本书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气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地介绍了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气象能源、污染气象、医疗气象、建筑气象及交通、通讯与气象等。本书侧重于方法的说明和知识的实际运用,在每章后附有习题与思考题。本书内容全面,安排合理,逐步深入,叙述上准确清楚、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便于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农业、林业、海洋、航空、环境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