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论文集,精选了海洋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知名研究学者,包括古小松、杨宝筠、曹云华、郑一省等的学术论文12篇,选编的论文对海洋文化开展了多侧面的研究,涉及“古代海上交通”“海洋历史文化”“海外交流合作”“海洋移民研究”“沿海地区疍民”5个方面,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新颖,立论颇有见地,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显示了海洋文化的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适合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和工作者参考,也适合历史、经济、地理、华人华侨等研究方向的读者阅读。
从考察队出发的天起,在队友们的期望和鼓励下,作者坚持每天撰写领队日记,从自身的视角和体会,记下值得记忆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者也期望通过这本日记记述下队友们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让更多的人更加真切地认识、了解南极,认识、了解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经历,更多地关心、支持、参与到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中来。
2005年4月2日至2006年1月22日,我国进行了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两圈,出色地完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洋考察任务,成为中国人探索人类未知科学领域的一大壮举。 大洋科学考察是以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的一项具有探险性的人类探索海洋未知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随着世界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正在形成高技术群,有望成为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和海洋技术发展的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船长以日记的形式全面、翔实地记录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特别是对航行与科考过程的细节均有详尽的描述,是一份完整的现场记录,具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于介绍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和普及大洋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书由四个相关主题构成,其中每个主题都强调为构建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经济学必须重视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海洋生态过程如何支撑海洋与沿岸带系统?(2)生态经济学如何应对因人类与海洋系统相互影响产生的“价值冲突”?(3)生态经济学家如何从多维视角,综合性思考与理解海洋与沿岸带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4)为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利用之目标,如何对现实世界实施经济分析研究,以得出相关理念与观点。
《海洋区划与规划导论》继承外海洋区划与规划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实践成果,系统阐述了海洋功能区划与各项海洋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海洋区划与规划导论》首先论述了与海洋区划及规划紧密相关的海洋资源、海洋国土和海洋区域系统等相关内容;在明确海洋区划的性质及其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实践,对海洋功能区划的程序、方法、实施及修正等各环节加以详细介绍;并结合区域海洋开发规划实践,对不同类型海洋规划的特点、规划内容、基本架构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海洋区划与规划导论》强调综合性,重视方法性,兼顾前沿性,注重应用性,可作为高等院校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海洋开发与规划研究和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海域评估理论研究》共十三章,并收录了三个案例。其中,海域评估的理论、海域等级划分、海域基准价评估、宗海评估是《海域评估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海域评估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同的理论和思路涌现,可谓百家争鸣。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为海域评估的理论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科学的海域评估理论奠定了基础。 《海域评估理论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 1.综合了经济学、海洋学、海洋管理、资源性资产评估等多学科的知识,形成了完整的海域评估体系。《海域评估理论研究》从海域收益的形成机制和海域的特点出发,详细阐述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区位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生态价值理论、环境容量评估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和资产评估理论在海域评估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海域收益的因素,海域等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分为4篇。篇介绍HY—2A卫星遥感基础理论,包括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的观测原理;第2篇介绍HY—2A卫星工程,包括卫星系统组成、工作原理、运行轨道和系统指标以及地面系统组成、主要任务、功能和技术指标;第3篇为HY—2A卫星的工程实施,包括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和精密定轨系统的实施方案;第4篇介绍HY—2A卫星数据的具体应用。《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是海洋卫星地面系统设计师队伍和管理人员的图书。也可作为从事航天工作和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大学遥感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参考。
《海洋测深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系统地论述了高精度海洋测深的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测深基本空间结构;瞬时测深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水位(潮汐)改正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稳态(图载)深度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瞬时水深场的再现与推估;随船一体化海洋测深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注重从理论上对测深空间结构和数学模型的论述,重点研究如何建立高精度海洋测深精细空间结构、数学模型及数据处理方法。 《海洋测深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可供高等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从事海道测量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适用于海洋测绘、海洋调查、海洋工程、航海、航运、海上石油开发、海洋地质及海洋开发研究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本书的编写是以适应海水淡化行业对从事一线岗位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培养目标进行编写的。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海水前处理技术、蒸馏法海水淡化、反渗透法海水淡化、电渗析法海水淡化、其他海水淡化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 本书适合海水淡化行业,特别是一线岗位生产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海洋化工等相关专业的教材。
《海洋技术教程》分准备性内容、海洋基础技术、海洋支撑技术、海洋应用技术四部分:①准备性内容包含“绪论”和“海洋基础知识”两章。②海洋基础技术部分安排“水下声学技术”、“水下光学技术”、“海洋遥感技术”和“水下运动物体动力学”四章。③海洋支撑技术部分设置“海洋工程材料技术”、“海洋通用技术”、“海洋试验技术”和“海洋装备设计与集成技术”四章。④海洋应用技术内容部分,主要在“水下探测技术”、“水下采样技术”、“水下通信与导航技术”、“水下运载技术”和“海底观测网络”五章进行重点介绍。最后还设置课堂实验作为附录。在每一章节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各种技术的定义与范畴的阐述、基本技术内容的讨论,并提出发展趋势。而且每章都列出一些思考题和参考文献,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外花时间加强海洋技术知识
海洋遥感技术作为探测海洋的一种有效手段,能远距离、非接触观测海洋。本书详细介绍海洋遥感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结构体系完整。主要介绍海洋遥感基础和应用领域的成效与前景,分六章内容详细叙述海洋遥感基础理论、海洋遥感平台和遥感器、海洋遥感资料处理和卫星遥感产品、海洋遥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等,并就海洋遥感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动力环境预报、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海洋防灾与减灾等涉海领域的应用展开讲解。
《海洋工程环境(第二版)》以海洋工程环境为主线,重点描述了风、海浪、海流、潮汐、海冰的运动特征和规律,以及它们对海洋工程结构物的作用影响;介绍了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基础知识及其分布变化特征:介绍了海岸海底地形、海洋光学现象、海洋声学现象、海洋腐蚀与防护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讨论了海洋生物、海洋生态与海洋环境及其保护问题。书中还结合新资料介绍了海洋资源及其产业、海洋技术、海洋科学研究发展特点、海洋政策法规等内容,介绍了中国近海海域的地理、地质、水文等特点。 《海洋工程环境(第二版)》适合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等专业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习,也适合相关科技工作者研究参考。
本书的编写是以适应海水淡化行业对从事一线岗位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培养目标进行编写的。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海水前处理技术、蒸馏法海水淡化、反渗透法海水淡化、电渗析法海水淡化、其他海水淡化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 本书适合海水淡化行业,特别是一线岗位生产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海洋化工等相关专业的教材。