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二十八宿》由陈久金著
本书系《中国古代天文知识》丛书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星体的位置辨别方向,判断时间,识别季节,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全书用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天文历法知识知识简明扼要地传达给读者,以翔实客观的资料说明了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是作者对二十四节气在自然研究、自然历史领域的文学性解读,其中有对古典时光的美好重温,有对人与天地万物共鸣的感怀,也有对当下人们幸福观的思考与重塑。
《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是作者对二十四节气在自然研究、自然历史领域的文学性解读,其中有对古典时光的美好重温,有对人与天地万物共鸣的感怀,也有对当下人们幸福观的思考与重塑。
《太阳的生与死》是关于太阳最全面、最经典的科普读物。自人类开始科学思考以来,太阳能的问题一直就是人们竞相探索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最难解的自然谜团之一。作者在本书中尽可能以简单通俗的方式解读与太阳有关的基本发现和理论,希望能帮助读者从宏观层面了解我们的世界是如何演化而来的。作者用浅显易懂、幽默有趣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探索太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理论与建设》以“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理论与建设”为课题,阐述了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的概念,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形势,系统地论述了地面变形、斜坡地质、工程岩土体地质和城市地质的灾害及防治。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理论与建设》从各灾种的基本概念入手,由浅入深逐步介绍了各灾害的成因、影响因素、灾害调查、预测预报、治理措施等,《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理论与建设》体系合理、层次清晰、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尤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科研与生产实践,对斜坡与滑坡地质灾害的勘查、监测预测、工程技术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理论与建设》不仅能当成教材使用,而且对推动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的深入发展,以及对交流与普及地质灾害及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的体系突出了动力一地貌一沉积物一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较系统地介绍了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主体内容和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各种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和特征、沉积物特征;较全面地阐述了第四纪气候特征、海平面波动过程、生物界的演化、中国第四纪地层、第四纪年代测定方法及新构造运动。该书重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新增了应用第四纪地质一章,并尽可能地体现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成果。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的地质学、水文资源学、自然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供环境科学、土壤学、水利工程、农林等专业教学使用,还可供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地质灾害调查、测量、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的科研人员参考。
《从勘探实践看地质家的责任》由赵政璋、杜金虎编著,《从勘探实践看地质家的责任》为中国石油在面对日益复杂和困难的勘探条件下,近八年来随着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的实施,在勘探实践中解放思想、不懈探索获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典型勘探战例,是近年来对“从勘探实践看找油哲学”主题内容的成功实践,也是对找油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总结,更是勘探家找油责任的充分体现。
本书叙述了结晶学、矿物岩石学的基础内容,阐述了偏光显微镜、反光显微镜、热分析、X射线物相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研究矿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在水泥、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岩相分析中的应用。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材料科学类专业教材,也可供水泥及其制品、玻璃、陶瓷等生产工厂、科研和设计部门的科技人员以及有关学校师生参考。
本书是根据地质工程专业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实践教学的需要,兼顾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的。
《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是作者对二十四节气在自然研究、自然历史领域的文学性解读,其中有对古典时光的美好重温,有对人与天地万物共鸣的感怀,也有对当下人们幸福观的思考与重塑。
孙家齐、陈新民编写的《工程地质(第3版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工程地质学基本原理和勘察、测试技术,包括岩土的物质组成及其工程特性与工程地质分类;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评价;地下水、河流、海岸带、岩溶、边坡、风化等地质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灾害防治,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现场原位测试、工程地质报告和图件的编制。《工程地质(第3版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亦可供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及土木工程设计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阐述了煤地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共有15章。本书是高校能源地质以及勘探开发专业的大学高年级教材,也可作为有关院校地质专业学生、研究生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冰雪灾害是由冰川引起的灾害和积雪、降雪引起的雪灾两部分组成,包括冰雪洪水、冰川泥石流、暴风雪、冰湖溃决、雪崩、风吹雪等造成的灾害。本书从冰冻圈角度,论述了冰雪灾害的形成条件和成灾规律,对雪灾、冰川灾害、冰塞和凌汛、冰湖溃决洪水等主要冰雪灾害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灾害程度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全面总结了我国冰雪灾害的成因、分布类型和易损程度,并论述了冰雪灾害的监测和预报、灾害的评估、灾害的防治及防灾的能力建设。
该书系统论述了油藏开发地质学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技术,在构造方面阐明了低级序断层及储层微构造的表征及其对剩余油形成分布的作用;在储层研究方面论述了隔夹层识别描述、流动单元、油藏流场、非均质分割作用研究方法技术;在油藏建模方面发展了油藏四维动态模型及仿真模型建模方法和技术;在剩余油研究方面提出了分割控油机制和定量描述技术。 本书可供油田开发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的内容。全书以储集层地质和油层物理为基础,详细阐述了钻井地质、测井地质、油气井试井以及开发地震等基础知识、技术方法和所要获取的地质资料,最后介绍了油气储量计算、油气藏描述和储集层建模的技术方法,形成了理论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独立学科。 本书可供从事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工程师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石油地质和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材及重要参考书目。
本书系统介绍了石油地质理论与方法领域近年来的新进展、分析了我国重点含油气盆地类型如前陆盆地、被动裂谷盆地、叠合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建立了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前瞻性地对非常规油气资源进行了展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油气勘探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的参考用书。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是近25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基于石油地质机理,应用多学科知识,定量模拟一个探区(盆地、坳陷、凹陷、次凹)的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运移聚集史,从而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有利勘探地带。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其软件称为盆地模拟系统(basimodeling system)。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方法(第3版)》的基本内容包括:绪论,盆地模拟系统概述,地史、热史(含成岩史)、生烃史、排烃史和运移聚集史等五大模型的原理、方法与应用,盆地模拟的参数敏感性与风险分析,油气资源综合分析与评价,以及盆地模拟软件技术。此外,在章至第十章各章末尾均附有习题,并在书后给出习题的答案。《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方法(第3版)》可作为高等院校石油地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石油地质科技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