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 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0%,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尚未颁布海洋高质量发展水平监测评估的相关规定、行业标准等,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也缺乏系统理论研究。本书拟研究提出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新时代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分析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政策。本项研究对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共分为五章。
本书阐述涉及海洋科技发展的相关理论,分阶段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科技发展政策,重点分析阐述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科技政策的新发展。同时,梳理发达海洋 海洋科技进展,分析我国海洋科技存在的差距和短板。 展望我国未来海洋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并提出促进未来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伟大的科学家狄拉克说过:“数学中的美,是一种无法付诸定义的特性,比艺术中的美具有更多的内涵,却难于为数学学习者领会。” 《美妙的数学》(插图珍藏版)以数学实例揭示数学潜在的规律,同时探索用美学原理指导数学创造和发现的途径。全书分成数,形,曲线,抽象,无穷等专题板块,图文并茂。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配以200余幅插图、数十条资料链接和名人语录,全面展现数学的丰富文化及其内在的美妙,引导学生去欣赏数学美,发现数学美,研究数学美,创造数学美。 本书自2014年1月首版以来,得到读者的积极反馈和认可。此次改版升级为精装的插图珍藏版,不仅在内容上进一步补充完善,也在图书的装帧设计方面有显著提升。
《现代海洋科技理论前沿与应用》(作者王平、陈思增、陈国生)着重介绍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科学技术产业化。全书分上篇和下篇,共13章,内容包括海洋科技发展战略、海洋生物综合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监测与观测技术、海洋防灾减灾技术、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技术、海底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深海资源调查与开发技术、船舶技术与海洋工程、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疏浚泥资源化综合利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等。 《现代海洋科技理论前沿与应用》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可供制订海洋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领导使用,也可供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
《海洋文明研究》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海洋文明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本系列学术研讨会旨在配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倡议,关注蓝色海洋文明,推动海洋史学术研究。其会议论文之结集,收录了会上海洋史各相关领域的 成果。 本辑收录有关论文19篇,涉及古代航运、海防、中西贸易史、海洋物质文化史等多个方面,古今贯穿、洋海并重,通过资料类型及视野的拓展,推进对海洋文明的研究。本书稿涵盖的内容丰富,对于研究“开放、多元、包容、进取”的蓝色海洋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
《广东省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对今年来广东省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从理论、实践方面整理成册,以为抛砖引玉之举,为广东省海岛保护与开发管理提供参考,全书介绍了广东省海岛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从广东省海岛分类保护、领海基点海岛保护、海岛保护区建设、海岛生态红线划定等方面详细阐述广东省海岛保护的各方面内容,并给出广东省在海岛保护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尤其是通过借鉴外海岛开发典型案例,总结广东省海岛开发利用管理和保障措施。
本书被列入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也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共分十二章,即绪论、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海洋环流,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潮汐,海洋与大气,海洋生物,海洋中的声、光传播及其应用,卫星海洋遥感、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新增了三章,即海洋与大气、卫星海洋遥感和中国海的区域海洋学;其他各传统分支学科的内容也有较多的更新。关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虽未单独成章,但在有关章节中均有意强调了这方面的内容。 本书可作为海洋科学类本科学生及相近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材,亦可作为相近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从事相近专业的科技人员或有关行业的管理人员,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海洋环境学》由赵淑江、吕宝强、王萍、刘健编著,内容包括海洋环境学绪论、海洋环境要素、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主要海洋环境类型、海洋资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海洋灾害、海洋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等,深入浅出,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读者自学使用。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为海洋信息类教材,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础篇)主要介绍海洋信息化的几项基础技术,包括海洋信息获取技术、海洋信息传输技术、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海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篇(应用篇)主要介绍几项重要的海洋信息化应用领域,包括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现象再现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域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在极地科考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海洋信息化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海洋水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技术成果,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性。本书共分为九章,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海洋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海洋水产品保活与保鲜技术、各类海洋水产品的加工技术及海洋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
全书以隽永的笔法、深邃的思考写了部分:走向深海、创新思维、科海觅趣、报刊掠影。告诉读者:什么是深海研究和新世纪的地球科学;为什么要钻到海底之下,揭开地球的秘密;深海的机遇和中国的选择是什么。也试图回答:怎样才能思想活跃与科学创新 ;怎样去寻求科学创新之路——试谈我国地球科学中的思想方法与学风问题;以及创新的障碍究竟在哪里?作者见地独到、思考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丝路的延伸: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是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主编的关于“亚洲海洋历史与文化”的会议论文集,会议已于2015年8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顺利召开。会议集收录中外专家学者的相关论文约20篇,内容主要围绕古代亚洲的海洋历史与文化展开,包括“海洋亚洲与海上丝路”、“海疆遗产与丝路文化”、“海上网路与海商贸易”、“海外华人与丝路拓展”、“航海技术与丝路变迁”等,尤其关注古代亚洲的海上贸易与航海技术。
《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与应用》较系统地阐述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的理论、方法和应用。、2章是海洋环境荷载的概率模型和海洋平台结构冰致振动的分析方法;第3、4章是海洋平台结构累积损伤及抗力衰减分析与检测、维护和修理技术;第5-7章是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方法以及检测、维修与报废决策方法;第8章是渤海八号生产平台服役安全评定和维修决策过程;第9章是海洋平台结构的实时安全监测方法和系统。 《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与应用》可供从事海洋与船舶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和工程力学研究、设计与管理的广大科技人员参考,可作为上述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习参考书。
《围填海格局变动下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选择辽宁省锦州湾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深入分析围填海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建立基于海洋功能区划的海域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围填海时空格局变化对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识别不同围填海利用类型对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并模拟未来海域空间发展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合理约束控制围填海有序开发,并对承载力进行预测预警,为合理控制围填海规模提供的科学依据,为维护海岸带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球环境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洋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海洋文明和文化又为人类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创造了永续的精神财富。海洋调查是人类认识海洋的一步。《海洋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海洋科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介绍海洋仪器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海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介绍各种海洋调查方法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正确的站位设置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既介绍常规的资料处理方法,又对一些计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出谆谆善诱的解释。为了提高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决策的科学性,在书又专门增加一章有关调查范例和有效规避风险的内容,讲述保证安全的种种措施。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水平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们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我国的海水与苦咸水资源比较丰富,淡化并利用海水与苦咸水是解决我国淡水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书由我国水处理技术首席专家高从堦院士领衔编写。在介绍世界水资源概况与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各种现代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包括热法(如蒸馏法、冷冻法),膜法(如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电渗析),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方法(电容吸附、气体水合物、嵌镶离子交换膜压渗析、溶剂萃取)等的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并介绍了各种水质标准和水质检测方法。本手册以介绍各种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为主,注重实用,从大型海水淡化厂到船用、家用淡化设施,从海岛、陆地的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到救生用淡
本研讨会和本文集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集刊的一部专集,就是基于此而成为本课题邀请外专家学者们共同研究的成果之一的。论文作者们针对东北亚海上交流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专题领域,各以或宏观或中观或微观的视角研究其中的重要问题,开拓了许多以往不曾涉及或不曾深入或不曾认识的学术空间,以充分的史料、严谨的论证阐发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值得充分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本专集论文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尚非本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因此,作为一部会议论文集,本专集在编辑过程中只对个别文字、个别表述作了适当订正,史料、观点等,均尊重各位作者的原文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