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学各分支的基本内容。全书共18章,分别从海洋学历史、海洋地质构造、海洋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海洋资源环境,以及海洋生态和生物等各个方面,采用基本原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海洋学持续而快速的发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洋学方方面面的知识。本书语言严谨,内容生动,图片丰富,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作为大学海洋学通识教材,为海洋类专业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亦可为大众阅读者打开一扇一窥世界海洋奥秘的大门。
《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是中国学者针对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的部著作。作者李玉尚利用中国史籍、朝鲜史料、水产档案和口述传说,通过考据与计量的结合,揭示了1368~1958年间黄海与渤海主要鱼类在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和资源数量上的变化。作者证实气候突变、水文变化和制度变革,是促使海洋生物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因子,厘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所起的作用。本书不仅确定了中国环境史上的一些关键时点和事件,而且对600年来中国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解释。《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读者对象主要为历史学研究人员,其次为水产科学、海洋科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
《海洋工程材料腐蚀行为与机理》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是编者基于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和国家973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以我国海洋开发和海防安全为背景,介绍海洋工程材料腐蚀研究进展的一部专著。全书共12章,重点介绍了海洋大气区 飞溅区 潮差区 全浸区和海泥区的海洋环境腐蚀行为与机理、深海环境腐蚀行为与机理、海洋大气中高温环境腐蚀行为与机理、海洋微生物环境腐蚀和生物污损的行为与机理,以及力学 电化学交互作用下的材料海洋环境应力腐蚀和磨损腐蚀行为与机理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工程、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是高等工科院校中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绘制了8个光学要素和7个遥感要素的平面分布图,光学部分包括:遥感反射比、漫衰减系数、总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后向散射系数、黄色物质吸收系数、非色素颗粒物吸收系数和总颗粒物吸收系数;遥感部分包括: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海水透明度、水下光漫射衰减系数、离水辐亮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等7种海洋环境因子;另外,本图集还绘制了四个光学要素的断面分布图,包括:漫衰减系数、总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后向散射系数。
本书从海洋层结和海洋Brunt-Vaisala频率等基本概念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海洋内部混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的观测实验结果以及若干参数化方法。本书着重介绍近20年来国际物理海洋学界在海洋内部混合(主要是铅直混合)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观察及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5种海洋内部混合的参数化方法,其中包括作者本人提出的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在本书的最后部分,简述了两个与浅海内部混合相关的研究课题,即浅海内波的遥感监测问题和近岸海域的泥沙输运问题。 本书可供物理海洋专业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使用,同时对于若干相关专业(诸如海气相互作用科学、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河口海岸动力学、遥感海洋学及海洋声学等)的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也是一本深有裨益的参考书。
海洋观测监测作为现代海洋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海洋的水面和水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调查,涉及到海洋学科的方方面面。本书按照具体的海洋子学科,将海洋观测监测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技术装备进行了分类,包括:物理海洋测量设备,海洋生物监测设备,海洋化学监测设备,海洋光学监测设备,海洋气象监测设备,观测监测设备需要搭载的各类平台。针对所属各个学科的技术装备,我们又根据其具体观测内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对它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每一种观测设备既有不同国家、不同厂家研制生产的产品,又有不同原理、不同结构、不同作用、不同应用方式的各种型号产品。本书通过对相同或相近功能的不同型号的主流产品进行性能介绍、技术指标对 比、应用分析和对比评述等,使海洋工作者能够对海洋观测监测装备有一个较
海岸带与全球气候变化、海面变化、陆架环境变迁、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距今3万年前,那时气候温暖、冰川融化、海面升起,东中国海发生了献县海侵,海岸线已到达河北省的献县一带。夏东兴教授在4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科学思维活跃,研究视野开阔。他提出了若干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开辟了适合我国海岸研究的新方法与思路,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海洋地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
本书为北部湾环流与相关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北部湾多年(1993-2012年)平均环流特征、广西近海水体输运实测资料与计算结果验证、海南岛西岸近海水体输运、北部湾水平衡、北部湾季度代表月表层温度、盐度、叶绿素a与颗粒无机碳的遥感分析、琼州海峡水通量与北部湾东部珊瑚礁白化的相关性研究、北部湾环流与渔业。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北部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渔业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海洋钢筋混凝土腐蚀与修复补强技术》综合了作者几十年来在海洋钢筋}昆凝土设施腐蚀规律研究,特别是浪花飞溅区腐蚀研究及其检测修复方面的成果。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海洋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概况以及海洋腐蚀环境与分区,海洋钢筋混凝土劣化机理及损伤演化规律,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方法,海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修复技术,海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修复实例。《海洋钢筋混凝土腐蚀与修复补强技术》内容翔实,数据丰富,可读性强,可以作为海洋环境钢筋混凝土腐蚀与防护的科普性读物,可以为海港、码头、桥梁等重大海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腐蚀设计、施工、管理、检测、修复等相关人员提供重要参考。本书可供相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工矿企业等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用于指导施工及管理人员开展钢筋混凝土防腐蚀工程的现场工作指
《波浪和海床交互作用的多孔介质理论(英文版)》主要针对海洋岩土工程领域中核心问题,波浪-海床交互作用现象及其相关工程,进行一系列详尽的理论介绍及其相应的工程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相关研究进展及未来具挑战性的问题、波浪及海床相互作用问题的理论阐述以及海洋结构物近的流固土耦合过程。作者针对核心理论作详尽阐述,并将其以适合工业界应用的形式展示,不仅为学术界科研人员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工程界提供有效的设计参考准则。
《福建省海洋资源与环境基本现状》在福建省908专项调查资料及一级集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海域历史资料,综合、凝练和集成福建省908专项中相关资料和成果,综合分析了海洋资源现状,阐述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蕴藏量;汇总分析近岸海域和重点海湾环境状况,阐述近岸海域生态与环境现状特征,基本摸清福建省海洋资源家底,为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制定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海洋管理研究》的逻辑组织纵向结构为:现状阐述——综合评价——发展对策;逻辑组织横向结构为: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与生态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海洋管理研究》是运用理论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实证研究。书中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系统动力学理论、海域承载力理论等为研究指导思想,运用AHP分析软件、SPSS分析软件等手段,在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共完成3大研究目标:一是根据历年统计数据与资料,对海南省沿海地区社会、海洋经济、生态环境这3大子系统分别进行分析,找出这3大子系统的发展现状特征及演变规律与趋势,同时找出这3大子系统发展中各自存在的问题;二是对海南省海洋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海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