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本书的主要内容旨在介绍龙卷风的数值模拟方法,相比其他自然灾害,龙卷风在中国发生频率不算太高,这也导致龙卷风灾害在防灾减灾方面受到的重视不够,没有单独的预警机制,被归于气象灾害预警当中。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龙卷风无法预报,只能预警,虽然准确率有限,但是提前预警可以为民众争取一定的躲避时间。研究龙卷风的预警和计算是非常有必要的。本书的具体包括:龙卷风的数值建模、龙卷风涡旋动力学研究、龙卷风涡旋相似性、龙卷风的雷诺数影响、龙卷风的亚临界涡破裂、粗糙度和龙卷风平移影响、龙卷风诱导的气动力、以及龙卷风引起的飞掷物特性等章节,适合从事气象等特异风灾的防灾减灾专业的科研人员与研究生阅读。
本书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新方法、新技术。其中包括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检测、气候周期识别、分离气候变化时空结构、诊断两变量场耦合特征以及气候预测等方面的技术。还介绍了作者发展的气候预测新方法。本书不仅给出方法的原理和数学公式,还给出了计算步骤、计算结果分析要点及应用实例。
本书是《中国学会史丛书》之一。 本书是一部记述中国气象学会建立与发展历程的专著。书中不但重点对学会的初创情况、发展过程、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分支机构等专门介绍,还特别收录了记述学会重大活动情况的大事记、名人与学会发展的丰富资料和一些极有史料价值的历史照片。旨在反映学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概况及其在中国气象学界发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中国气象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学术团体之一,仅以此书的编著出版,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和中国气象学会成立84周年。本书可供气象学和科技界有关部门及工作者、各学会相关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外学术交流的参考资料。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气环境化学(第2版)》共分10章。从地球大气的演变和基本特征开始,分别介绍了大气中主要痕量组分的来源、汇和循环过程,以大气中的氧化过程和多相过程为核心,叙述了大气中重要的化学动力学机制,对流层的气相化学、气溶胶化学和酸沉降化学,以及描述大气输送和转化的数值模式。针对普遍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重点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和平流层臭氧损耗的化学过程,以及对流层化学、平流层化学和气候变化之间的本质联系。由于室内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气环境化学(第2版)》还全面地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的范畴、研究方法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等内容。《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气环境、环境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以作为环境
本书是大学本科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以气候系统为主线,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十二章,内空包括气候概述、辐射过程、大气热力学过程、大气中的水分、气压变化和空气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分类、气候的变化等。结合各章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书对气象、气候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人类与大气圈的相互关系,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环境问题。 本书以其新颖的版式更接近于读者,适于用作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教材,亦可供环境、水文、农林等专业师生作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技术人员和中学地理教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围绕着天气和气候何以会永不重复地发展变化,呈现化出剧烈的突变与相对的静止的问题,阐述人们对大气中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认识过程和现有成就。本书共分六章。介绍了大气科学中四种研究方法:观测研究,动力学理论研究,实验室模拟和数值模拟的由来和发展,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彼此如何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的情况。深入阐述了“混沌”意味着什么,它是怎样被义识的。从哲学的视角上讨论了天气和气候的可预报和不可预报问题。还论述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成就和面临的若干问题。在论述中重在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 本书可供对大气科学感兴趣的大专院校师生、科技人员和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也是一本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本书讲述了雷电、防雷标准、接地、防雷器件等理论知识及实用技术,涵盖了从防雷理论到建筑物防雷设计、施工的主要内容。因考虑到各类读者群的需要,在本教材的章对建筑与建筑构造作了概述;第三章、第八章中综述了防雷标准与防雷设计规范;附录部分还提供了大量有关的技术参数和指标,便于随时查阅参考。为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书配制了大量的图解,图文并茂地呈现给读者,使传达的信息更为明晰。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雷电防护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台站、通讯、建筑等部门从事雷电研究、雷电防护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